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疏忽了用药安全

时间:2023-05-15 09:10:0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值“中国国际医药交易会暨医院与医药企业峰会”在上海举行之际,记者采访了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药物学博士后杜文民先生。对药物有很深的专业情结的杜文民急切呼吁:正确认识药物和药物安全,对生活中的药物安全问题切莫忽视!

是药三分毒:要正确认识药物和药物安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药物的广泛使用,药源性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各国住院病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率约在10%~20%,其中有5%的患者因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在全世界死亡的病人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药物安全,正日益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常识性问题。

在美国,住院患者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致命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2%。1994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排在社会人口死因的第四位,在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

一种属于国家二级控购药物的中枢神经兴奋药——利他林,竟被上海一些中小学生家长奉为“聪明药”,让孩子服用。因为上课思想不集中,一些家长就自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好心好意弄来利他林片给他们吃。结果,许多学生服用后不思饮食,面色苍白,有的甚至产生了抑郁等不良反应。前来出席医药峰会的专家普遍对此表示忧虑。

“是药三分毒,不合理用药,健康无疑将受到损害。”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博士后说,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不良反应。所谓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些反应程度不同地损伤了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必须理性对待。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病人的用药安全情况很糟,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病人的11%至26%。在我国每年住院的五千多万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二百五十多万人次,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每年约有近二十万人。我国聋哑儿童中,因滥用抗生素而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的患儿就有逾百万之众,且这种态势仍以每年2万人至4万人的速度增长。

“早一粒,晚一粒,消除感冒困扰”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但是,人们还是发现原先康泰克的主要成分PPA有可能导致死亡,此事随即得到了安全有效的处置。最近,一种曾经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降血脂药——拜斯亭,因被发现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而被停用。

一些牛皮癣患者服乙双吗啉、乙亚胺等药物后,会导致急性或亚急性白血病、肝癌、胃癌、膀胱癌、鳞状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镇静剂巴比妥、安定、安宁、利眠宁等可引起婴儿畸形;而治糖尿病的胰岛素可引起骨畸形,交替使用抗癌药白血宁、马利兰、氯巯基啉,副作用将危及全身。在我国,药源性瘾癖、药源性畸形以及药源性失明、休克、肾损害、细胞变异等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

药物安全的关键是要提倡合理用药。杜文民说,近期的康泰克事件、拜斯亭事件、龙胆泻肝丸事件,终于使人更加意识到合理用药的紧迫性。一些人将药物看作“灵丹妙药”,甚至认为药物有病可以治病,没病服药也可健身,这都是极其错误的用药观,不合理的随意使用,甚至追求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恰是健康杀手。另一方面,也有些患者视药物为洪水猛兽,因害怕不良反应,盲目不服药或少服药,延误治疗时机,导致不应有的损害。这也是对生活中药物安全的片面认识。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要求人们理性地看待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不倚赖、不惧怕、遵医嘱、多留心。

警惕抗生素“日常化”:抗病同时亦伤身

感冒咳嗽用抗生素,头疼发热用抗生素,外科手术更是用抗生素。每10个住院病人中就有近8人使用抗生素。对此,出席医药峰会的有关专家告诫,抗生素的“日常化”滥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人们将自食恶果,甚至有可能“重新回到抗菌药物发明之前的黑暗时代”。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正在进行的一项“上海市中老年人群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五成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常年服药。在他们当中,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普遍,一批患者因为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听力等功能残疾,有的甚至与医院对簿公堂。

杜文民指出,上海人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80%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凯福隆、头孢三嗪等第三代的头孢类菌抗菌药物的应用已日趋普遍,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明显超前。如果对抗菌药物滥用再不加以制止,上海将成为继北京、广州之后下一个“病菌耐药性强”的重灾区。

非惟上海如此。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菌药物,外科手术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更是高达95%;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率为79%,远远高于英国的22%和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30%。

“再继续滥用抗生素的话,我们迟早要自食恶果,率先进入‘后抗菌药物时代’——当越来越多的病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时,治疗效果会倒退到抗菌药物发明之前的时代,那绝对是一场大灾难!”杜文民说,眼下,结核等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出现故障,而这种故障的罪魁祸首恰是人类发明出来抵御细菌和病毒袭击的抗菌药物,“这是自然对药物滥用的报复”。

专家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非但会加速抗药性微生物的进化,更会危及健康。在我国的8000万残疾人中,1/3有听力残疾,其中七成以上的致聋原因与使用过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有关。杜文民等专家建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学会“三问”、奉行“三不政策”:

——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物,不要以为“久病成医”,自作主张,而应有病先看医师。

——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确有细菌感染时才有疗效,需要专业的评估。90%的感冒都不是细菌感染,且抗生素并不能加速康复,所以看感冒等日常小病时不要动辄要求医师开列抗生素。

——不随便停药。抗生素治疗针对不同的细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疗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就要按时服药,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以免因浓度不够导致抗药性细菌伺机而起。

专家提醒,看病时病人还应与医生多一点互动,学会“三问”:

——一问:所生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无关系?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因,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这就需要医师的专业判断,因此应询问疾病的成因。

——二问:需要吃抗生素吗?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只有细菌感染才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有些疾病甚至不需要使用药物也会自己痊愈,所以应向医师询问病因是否是细菌感染,是不是真的非吃抗生素不可。

——三问:应该如何服用抗生素?一旦确定诊断,经医师判断须使用抗生素治疗,也应询问医师正确的用药方式,如果症状改善,是否可以自行停止服药,以及服药时需注意些什么,才能药到病除。

莫因事小而不为:药品说明书里藏有“安全学”

