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生”课程,提升校本课程品质

时间:2023-05-16 17:05:2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素养教育理念下,我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宗旨,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注重构建生命课程、生活课程和生长课程,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品质,凸显我校办学特色,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关键词:“三生”课程;校本课程;品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各校都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逐渐走进一线的教师的视野中。我校在素养教育理念下,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宗旨,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注重构建生命课程、生活课程和生长课程,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品质,凸显我校办学特色。

一、构建生命课程,涵育学生一生受用的素养

通观我国近几十年的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甚至连在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很多教学模式也只是把学生的高考和中考成绩作为一个“亮点”。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仍然把持着教育,在这种环境下,社会衡量学校、学校衡量教师、教师衡量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叶澜教授曾这样对教育进行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素养教育是“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是顺应并发展生命根性的教育,强调培育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是一种“生命课程”,整个课程构建非常关注学生内在的稳定品质,强调课程应该引领学生注重内在生命涵养,坚持以尊重学生生命为前提,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交流活动,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自己的素养,让每名学生都自由而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努力为每一位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生命课程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命课程观照下,我校的课程遵从生命的主动性发展规律,坚持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我校基于素养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内涵丰富,涵盖了素养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培养目标、学习领域区划、课程类型结构、具体科目细分等多项内容(见上图)。核心内容包括生命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以及艺术素养,涉及八大学习领域,如语言与文学、外语与跨文化、数学与思维、人文与社会、科学与生活、技术、艺术以及体育与健康。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不再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关注生命所拥有的本色,拓展学生的生命潜能,培育学生自己的文化底蕴、生命气质和价值精神,引导生命主动发展和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我校的研究性校本课程主要设置有《大人文课程》和《大科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一种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由学校研究开设专题,由学生自主报名,老师具体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通过这样的课程,使学生的各种素养得以提升,必然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生活课程,为学生美好生活准备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受传统思想和高考的影响,不少教师觉得生活与课程没有多大关系,完全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分离开来,认为上好一节课,就是教师课前熟悉理论,课堂讲解理论,课后学生背理论,保证自己所教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够考出好成绩就行了。实际上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更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教学不能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与生活有机融合,引领学生感受生活。

再从社会现实来看,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娇庞溺爱,生活上的包办代替,甚至无原则地满足;同时为了让孩子以后过上“好生活”,家长要求子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辅导,诸如钢琴考级、外语培训、心算能力开发等,孩子的业余生活变得比在校学习还要紧张。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对情感态度的培养,以至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令人担忧。

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就认为:“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准备。”因此我校积极构建生活课程,力求实现“人人有特长,个个会生活”,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课程中得以自主发展。

在我校拓展性课程中,学习领域中专门设置有“科学与生活”,具体包括走近生活、发现物理、汽车生活、生活中的化学、生物与生活等科目,还专门设置了“技术”,具体包括摄像与摄影、西餐制作等科目。这样的课程设置让学生不只是为单纯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素养,对其以后的生活必然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同时,我校积极开展素养德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系列化、生活化、人本化、制度化”的“多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德育模式,使得“举止高雅、气质高贵、品德高尚、志向高远”的德性品质内化于学生心灵之中,成为学生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人生信念。我校在班主任队伍中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习惯养成研究团队,分工协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撰写班会教案,讨论打磨精品班会课课件,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素养教育的九大习惯按照每个习惯课时编成《素养教育之九大习惯读本》,并将之列为我校素养德育研究课程之一,使之成为贯穿学生初、高中三年的一条育人线索。

三、实施生长课程,引领学生主动自由成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和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应该是任何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最根本的关注点。只有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得以提高。

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很多教师片面追求分数,只关注国家课程,课堂教学都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把国家组织编写和发行的教材当作课堂教学的惟一资源,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格式化”学生的过程,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积极主动探究、讨论交流等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其他能力发展和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最终只能“生产”缺乏创造力和生长欲求的学生。

美国教育家杜威将学校的教育价值归结为为学生“创造持续不断的生长欲望”,因此学校的各种活动都应该能够为学生不断生长提供力量来源。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校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生长课程”,提升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强调养性、养正、养智、养德,发现和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能禀赋,激发学生内在蕴含的主动成长欲和向上发展的本能。

我校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时,设置了五十多种具体科目,各科目分布在各年级、也可以跨年级。每一个具体科目的确定至少需要经历以下程序: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分析学校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分析社会需要;分析可操作性等。其中拓展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主要通过对国家课程中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统整相关学科,组织各个学科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已经有《一路书香》、《地球探秘》、《英语口语》、《悠悠乡土情》、《十朝都会话南京》、《生物竞赛与实验拓展辅导》以及《花样跳绳》等近30本校本教材。社团活动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戏剧社、管乐团、轻乐团、合唱团以及棒球队等,其目的是给有兴趣的同学有发展兴趣的机会,给有特长的学生有展示特长的舞台。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区活动、参观学习以及修学旅行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劳动习惯,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的校本课程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展示和提升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学生为断生长的欲求。

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一项长远的活动。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活和生长,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整合各种力量,不断提升课程品质,真正打造出具有鲜明的素养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纪立建,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 211103)

责任编辑:颜莹

推荐访问:构建 校本课程 提升 品质 课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