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诗美 润泽心灵

时间:2023-05-13 10:10:3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诗歌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样式,具有独有的文学特质。它语言精炼,形式优美,意境深远,有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三步:

一、吟读入境,启动美的情感

吟读,即吟诵朗读,它能引领我们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将语言符号“还原”成诗人所构建起来的意象,然后让自己置身于其境之中,从而启动美的情感体验。

古诗教学“读”为先。读,能引领我们入境,但读就要读出韵味来。古诗词往往讲究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加上“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使它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韵味,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我们读它更应用心去体会它的韵味。首先,应读准字音,弄懂字义,像古人所说的“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其次,要读出节奏的快慢,声调的抑扬,语气的舒缓。如《春晓》一诗每个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让听者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又如《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要读出疑问的语气,“烟波江上使人愁”应读得缓慢些,且“愁”字要轻读。总之,诗歌吟读是在停顿与节奏中将诗意“读进去”,将诗味“读出来”。

当然,这是吟读的最低层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读意象,读情感,读情绪,读思想,通过反复吟读,体味到一种情,一种意,一种韵味,一种意境。诗词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浑苍劲,也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凄切;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也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调;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那种刚性的离别,也有王维《渭城曲》中的那种依依的惜别。只有通过吟读,才能使学生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吟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生命体验,不仅能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更能使自己在放声诵读中融入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从而启动美的情感体验。

二、体悟察情,感受美的情感

体悟,即体验领悟,就是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玩摩,以丰富的想象,个人的体验和激情浸入诗歌,从而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只有通过体悟,才能使学生察情明理,真切地感受到美的情感。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大凡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遇,用他们的碧血热泪乃至生命写成的。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古诗词,给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瑰丽无比的情感天地。步入这个天地,仰视俯察,用心聆听,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就会享受不尽那悠悠的情味——这里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之心,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愁绪,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著自信,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满腔赤诚,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浩然正气……这些鲜明的形象、纯真的情感和可贵的思想内涵都是熏陶感染学生,丰富其人文素养的极好的精神养料。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这些诗句的意蕴和内涵,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达到润泽心灵的目的。当然,要真正察情明理,更深地走进诗歌,感受美的情感,还得把握以下两点:

(一)从品味意境美入手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欣赏者在欣赏古诗时,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达到如同身临其境、亲悟其意的目的,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濡染并为之产生共鸣。如教学《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吟读明白诗人所描写的景物:这里有明月、惊鹊、清风、鸣蝉、蛙声、稻香、雨点等,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补白,连缀成一幅美丽的夏夜图,最后引领学生去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包括夜行人的欣喜和焦急的神情,词中透着的轻快、欢情等,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二)从赏析语言美入手去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意蕴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语言是最精粹的语言,古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至今读起来仍让人感到齿颊留香,就是因为它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体会其中独特的意蕴。这方面应着重把握两点:一是抓住“诗眼”、“词眼”这些关键字词加以赏析,尤其应推敲“三词”,即形容词、动词、副词,因为这三类词在语言中是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词中的佳句多是佳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弄”二字,皆是着一二字而境界全出。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杏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从中去赏析体会“绿”、“闹”、“破”、“弄”的妙处,体会它们所包含的独特意蕴。二是抓住写景动情的名句作赏析,体会其中的情趣。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后,我就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作赏析,体会其意蕴。许多学生都找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其中一个学生作了这样的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对仗工整,景物明丽,音节和谐,风格灵动而卓绝千古,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另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明净清幽;淙淙山泉如大自然的脉博在轻轻跳动,反衬山野的宁静。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亭亭净植,水珠点点,闪闪发光,把秋之韵味、秋之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由于引导学生去体悟,去赏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诗歌借助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和形象,它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离开了联想和想象,没有将自己主动融入,即缺乏体悟,就无法揣摩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三、拓展创新,延伸美的情感

拓展,即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思维引向更广阔的时空,使学生体会到二次创作的满足,从而延伸美的情感。

当然,拓展延伸的方法很多,在此列举一二。

(一)古诗新译,老调重弹

所谓古诗新译,就是让学生把古诗译成新诗或散文诗,这就需要学生透过原诗的意象,进行进一步的想象、思考和加工,将自己心中的体验变成生动的文字。如学习了《夜雨寄北》一诗后,我就要求学生作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美的情感。一个学生这样译诗:您声声呼唤我归去/夜色如铅我望不见归期/秋雨连绵如我的愁绪/注满池塘更注满我的心湖/唉,什么时候才能与你一起剪烛西窗/到那时/我俩一定细细品味这巴山夜雨。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二次创作的满足。

(二)辐射链接,探究延伸

所谓辐射链接就是以诗人为中心辐射相关知识,进行链接、探究和延伸。课本中的古诗词,皆选自名家,且常常是一人多首,要对诗人及诗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还必须搜集诗人的一些其它作品加以阅读和赏析,分析探究诗人风格及其反映的那段历史。如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三个探究开放式题目:“我眼中的苏轼”“解读东坡”“东坡,我想对您说”,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题,遍查资料,完成习作。结果文章交上来之后,可谓色彩纷呈,有的抒发独特情愫,有的发表独到见解,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样不但使学生对苏轼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我从中也感受到了学生一颗颗鲜活的心,从而延伸了美的情感。

诗歌永远是未完成时,永远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诗歌教学也需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即“能入”,还要“能出”,真正让诗词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品尝这坛醇香的佳酿,聆听这曲旷野的天籁之音中,获得美的愉悦,受到情的熏陶,从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推荐访问:体悟 润泽 心灵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