论《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时间:2023-05-19 10:15:3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成功地借鉴和运用了源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揭示了美国黑人悲惨的生活境遇和巨大的心灵创伤,生动地再现了黑人民族追寻自我解放的心路历程。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展现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莫里森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诡秘 叙事 象征隐喻 神话故事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自1972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问世后,她先后发表了《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乐园》和《爱》等七部长篇小说。1993年,莫里森凭借这些构思独特的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可以说,托尼·莫里森是继兰斯顿·休斯、理查·德赖特和拉尔夫·埃里森之后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继承人。《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书于1977年出版,并于1978年获得了美国图书评论家协会奖和作家奖。众多评论家都曾撰文评价莫里森及其作品,有的评论家认为莫里森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具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风格;还有一些评论家则称莫里森是黑人古典派作家,是福楼拜这样的19世纪欧洲小说家的承袭者。小说《所罗门之歌》以30年代美国密歇根州某小镇中的黑人戴德一家的生活为线索,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百年沧桑历史,展示了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文明历史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来一个人鬼交融、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魔幻世界。纵观整部小说不难看出,作者借鉴了源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一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在体裁上主要以小说为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以魔幻的手法表现现实,把神奇与荒诞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的描写都融入到作者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当中,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描写;从而形成一个人鬼不分、神奇与现实相结合的魔幻世界。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在艺术上,魔幻现实主义颇具特色,它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有时变现实为神话,有时变现实为梦幻,有时变现实为荒诞。在语言表达方面,魔幻现实主义广泛地吸收了古代印第安的神话传说、方言俗语,乃至不见书面记载的粗犷的土语,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总之,归纳起来,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主要有四点:1、人物特征的神秘性;2、时序颠倒的叙事特色,过去、现在和将来并置在一起,增加了小说的魔幻色彩;3、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4、运用黑人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展开故事情节,使现实暗含寓意。虽然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分析无法穷尽小说的魅力,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小说是架构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之上的;而莫里森也被称为是善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神话”的小说家。

二 《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1 人物特征的神秘性

魔幻现实主义特色小说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充满了神奇魔幻的描写。这些具有诡秘色彩的行为、人物性格的扭曲以及肢体上的标记或者伤害,无不流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息,而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再现了非裔美洲人别样的命运。例如:在小说中,麦肯·戴德家三代人都叫一个名字;奶娃的母亲露丝由于丈夫怀疑她与她的父亲有染而冷落她,并拒绝和她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她因情感无法得到适当发泄,只好通过古怪的行为来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绪:她到亡父的墓前寻找安慰,每年至少有一天在凌晨时躺在父亲的坟前。露丝求助小姑帮她怀上奶娃,这一点气疯了麦肯,而露丝为寻找慰藉竟然让奶娃吃奶到8岁;奶娃的两个姐姐是父亲专制的牺牲品,四十几岁的人几乎不与外界接触,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找不到工作和合适的人结婚,天天呆在家里做绒玫瑰。派拉特姑姑有一个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在监狱的接待室里,派拉特姑姑突然变矮;奶娃的小便可以让盛开的鲜花立即死掉,奶娃用手指尖插进草丛中,可以听到大地给他的神谕;戴德一世被白人一枪打起五英尺高。莫里森通过这些古怪、夸张的描写使得小说的情节荒诞不经,给人一种神秘、扑朔迷离之感。同时通过这些人物的扭曲畸形的特征来告诉读者,黑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压迫和受尽白人歧视的荒谬社会里。

2 时序颠倒的叙事特色

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没有按时间顺序叙述的线性方式来叙述整个故事,而是采用循环往复式的环形叙事法,将神奇与现实、事实与梦幻、过去与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整部小说结构上螺旋环绕的特殊效果。小说由15章组成,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九章为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奶娃12岁以前在北方密歇根的城市生活:他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线索包括奶娃父母的关系;他的姑姑派拉特的成长与成熟;他与外号为“吉他”的黑人男青年的关系等等。后六章为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奶娃去南方寻根的历程:奶娃出生于富裕的黑人中产阶级之家,作为独生子的他玩世不恭、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对女友哈格尔始乱终弃,导致她心碎而死。奶娃的南方之行本意是为了寻找一袋金子,和好友吉他一同来到了南方的土地,在祖先曾经生活的沙理玛,他没有找到黄金,而是找到了黑人的传统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是会飞的所罗门的后代。作者在叙事的时间机制上采用了时序颠倒的叙述方式,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把现实、梦境、回忆和幻想交织在一起。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述,巧妙地安排了叙事时间。作者从小说的主人公奶娃的出生开始叙述,按照奶娃的性格发展和思想进程组织材料,在直线叙述时常常打破时间顺序,通过人物的回忆叙述往事,使叙述的时间在线性的基础上呈跳跃式的流动。这种打破时间的叙述方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还增强了小说的魔幻感染力。