不少人在吃药时很少看药品说明书,殊不知药品说明书里大有学问。杜文民对记者说,吃药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不要以为看不看说明书是一件小事。可别小看了薄薄一张药品说明书,里面的药品安全知识多着呢!”杜文民说。

据杜文民介绍,看药品说明书,要注意如下关键点:

一看药名。药品的名字通常可分为商品名或通用名、化学名。通用名和化学名是世界通用的,从任何教科书或文章上看到的应该是同一个名称,一般以英文和译文表示。至于商品名,每一家药厂都可为它的产品取一个商品名。因此,相同成分的药品,或是学名相同的药品,可有很多个商品名,不同的商品名,意味不同厂家的产品,也意味不同品质的产品。“吃药时一定要认准通用名或者化学名,避免重复服药,导致过量中毒。”杜文民说。

二看适应症,也就是药品的作用与用途。一般的药品都会根据药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将使用本品确有疗效的疾病列入适应症范围。此项在一些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常用“功能与主治”表示。“服药一定要在适应症范围内,尤其是OTC药物,自我服用应按照适应症,避免错服。”

三看用法与用量。说明书上的药品用量通常指成人剂量,儿童剂量则要根据年龄或体重计算。有些药品也有注明儿童用量的。许多中西药的重量用克(g)、毫克(mg)等表示,容量用毫升(ml)表示,并按1克=1000毫克,1升=1000毫升的比例换算。如每片0.5克与每片500毫克是相同表示法。药物用量常注明一日几次,每次多少量;儿童常用每日每公斤体重多少量来表示。有些药物如生化制剂或抗生素,常用“生物效价”来计算用量,并以“国际单位”(IU)来表示。中药计量单位以克来表示。至于药品的用法,则需根据该药的剂型和特性,注明为口服、肌肉注射、静脉用药、外用及饭前服、饭后服、睡前服等。病人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注明的方法用药。

四看不良反应。杜文民说,许多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副作用,除药物本身的特性外,还与用药者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关。如有过敏体质的人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有些药品口服后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有些药物对肝肾有毒性,使用过程中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等,这些不良反应说明书中都会注明,注意阅读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的自我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这一点,相当重要。”杜文民一再强调。

五看注意事项。为了指导病人安全使用药物,药品都必须列出该药的慎用、忌用和禁用对象。杜文民提醒道:“对于具有禁忌症的,绝对不能服用,慎用的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小心使用,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最后,还要仔细注意药品的规格、贮藏方法和有效期(保质期、失效期)。杜文民告诉记者:在贮藏上,多数药品均需避光、密闭并在阴凉干燥处保存;许多生物制品均需冷藏或低温保存。同时,许多药品均注明有效期,药品超过有效期或达到失效期后则为过期失效。“服药前,要注意有效期,过期药物是绝对不能服用的,发生变质的药物更是绝对不能服用。”

切记病从口入:科学吃药学问多

春夏转换的季节,正是各种疾病易爆发时期。如何科学用药呢?杜文民告诫说,要切记病从口入,科学吃药很有一些值得记取的学问。“只有对药疗有科学的认识,并注意正确的用药方法,才能达到好的疗效。”他说。

杜文民指出,首先要明确,绝对不能把药物作为治疗疾病的惟一选择。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治疗所有的疾病,也不可能任何疾病都完全靠药物来治疗,需要配合饮食、生活、运动,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许多药物的使用,只是减轻疾病的症状,真正根治疾病还需要自身抵抗疾病的免疫力的提高。因而,患者需要有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营养的饮食、愉悦的精神生活,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否则将会降低药物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更为重要。

其二,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能产生“好”与“坏”的作用,因而在使用药物之前,必须了解药物的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良反应是因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的程度等不同而不同。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害怕药物不良反应,而盲目不服药或减少剂量,这样只会延误治疗,带来严重后果,甚至也会带来药物不良反应。例如:盲目减少抗菌药物剂量,药物不能达到发挥疗效的剂量,不但不能发挥杀菌作用,而小剂量的药物又可以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严重后果。

其三,服用药物时,一定要遵从医师或药物说明书告知的预防不良反应措施,未经医师的同意,绝对不可自行增加服用剂量,并请教医师,服用的处方药之间、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间,是否会产生交互作用,甚至可进一步询问医师,处方药和酒精、食物一起服用时,是否会产生交互作用。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在用药后数个月、数年后发生,或是在药物疗程结束后才发生,但大部分的副作用是可预期的。有些副作用是安全的,但有些是危险的警讯,遇到此情形时,必须立刻停药,和医师讨论,并及时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

杜文民还指出,患者用药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诊断,有的放矢。如发烧时先要查清原因,不要动不动就应用抗菌素。腹痛原因不明者,切忌打止痛针,否则不仅增加病人负担,更严重的是遮盖症状,延误病情。

——不可任意加大剂量或过早停药。病人治病心切,认为多吃药,病好得快,其实不然。如青霉素杀菌浓度以最低抑菌浓度的5倍到10倍为佳,高于此浓度杀菌能力并不增加,反而会增加毒性反应。哮喘病人服氨茶碱,用量过大会使心跳加快。所以用药剂量,必须严格遵守医嘱。过早停药,也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如治疗结核病需要长期服药,可是有些病人症状稍好一些就不再服药了。结果疾病好好坏坏,药物停停用用,疾病迁延不愈,这不仅浪费药物,而且会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的难度。

此外,病人最好也要适当了解自己的病史,例如老年哮喘病人如果无高血压史,就不能用肾上腺素治疗,否则可能会发生危险。

生活如此美好,生命如此宝贵,健康如此重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们啊,别疏忽了药物安全!

推荐访问:疏忽 用药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