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发展观实现跨越大发展

时间:2023-05-14 20:35:1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扼长江、沱江咽喉,控云、贵、川、渝要冲,为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下辖四县三区,幅员12243平方公里,人口465.91万人。凭两江舟揖之利,历史上泸州就自然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期即成为与成、渝鼎足而立的全国性商业城市和全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泸州曾是川南行政公署和泸州专区所在地。1983年,泸州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从此,泸州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西部明珠 酒城笑迎八方客

泸州古称江阳,自西汉置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为泸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众多的文物古迹。汉代画像石棺、宋代报恩塔、四百年国宝窖池、明代龙脑桥、清代尧坝镇东岳庙及古街道民居群等古迹遍布泸州境内,使古老的泸州展现出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泸州气候温和,工业兴旺,土地肥沃,物产富庶。泸州属盆地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古蔺黄荆和合江佛宝,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仅存的低海拔植物基因库和原始森林风景区,具有极高的生态旅游价值。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泸州成为四川省粮、猪、林、烟、果、中药材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罗沙贡米、泸州桂圆、合江荔枝、纳溪柚子、古叙优质“云贵型”烤烟等,远近闻名。

泸州是一个以酿酒、化工、机械为龙头,轻重工业并举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泸州老窖”、“古蔺郎酒”举世闻名,使泸州拥有“酒城”的美誉。泸州的化工、机械、医药、建材、印刷包装业等具有相当规模,泸天化集团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长江机械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机械集团之一。储量丰富的天然气、古叙优质无烟煤,使泸州成为西南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泸州商品市场繁荣,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一大批有规模、上档次的综合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凭借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泸州市场辐射云贵川渝。

今日泸州更具水陆空立体交通区位优势,成为长江“黄金水道”和西南出海南通道上的璀璨亮点:西南出海通道纵贯全境,陆路经此通道一日内可直达广西防城、北海;泸州机场为四川第二大航空港,可起降波音737型客机,现已开通泸州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昆明、贵阳等地航班;泸州港是四川省在长江上的第一大港,已建成年吞吐量5万标箱的直立式多用途集装箱码头;泸州是全国“二类水运口岸”,已先后设立商检局和海关机构,口岸机构具备。

泸州城区建设已初现大城市雏形。中心城区面积从建市前的12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3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大为改善,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等殊荣。滨江路环境综合整治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泸州,已从一个川南古城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她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笑迎八方投资。

励精图治 江阳鲲鹏展翅飞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泸州人民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古老而又年轻的泸州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泸州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2003年,泸州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1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763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515元。泸州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六位。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泸州的工业经济在不断深化改革中经历了加快经济体制转轨的阵痛后,不断壮大,化工、食品、机械、医药、能源等支柱产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综合效益明显提高。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工业的领导力度,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和调度,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煤电路化”综合开发初见成效,“西部化工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技改成效明显,国企改革继续深化。近两年来,泸州投入企业改革成本6亿多元,基本完成全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列入攻坚目标的38户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已基本完成,继泸州老窖集团之后,泸州已有多家公司先后成功上市。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6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10.5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7亿元,实现利税12.7亿元。目前,泸州的工业经济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现代化农业正在迅速发展。通过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泸州农业顺利实现了由传统型经济向市场型经济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总量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2003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37.8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6.8%,畜牧业总产值首次超过了种植业,种养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泸州龙头企业和业主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正酝酿着新的突破。

加快市场培育建设步伐,商贸物流兴旺发达。泸州大流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泸州成功引进了中国长航集团南京油运公司、长通港业有限公司、诺玛特等知名企业,城区内已建成各种市场35万多平方米,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大型卖场比比皆是。超市、连锁店、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多元发展,购物环境不断改善。专业批发市场活跃,在川南、黔北、滇东的影响度和辐射力增强。2003年,市场成交额达61.6亿元。市场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多元化流通所有制结构的初步形成,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新型商业业态的次第兴起,成效显著的市场建设和培育,为构建泸州区域性商贸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经营城市理念,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围绕建设大城市的目标,泸州开展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研究,市规划区内详规面积71平方公里,详规覆盖率达100%。我们通过加强土地一级市场的管理和土地资产运作,为城市建设筹措了资金。新建了大梯步、报恩塔、国窖、百子图、回龙湾广场,园林绿化面积1200多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6平方米。泸州城北新区、龙马大道、纳溪河西大道、江阳西路北延线、蓝田重湾小区等新区开发建设已全面启动。近几年来,泸州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202个夜景工程项目,完成了主次干道新建城区电缆下地工程,美化、亮化了城市。

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勤劳智慧的泸州人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有效拓展发展空间,泸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西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正在形成。

煤电路化 助推泸州新跨越

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契机。泸州将实施“以建设‘西部化工城’為突破口,构建‘煤电路化’综合开发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快泸州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大城市,凸现泸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建设四川“西部化工城”为突破口,实施“煤电路化”综合开发战略,加快泸州工业化进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大古叙煤田勘探力度,加快古叙矿区开发;加快纳叙铁路建设,并尽早延伸到古蔺;加快泸天化4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项目、中海油50万吨重交道路沥青项目、火炬厂蛋氨酸项目、天华公司1,4—丁二醇、泸州火电厂、40万吨纸浆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确立新的支柱产业的优势地位,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大力加强工业招商,制订规划、落实措施、集中资源、培育一批规模企业。通过改革、引进、重组、发展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扩大出口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创新观念和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资源,立足于农副产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办好工业园区,把县域工业做大做强。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将发展30万亩优质甜橙基地和优质果、优质稻、优质菜、优质茧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扶持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农业加快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大力发展小城镇和中心村,力争“十五”期末,城镇化水平达到25%。

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规范和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店、家居广场,促进多业态的现代城市零售业发展。调整市场结构,重点发展一批专业性批发市场,扶持建设一批加工园区,培育各类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完善市场功能。引导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以集装箱码头为依托,充分发挥商检、口岸、海关等综合优势,以信息、基础设施、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建设为重点,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增强泸州商品市场的辐射力。

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大城市。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到2007年,泸州建成市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55万人。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泸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环境优美、城市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以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为动力,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续实施科教兴泸战略,发展教育、文化产业,弘扬民族精神和泸州优秀传统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提高市民素质,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形成人人向上的社会风气。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拓宽扶贫开发领域,促使贫困地区致富进程加快;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宽裕。

这几年,泸州经济的发展走过了国企改革的阵痛,更注重培育经济发展的后劲,更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培育、发掘我们的后发优势。西部化工城的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性商贸和物流中心的建设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都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始终把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泸州的发展中,第一,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决策科学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虽然推进了政务公开化、透明化,但在很大程度上的决策仍然是行政主导型决策,这就容易导致决策与市场的脱节,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只有牢牢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从全局角度考虑发展的问题,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第二,狠抓科技进步,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扶持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第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现实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和选择科学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第四,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做到思想观念上适应、工作思路上适应、工作方式上适应、工作方法上适应,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我们泸州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成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川南经济强市;四川西部化工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四川对外开发开放沿长江和南通道出海的门户;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商贸中心。今日泸州,随风挚旗,弄潮而立;未来泸州,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浪中,定将展现出亘古未有的辉煌。

推荐访问:发展观 大发展 跨越 强化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