3 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

象征隐喻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莫里森在小说当中便广泛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来揭露现实,从而使得她这部作品具有神秘朦胧的艺术效果。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名字都有着丰富的寓意、象征和隐喻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小说中的麦肯·戴得(英文“dead”意为“死”)并不是小说中三个麦肯中任何一个人的真实姓名,这个名字是个意外。奶娃的祖父麦肯·戴德一世原名杰克,是一个黑奴。1869年解放的黑奴必须去“自由办公室”登记才能成为自由身。白人登记官喝醉了,把应该登在“父亲”栏下的死亡(dead)一字,错写在姓名栏下,导致麦肯一家三代“死亡”为姓,而不识字的祖父便将戴得作为自己的姓传了下去。这件事情表明小麦肯和奶娃都无法轻松地重新获得他们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而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莫里森通过戴得命名的故事反映了白人轻视黑人、不负责任的行为的结果,正如瑟斯所说:“白人给黑人取名就像给他们的赛马取名一样。”其次,这个名字寓意深刻:戴德(死)暗示着黑人同自己祖先及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在精神上“死亡”,成为文化上的“孤儿”。白人社会对黑人自己选择的名字也持否定态度,这些都深刻隐喻了美国黑人几百年来不受白人承认的辛酸历史,以及白人对黑人的蔑视态度和黑人地位的卑微。在白人眼里,黑人就如同死亡。黑人的姓名背后就是一个种族歧视的历史见证。

在小说中,莫里森运用家庭史来隐喻非洲裔美国人的民族史,代表着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代表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莫里森通过对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映射出非洲裔美国人在从奴隶到自由人、从南方农村到北方城市、从被迫害到成为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这一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寻求文化出路时所表现的不同方式,从而得出黑人要想真正地实现文化认同就要回归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本民族的精神和主体意识,来重新构建美国黑人文化。

4 黑人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

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广泛应用了一些具有非洲民族色彩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来反映现实,从而使她的作品产生了亦幻亦真的效果。非洲传统宗教崇拜的是鬼魂,生者与死者、现在与过去经常交织在一起。在《所罗门之歌》中,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无处不在。派拉特和露丝是小说中两个重要的女性人物,每当她们遇到困难时,她们就会求助于各自父亲的灵魂,与其交谈并从中得到指引,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派拉特的父亲老麦肯·戴德在被白人枪杀后,他的魂灵仍常常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派拉特一生都在与父亲的魂灵交流。露丝也在与父亲灵魂的交谈中寻求到精神的慰藉。虽然露丝是一个唯唯诺诺、不敢与丈夫抗争的女性,但她继承了黑人祖先崇拜的传统,在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后,与其灵魂的交谈是她生活中寻求精神力量的唯一途径。小说中死者魂灵频频出现,这也正是非洲传统宗教的体现,也非常符合非洲黑人文化中对鬼魂的认识与定义,莫里森的这种描述正是这种宗教传统的体现。作为一名黑人作家,莫里森感到肩负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作品中力图警戒黑人同胞们:只有立足本土正视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才能拯救未来。

另外,莫里森在创作这部小说时还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所罗门之歌》是《旧约》中的篇名,莫里森借用“歌中之歌”为小说命名有着她特定的意图,她为黑人的“所罗门之歌”赋予了基督教传统般的神圣地位,是对黑人文化历史悠久性和重要性的比拟。黑人的“所罗门之歌”传承着黑人的历史文化,无论黑人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忘记。同时,莫里森也用这个命名强调了小说所提出的古老主题。《圣经》书中描写了所罗门国王和他黑人新娘的对话。同样,莫里森在小说当中也描写了世俗之爱的胜利。莫里森赋予她小说中的人物《圣经》里的名字,是为了让他们和人们熟知的人物建立联系。结果,《所罗门之歌》中的许多人物不仅有小说中描写的他们自己的个人历史,而且还有《圣经》中同名人物的历史。通过以《圣经》中的人物名字来给自己的小说人物命名,莫里森把他们比作经历超越文化和时间界限的史诗英雄。

三 结语

莫里森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成功地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对梅肯一家三代人的描写,回顾了美国黑人从奴隶到自由人,从南方农村到北方城市,从被排斥在白人社会以外到融合进主流社会之中这一历史巨变过程,历史性地展现了自黑人解放百余年来美国黑人力求摆脱困境,超越现实,寻求发展,探寻民族出路的艰难曲折历程。通过研究魔幻现实主义特色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莫里森重构了美国黑人历史,并且在小说当中告诫黑人民族,传统文化是黑人民族发出自己声音的根基,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黑人若要不再处于“失语的他者”的位置,就只有了解自身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其中优秀的部分,从而发出自己的声音,唱响真正属于黑人自我的“所罗门之歌”。

参考文献:

[1] 托尼·莫里森,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

[3]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毛力:《〈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5] 宁骚:《非洲黑人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 杜萍:《〈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安徽文学》,2008年第5期。

作者简介:任雪梅,女,1975—,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所罗门 现实主义 之歌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