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课堂教学“有冲突之和”

时间:2023-05-17 13:50:1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所谓“和”,是指相安、协调,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中华民族“尚中”“贵和”思想由来已久。博学善辩的西周太史史伯早于孔子220多年就提出“和同”论,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自然界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补充、相互克制的。“和”的根本功能和特征是“生物”,即促进事物的成长、发展。所谓“以他平他”之“和”,是相异事物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使对立的事物达到统一与和谐。这就是“和”在生物过程中所具有的平衡矛盾、协调关系的作用。“和”是动态的,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运动形态,唯有如此,才能生成新的事物。和美语文课堂教学努力追求“和”的境界,课堂因“和”而“美”。

北宋郭熙提出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缥缥缈缈。”高远是“仰视”,深远是“透视”,平远是自近前向渺远层层推去。平远之境最为中国画所看重,因为平远之境平灭一切冲突,主体和眼前的对象处于一片和融之中,给人的性灵提供了一个安顿之所,成了画家最适宜的性灵之居。这是一种无冲突的“和美”。 绘画理论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启发。课堂上当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学生学习状态投入专注时,课堂进程会很顺、很稳,课堂引导会很流畅,这样的课堂,无疑会给人和谐顺畅的平远之美,这是一种无冲突之和美。

但课堂教学还应努力追求有冲突之和美。我们的教学除了要追求和融的平远之境,还要敢于求曲、求险,达成“高远”“深远”之意趣。课堂上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要有思维、认知上的冲突,即要有“距”。“教”与“学”要有交锋、有互动,使课造成奇崛、跌宕之势。这样的课,就有了学生的“用点”与教师的“看点”,就有了“境”。教与学的交锋与互动越激烈,生成就会越精彩。有生成的课才精彩。教与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交锋形式:

一、“学”攀“教”栏,越攀越高

教学过程虽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长的过程,但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认知起点会低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时时受阻,认知会跃不过障碍,他们的已知和未知间会存在一定的“距”。这时候,教师该及时“出手”拽学生一把,缩短这个“距”,使之顺利攀越。教师“教”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出手的时机、出手的方式的选择上。出手的时机应恰到好处,正好落在学生的“愤”“悱”处,才能引爆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引渠开源”。太早,会以教师之思替代学生之思,助长学生思维的惰性;太晚,则会错过思维的兴奋期,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出手的方式也很讲究,要顺应“文境”“学境”,如果文本文风清丽活泼,则应善用幽默活泼调侃之法促其打开思路;如果文本文风凝重肃穆,则应善用正规有序讲授之法。“学境”是当下的学习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场气流相通,才能相互震荡,生成新质。

教学制衡点落到“教”上时,教师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形态:①大胆表态。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清晰表白自己的观点,如笔者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草虫的村落》一课,在引导学生领会省略号的含义时,先请学生为省略号补白,接着追问:既然还有那么多东西好写,作者为什么不写下去了呢?很多学生都说,是因为看到的东西太多,他写不完,所以不写了。只有一个孩子说:作者想让我们自己去想象。教师及时表态:“我觉得你说得最好,原来,省略号在这里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这样的表态能帮助学生梳理思维,深化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轻易表态,往往以模糊的“好”“真棒”等词来作廉价激励。其实,一味这样的正面鼓励,模糊了学生的视听,混淆了优劣,对培养学生判断力、提升学生学力没有切实的帮助。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只要表态的时机适当,语言到位,必定会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②大方给予。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受阻、学习遇障之时,教师应及时出手相助,大方给予。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一文,在体会“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一句时,要引导学生想象:那只娇小的甲虫也许是它的什么人?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好像想说什么?但每次问到这娇小的甲虫也许是它的什么人时,学生总猜测是它的朋友、伙伴、邻居等,有的甚至说是它的爸爸、妈妈、舅舅……总之,什么都有。起先觉得很纳闷,学生为什么不猜恋人或妻子呢?经过思考,觉得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青春期学生对两性话题往往有意回避;二是学生没这方面的体验,真的体会不到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深意。但此处文本传递的信息却是比较清晰的,这两只小甲虫应该是恋人或夫妻关系。既然文本的价值取向非常清楚,教师就有义务引导学生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这是读文的第一个层次。于是我就做了这样的引导:“从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看,他们更像夫妻、恋人。你们不懂,因为你们还没有这样的体验,以后就懂了。”在这样定位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好像想说什么。这么一定调,学生的想象就朝着主流价值方向走了。“娇小的甲虫好像在说:亲爱的,你去哪了?我可想你了!”“我盼着你回来很久了……”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做进一步的引导提升:是啊,游侠云游的路线有多长,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就有多长,这无言的情感传递啊,都融化在这意味深长的对视中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教学到此,应该说是“文境”和“课境”高度融合了。“课境”能跃上这样的层次,多亏“教”对“学”的救助。在这过程中,“教”成了供“学”攀缘的“架”与“栏”,“学”就成了在时刻攀缘的“藤”。“学”攀“教”栏,越攀越高,课堂呈现高远之境。这高远之境是从学生的视角来观察,对学生来说,这攀缘的过程犹如高山仰止,前方总有一片清明的诱惑,一种需要登攀的高度的诱惑。

