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不科学的命题

时间:2023-05-18 17:20:2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文艺从属于政治”,是表述文艺和政治关系的一个普遍流行的命题。多年来,这个命题一直被奉为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研究以及领导文艺工作的一条根本原则。可是,从实践上看,这个原则反映和解释不了丰富复杂的文艺现象,不符合人类的文艺实践,无助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从理论上看,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有着明显的漏洞。因此,必须对这一命题重新加以探讨。

“文艺从属于政治”,首先是从文艺性质的角度,就文艺和政治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关系提出的。但是,这个命题却恰好在意识和存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等一系列问题上,没有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文艺从属于政治”,这里的“政治”,就包括有观念形态的“政治意识”即“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政治愿望”等等,虽然也包括适应一定政治观点的政治设施在内,但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它们在同为“意识”的范围内是否有一方从属于一方的关系?

什么叫“从属”?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依从”、“附属”,例句正好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由此可见,文艺只不过是对政治的依从和附属。而依从和附属的关系,就包含有一方为另一方所包容、派生的意义。“文艺从属于政治”,不就意味着文艺即包含于政治之中或为政治所派生吗?不就意味着文艺并非生活的常青之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而是政治这棵大树上的附属物或一枝一叶?既然这样,那么,文艺就从对存在的第二性变为了对政治的第二性,就从由存在所决定变为了由政治所决定,就从一个本原而变为了两个本原,而实际上是政治成了文艺的本原。

其次,应该弄清楚的是:“文艺从属于政治”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的学说,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上层建筑各种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时,都一致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后者为前者所派生,依从和附属于前者。马克思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1)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注2)斯大林说过:“社会历史的不同时期所以有不同的社会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那不能用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本身的‘本性’和‘属性’来解释。而要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的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解释。”(注3)马克思主义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适应其某种观点如政治观点的政治设施之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制约和决定的,共同从属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之一,归根到底当然也是由经济基础制约和决定的,从属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尽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但它毕竟代替不了经济基础对文艺及其他意识形态起决定和制约作用。把文艺和政治的关系规定为“文艺从属于政治”,就在实际上离开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用“政治”及其“设施”本身的“本性”和“属性”来解释了文艺的性质,从而把上层建筑的这一部分当做了那一部分存在的前提,把本来是物质生产基础共同结果的文艺和政治当做了政治是文艺之因,文艺是政治之果。

再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时,并没有把经济基础看作唯一的因素,不认为它们只是经济基础的消极产物,也没有提出过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其他意识形态从属于政治的论断,而是反复地、明确地阐发了各种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相互影响以及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

各种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尽管有多方面的表现,但有两点是最基本的。其一是能独立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经济基础的状况和变革,从内容上提供某些真理;其二是有特殊的反映生活的形式,形式的发展有独立的历史过程。文艺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之一,它具备这些基本点。

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马克思就明确地把艺术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提出来,肯定了它的独立性。他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引者)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简言之,意识形态形式。”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由经济基础的变更所引起的全部庞大上层建筑的变更存在着“或快或慢”的不同情况。只要文艺的变革并不总是与政治的变革同一步调,同一节奏,文艺就是独立的,没有对政治如影随形的从属关系。而文艺的变革并不与政治的变革同时发生,同时完成,这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二是马克思异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象法律、政治、宗教、哲学等一样,能独立地“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没有附加从属于政治或以政治为前提的条件。总之,照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艺是一种美学活动,是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有自己反映和影响社会生活的特殊规律。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恩格斯才高度评价了萨克雷、狄更斯以及巴尔扎克等优秀的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艺术成就,而鄙薄那些资产阶级的职业政客、政论家、历史学家和统计学家等等。马克思说:“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注4)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也说过类似的话。

当然,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都反复强调过除经济基础作为归根结底的决定因素对文艺起作用外,还特别指出作为经济的“折光”和“外衣”的政治,对包括文艺在内的其他意识形态有着巨大的、直接的影响。并指出经济基础对它们的作用还“多半”是通过政治影响来实现的。但是,这毕竟不能理解为文艺依从和附属于政治,不能理解为文艺只不过是经济“折光”政治的“投影”、经济“外衣”政治的附属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文艺家是有一定世界观的人,文艺创作总是有目的性的。文艺在反映生活时,总是要体现一定阶级的政治、道德、感情和意向,不宣传进步的东西,就宣传落后、甚至反动的东西。但是,它的前提不是政治或思想,而是现实存在;它的形式不是政治或一般思想形式,而是具有独立发展道路的美学形式。这就是说,文艺体现一定的政治观点,但不是政治观点的产物。在内容上如此,在形式上尤其如此。

对于包括文艺在内的意识形态发展形式的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充分肯定的。恩格斯在致梅林的信中说:“我们最初是把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而当时是应当这样做的。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注5)紧接着就精辟地指出:“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里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注6)这里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一科学部门,虽然同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都有自己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这些规律是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然也不依赖政治意识。它们之间有联系,但不是一方从属于另一方的关系。苏联早期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文艺发展的实践,曾正确地指出:“反映论所注意的,与其说是作家隶属的家系,不如说是他对社会变动的反映,与其说是作家主观上的依附性和他同某个社会环境的联系,不如说是他对于这种或那种历史局势的客观代表性。”(注7)因此,“艺术不仅有能力给人指示方向,并且有能力形成某种东西”(注8),“一个作家为社会服务的事当然决不能仅仅归结为政治;在真正的能产生丰硕果实的政治还在大地下萌动,而在地面上开花放苞的政治论内容又十分贫乏的时代,就更是如此了。”

(注9)

