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时间:2023-05-14 20:45: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淮河流域工业化进程缓慢,存在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和信息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必须开发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注重煤气层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50-0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在中国七大流域中,淮河流域排名第六,但其人口密度却居七大流域之首。淮河流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一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淮河流域大多数城市经济底子薄、工业基础差、工业化水平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快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提升其工业化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探讨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一、淮河流域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淮河流域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速,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1995年,淮河流域工业总产值仅为7 6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 42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 398元,远低于全国平均值4 810元。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淮河流域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6年年底,淮河流域工业总产值已达32 996.92亿元,工业增加值9 706.71亿元(这里所涉及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都是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 574.55元,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尽管淮河流域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在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升,但与其他区域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差距较大,且在工业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1.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2006年煤炭工业、矿山开采加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达40%,其中安徽淮南、淮北的煤炭和煤电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高达70%;河南平顶山、商丘等地的矿山开采加工业占据地方工业经济近半壁江山;江苏徐州、宿迁的煤炭工业和矿山开采加工业也占相当高的比重。现代高新技术工业,尤其是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型工业总体水平偏低,工业经济结构单一,这严重阻碍了该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2.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淮河流域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落后,MRP、ERP或IRP等现代信息化系统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建设迟缓,大多数企业还是延用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这极大地制约该流域工业化前进的步伐。

3.企业生产设备技术老化。由于受经济基础落后的影响,淮河流域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老化,一些大企业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设备老化、技术老化和产品老化问题突出,有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早已淘汰使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产技术设备,这无法应对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致使该区域工业经济竞争力相当程度上下降。

4.中心城市布局分散。淮河流域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大规模推进矿区建设基础上形成的,城市以矿区布局为基础,哪里有矿产,城市就发展到何处。煤城一局一市,一矿一街,如淮南市区就是按煤炭资源分布的,具有显著的突发性和分散性,不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面大,而且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出刚性特征,缺乏柔性的持续生长机理。

5.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这些工业企业大都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各个矿区土地沉陷,矿业废弃物不断增加,岩石山林立,水源破坏严重,森林、植被面积减少。因此,该区域工业经济投资硬环境不好,软环境也不佳,极大地影响了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淮河流域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淮河流域加速工业化进程,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也是提升其工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有效解决淮河流域信息化水平低下的问题,提升其信息化水平。这是因为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反过来也会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新型工业化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淮河流域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这种增长方式存在许多缺陷,会导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改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淮河流域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问题。

3.新型工业化强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力。淮河流域人力资源丰富,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劳动力闲置。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化道路,能促使该流域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解决大量劳动力闲置问题。

4.新型工业化强调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的增长。这是因为新型工业化特别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内在地包涵着工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有效地解决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二)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因此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结合淮河流域实际与新型工业化特征,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相互依存,二者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信息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它们之间存在互助合作的关系。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注重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缺乏工业化支撑的城市化是不牢固的,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城市化的进步发展,工业化也将失去依托,难以持续。因此,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务必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内在发展机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城市化,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其良性发展。

3.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其他行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工业化过程中,也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工业化的发展也会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淮河流域农业经济较发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应该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业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4.工业化与资源、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淮河流域污染较为严重,工业化与资源、社会、环境的矛盾突出。因此,淮河流域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更好地解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是各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全国各地也应因地制宜地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径,以更好地实现新型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本文根据淮河流域的区域经济特色,拟定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加速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淮河流域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尤其是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上要认真学习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宁波市浙东地区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走政府、企业相结合之路,共同出资,共同建设。与此同时,积极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淮河流域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做到谁出资、谁受益,“责权利”相统一。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例如,安徽的淮南和淮北、江苏徐州、河南平顶山等地市的煤炭企业可借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按照资源深加工的路线,促使上游产业的产品变成下游产业的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生产体系。即将洗选的优质煤炭供应市场,低热值废料用于综合利用发电、供热,发的电再供应内部生产。煤炭开采排放的矸石、洗选留下的煤泥、综合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可用做生产煤矸石水泥、粉煤灰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砌块产品。其次?熏构建煤炭→炼焦→焦油加工→炭素生产体系。炼焦煤供应炼焦?熏优质焦炭供应市场,对副产品煤焦油进行深加工,生产改质沥青、浸渍沥青和针状焦,作为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炭素制品的重要原料供应给当地的炭素厂。最后,构建煤炭→气化→尿素、甲醇→精细化工生产体系。炼焦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飞行化工公司替代煤炭,生产尿素。高硫煤就地转化制气生产甲醇,并以此为平台,建设醋酸醋酐、甲醛、聚甲醛树脂和甲醚工程,生产多种有机化工产品。对尿素产品深加工,生产优质复合肥。利用化肥生产富余的液胺和高浓度二氧化碳,生产低盐重质纯碱,所产氯化铵同时为复合肥项目提供原料。

3.加快农业工业化步伐,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淮河流域农业比重较大,农业工业化是淮河流域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影响着淮河流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目前,淮河流域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多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业发展滞后。而农产品深加工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农产品储存、销售。因此,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价值。

4.开发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注重煤气层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鲁西南、苏西北等矿区,且煤种全、煤质好、埋藏浅、分布集中,易于大规模开采。尽管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但若不注重开发与利用,资源再多也会被挥霍掉。因此,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煤炭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对煤炭开采业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措施有:第一,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研究与应用。有关资料表明,将煤炭作为燃料销售和将其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其价值相差上百倍、上千倍。21世纪煤化工发展的主流是煤炭洁净利用技术及多联产工艺技术,注重生产过程的污染最低、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第二,注重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煤层气也是淮河流域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要注重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此外,还应加强对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并提供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的洗选加工水平。

5.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打造淮河流域旅游经济带。淮河流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安徽淮南的“豆腐文化”、八公山原始森林、蚌埠的双墩遗址和汉墓、龙湖风景区等。然而,目前淮河流域真正以淮河文化为背景的旅游观光带很少,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要树立现代“大旅游”的理念,将淮河流域各地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融入到淮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带子里,并同现代田园风光、地方风土人情、农家乐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淮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带,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工业的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6.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目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服务业的增长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部门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中介产业的支持。因此,淮河流域应抓住这个机遇,认识到服务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促进工业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其新型工业化进程。

7.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尽可能多的人为主体,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的工业化。淮河流域人力资源丰富,开发得当就是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反之,则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充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因此,淮河流域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从劳动力资源优势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

三、结束语

工业化过程的阶段性,即从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在不同阶段,不同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是不同的。在某一时点上,不同工业部门的产品在收入弹性上的差异显示着这一时点上工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显示着我国目前工业结构变化的大趋势,它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之处就是走技术集约化之路,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而淮河流域正是我国传统工业的重地。因此,对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矿山开采加工业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瑞娥.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6(63):40-45.

[2] 张惠欣.体制创新与结构升级:东北资源型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4):101-103.

[3] 翟书斌.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及其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8-61.

[4] 郭俊华.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劣势分析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11):124-126.

[5] 曾薇.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J].新疆农垦经济,2005(9):41-43.

[6] 薛山.以西山煤电集团为例谈煤炭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J].煤炭经济研究,2006(3):17-19.

[7] 王志刚,杨绍安.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6(10):187-188,216

[8] 张颖,张凌艳.吉林省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2-15.

[9]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统计年鉴(2006)[K].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凌]

推荐访问:淮河 流域 工业化 道路 研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