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中学生物教学中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策略

时间:2023-05-14 13:35:1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学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而不应让学生单纯地记忆概念。但是现实存在的矛盾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文章提出了解决此矛盾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 内容多 课时少 策略

在开展教科研活动时,有不少生物教师反映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多,探究活动多,而每个模块的课时却很少,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解决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的建议。

一、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事实是生成概念的基础。生物学事实和概念都是生物学的知识构成部分,科学概念的形成必须有丰富事实的支撑。在教学中,教师列举一些必要的生物学事实,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抽象概括而生成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如在《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这一章教学中,教师列举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起“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核心概念。

二、规划好教学计划

中学课程一般采用模块式设计,一个模块反映一个或一组学科主题或核心概念。有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情境,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整体教学计划。首先,要研读课标要求,熟悉模块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教育价值。其次,要通读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在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时,要认真通读本模块教科书,熟悉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再次,合理分配教学时数。此时要求教师考虑哪些内容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的,哪些是必须讲解的,需要开展怎样的实验、探究、模型建构、制作、搜集资料等学生活动,每一项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过程和方法的要点是什么,哪些活动要课内外结合,是否需要进行阶段性测试,如果需要,何时进行。最后,要制定好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详细,具体,可检测,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策略为手段。

三、设计好学生学习的活动

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备课阶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流程,准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科学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进而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课后收集信息,评价教学效果,做好教学反思,并给学生答疑。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和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或分小组来学习。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学”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自己来寻找可靠的证据,如观察、实验、模拟实验、调查等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另一类是根据证据,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由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果,由实验结果推理得出结论,一个实验的结论推广应用在其他的情境中等。

课标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这里的“核心的基础内容”是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含了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理論、模型等等。生物学概念性知识需要通过思维得出。因此,有关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重视思维的训练。一节课中学生“学”的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要在思维的关键点上设计学生“学”的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并在新的情境下应用生物学概念;要避免设计过多的低层次思维水平的活动。

四、灵活设置教学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问题串。主要针对初中生物学不同知识类型设置相应问题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重探究性学习,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案例教学恰恰符合这种教学要求,并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然而,案例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学模式尚不成熟,尚需一线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和学习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推荐访问:课时 浅谈 策略 解决 内容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