论述“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一命题的论据一般有这样几条:一曰文艺有阶级性:二曰文艺要为政治服务;三曰文艺是一种更高的意识形态,必须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些论据能否论证“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论题?不能。

“文艺有阶级性。”这不错。在阶级社会里,作为文艺描写中心的人以及描写这个中心的作者,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因此,无论就描写的客观社会生活内容还是就描写者本人的社会态度来说,都会使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带上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阶级性。但是,阶级性是作为社会存在、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客观属性,一切意识形态都要反映出来,政治如此,文艺也如此,直接为这种客观存在的属性所决定。阶级性同政治是两个不同概念。因此,不能用文艺的阶级性来论证“文艺从属于政治”。

“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这也正确。因为政治不仅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强烈地反映着各阶级的利益和愿望,而且它也是相对独立、构成社会生活主要内容的一种“历史因素”,它要影响周围环境包括意识形态中的文艺,也要受周围环境包括意识形态中文艺的影响。毛泽东同志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注10)这清楚地告诉我们:文艺为政治服务,就是文艺对政治的能动反映和能动反作用,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的一种巨大功能。但是,这种功能不应该从从属于政治的观点去认识,而应该从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性质去认识。这是因为:首先,文艺是以整个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的。它所描写的人,不同于只从某一方面来考察人的道德学、伦理学、政治学、生理学中的人,而是各种属性——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属性的统一体,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政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政治活动只是人的复杂活动中的一部份而不是全体。因此,文艺所反映的广阔生活内容中,既为政治服务又不只是为政治服务。可见,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归结为“文艺从属于政治”,不仅没有准确地表明文艺的性质,而且对文艺的功用也是以偏概全。其次,如果我们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去理解文艺为政治服务,那么,过去时代的文艺作品,不管它是从属于什么政治的产物,当然都与无产阶级政治有本质区别。既然不是从属于无产阶级政治的产物,当然也就不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样一来,还有什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呢?还怎么理解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托尔斯泰、曹雪芹等人作品在今天的艺术力量呢?是否这些作品之所以今天还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因为它们早就皈依无产阶级政治的结果呢?显然不能这样说。

文艺是一种更高的意识形态,必须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个论据本身就大有问题。但是,几乎所有论述“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文学概论》之类,都辗转相沿,津津乐道,似乎是什么钢筋材料一样。“文艺是更高的意识形态”,此说根据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把文艺看成过“更高的意识形态”。恩格斯曾经在两个地方谈到过有“更高的意识形态”,但都是指的宗教和哲学,丝毫未涉及文艺。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里,恩格斯肯定说:“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愈来愈混乱,愈来愈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在《致康·施密特》的信中,恩格斯又说:“至于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即宗教、哲学等等……”(注11)。怎么能够从哲学、宗教等等而“等”出文艺也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呢?难道哲学、宗教、文艺在和经济基础的联系上都有一样的距离、都一样的模糊吗?这是不符合文艺实践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论述的。

从文艺的起源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的产生和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密不可分,直接起源于人类社会劳动。最初的诗歌不过是“杭唷杭唷”之类的劳动号子,而舞蹈、绘画,不过是原始人劳动生活的再现或用作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工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可见,文艺同宗教、哲学相比不是更高而是更接近物质经济基础,不是悬浮在空中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

从文艺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来看,它具体地、典型形象地再现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因而文艺不仅可以直接为阶级斗争服务,为政治服务,而且可以直接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服务,直接影响“人”这个生产力的最积极因素,从而也直接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因此,人们把文艺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称为“第二自然”。这同远离物质生产基础的哲学的抽象和宗教的各种各样的“神”,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吗?

从文艺反映现实的形式看,形象是文艺的特殊形式。不仅描写的人是形象具体的,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也是具体形象的,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都可以通过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以形象的方式具体地反映出来。至于许多实用美学的形式,更直接体现在物质产品上,直接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你能说它远离物质经济基础吗?建筑艺术如此,园林艺术如此,工艺美术品更是如此。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既是物质产品以供实用,又是精神产品供人们艺术欣赏,因此,甚至没有艺术,就没有这种产品。在这点上,文艺又怎么能同用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来反映世界的哲学、采取非人间力量的虚幻形式颠倒反映现实的宗教相提并论呢?

总之,我们认为把文艺看作一种同哲学、宗教类似的“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形式”是值得研究的。其实,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财就说过,他从《人间喜剧》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注12)文艺何曾远离了物质经济基础而悬浮空中呢?作为“生活教科书”的文艺偏偏远离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基础而悬浮于空中,说得通么?既然“文艺是更高的意识形态”,不过是想当然的说法,那么所谓通过政治为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点就变得不精确,从而用以作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论据就丧失了价值。

综上所述,可见“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命题不是科学的。

一个不科学的文艺命题,能有利于指导人们的文艺实践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检验结果,证明不仅从属于反动政治的文艺只剩下赤裸裸的反动思想观点而毫无艺术价值,就是从属于革命政治的文艺也可能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缺乏艺术力量。这是因为“文艺从属于政治”违背了文艺从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的基本规律,后果对任何人都不例外。

实践证明,“文艺从属于政治”不是正确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文艺只能从属于社会生活,从属于人民大众,离开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而只讲“文艺从属于政治”,就只有政治而没有文艺。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中说:“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又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群众,以保证社会主义文艺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注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注2)(注5)(注6)(注11)(注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6、500、501、484、463页

(注3)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注4)马克思:《英国资产阶级》

(注7)(注8)(注9)分别见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第6、57、236页。

(注10)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推荐访问:命题 不科学 文艺 政治 从属于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