又如在此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游侠”一词的理解失之偏颇,很多学生以为“到外面旅游的人就叫游侠”。笔者反问学生:“你到外面去旅游就是游侠了?”学生更正说:“经常到外面旅游的人才叫游侠。”笔者进一步引导:“那我们经常到外面去旅游就叫游侠了?”学生哑然。感觉学生已被“逼到绝境”了,教师再开始“大方给予”:那些专门喜欢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的人才被称为“侠”,这样的人往往常年云游在外。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的人?学生说:“电视里、武侠片里。”

学生的认知和文本有距离的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搭桥”“引渡”,帮助他们“跳跃”。等到他们跃上了接近文本的平台,再与文本自主对话就成为可能。我们的教学不能回避“给”,该“给”时就要“给”,要“给”在学生的“罔”处,否则,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也许《草虫的村落》这一环节的处理会引来一些争议,是否过早渗透爱情教育,在引导学生早恋?其实,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和感受。我们的教育不用回避也不能回避,何不干脆大大方方亮出来,把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间接获得的经验和信息迁移到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过程中来。国外的母语教学在这一点上比我们开放得多。记得一个《灰姑娘》的课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故事时,直白地告诉学生很多爱的常识:以后跟恋人见面不要邋遢;不能迟到等等。这样的引导在西方教育中很正常很自然,学生也就见怪不怪。所以,课堂上应尽可能“给”学生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滋养他们以后的人生。

二、“教”借“学”势,越烧越旺

综观现在的小语阅读教学现状,“教”大多是大于“学”的,学生的“学”大多在“教”控制的范围之内。其实,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超越了“教”的范畴,偏离了“教”的轨道,造成“学”大于“教”的局面,教学反而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笔者有一次与一农村学校的孩子一起演绎《卢沟桥的狮子》。孩子们全在课境中,状态不错。在对描写狮子形态各异的第二段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时,孩子们读得情趣盎然,小手如林,有的甚至站着举手。后排一个男孩子举着手急切地晃动着,牵动着我的视线。我把他请起来,问他想读哪一句?谁知他头一昂,用农村孩子特有的粗大嗓门喊道:“我什么都不要读,我就读懂了这个省略号。”哎呀,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放着课文中描写狮子形态的精彩语句不品,却要去品这个省略号,怎么办?不睬他吧,这课就留下明显的破绽了。我一咬牙,睬!跟着他走!于是,就用赞赏的眼光注视着他,说:“果然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请你说说对省略号的理解吧。”这下他可来劲了,说从省略号当中他读懂了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狮子。我顺势诱导全班学生:那你们能想象出,在这美丽祥和的气氛中,还有些狮子,他们会怎么玩,怎么闹呢?这下孩子们思维的闸门都打开了,精彩的语言伴着丰富的想象一起迸发:有的狮子爬在母狮子背上,好像在帮妈妈捉虱子;有的仰着头,在欣赏蓝天白云;有的相互抱在一起,在抢球玩…… 我让孩子们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添加到课文中,再去感受狮子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孩子们由衷地感受到:这么多的狮子,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啊!课在孩子的精彩中生成了精彩。真得感谢这个“打横炮”的孩子!这是个临时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改道,并因势利导,使课堂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的细节。这个细节的处理,很明显是“学”大于“教”的,因为“学”超越了教师的预设,是“学”反控了教学进程,使得“教”借助了“学”的势头,将教学这把“火”越烧越旺,课堂场内生命之气越聚越浓,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学习潜力永远是个“暗箱”,犹如我们在山前看山后的风景,留给我们许多遐想的空间。教师需有“透视”功能,要能估测到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先透视,再充分挖掘。唯有这种透视与挖掘,才能使学生的潜能逐渐显露,课堂才有构成“深远”之境的可能。

其实,“高远、深远、平远”之境,都是课堂教学的至境。只是相比之下,“平远”之境易得,而“高远”“深远”之境难求,因为课堂之冲突,是师生思维处于巅峰状态,灵感迸发、激情迸射的“高峰时段”。处于这个时段的师生双方,在享受思维碰撞快乐的同时,也在创造课堂的精彩与生动。处于激烈冲突中的教学才是暴露真实学情的真教学,唯“真”故而“美”。课堂冲突生成“和”,有冲突的“和”则会呈现别具魅力的“和美之境”。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研训中心313000)

推荐访问:之和 课堂教学 冲突 追求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