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3-05-09 08:25:3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建设: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始终不渝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度重视进行基本道德价值教育,注重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从教育方法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价值观念的灌输。这就启示我们,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

[关键词]世界各国;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肖浩,中田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B22;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8)09-0083-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体现,十七大提出要认真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如何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有宽广的视野,从世界各国加强核心价值建设的经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也许会促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引领社会思潮。

一、世界各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高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如美、英、法、日等国都大力宣传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利用执政党、传媒、学校和教会等长期发挥宣传教化功能,引导人民在政治领域信奉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思想,在经济层面崇尚竞争、敬业、守法、诚信、责任等理念,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价值系统和道德规范。

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袭,韩国还把“反共”与“防日”一起,作为对本国国民五大道德要求之一。在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则毫不含糊地宣称要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在美国这样一个相对主义、实用主义非常盛行的国度里,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长期保持了一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做到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从不含糊。鲜明的阶级性与政治性,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特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新政权的核心是教育政策,要恢复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开设课程、加强辅导、开展活动,强化了美国历史教育、美国价值观教育和西方文明史教育。美国从争取独立到现在发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一直在抓紧政治教育,它的爱国主义与爱资本主义是统一在一起的。“爱美国”——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这些并不因两党制轮流执政或政府换届而受到什么影响。在学校,还采用学分制等硬性的措施保证教学计划中的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日本在其发表的教育改革报告中明确提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而且特别强调了思想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地位。英国在20世纪末专门颁发了道德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可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重视德育工作,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始终不渝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从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工作看,加强核心价值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高度重视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这方面可以说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2004年新作《美国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对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在爱国主义和忠于国家这一点上,美国人一向是出类拔萃的”。同时他又对美国一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所谓“爱国主义是陈腐的”、“要持超国家主义观点”的“精英人士”提出尖锐批评,指出这“与美国公众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对以“盎格鲁一新教文化”为核心的“美国特性”、“美国信念”的挑战,他大声疾呼要在美国进行包括加强移民同化、维护英语地位、强化“美国信念”、坚持“美国特性”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根据有关学者在美国的考察,美国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得理直气壮、无孔不入,具有与行政权力运作分别进行及结合传统的历史教育进行等特点,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上美国不许有任何杂音。

再看俄罗斯,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社会的急剧变化对俄罗斯广大群众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青年人。他们对社会发生的变化,对现实中发生的各种矛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俄罗斯青年一代中非常流行。青年人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孜孜以求的是个人的利益。根据俄罗斯有关部门的统计,有近1/2的青年人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35%的青年人表示想离开俄罗斯,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8%。随着青年人思想和道德水平的下降,青少年的犯罪案件急剧上升,在俄罗斯发生的犯罪案件中60%是14~29岁青少年所为。1993年有80%的适龄青年逃避服兵役。俄罗斯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状况引起了当局的高度重视。1994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要求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俄国防部会同总统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内务部、商业部、监察部、东正教会等制定了《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纲》,从1995年到1999年五年的时间实施大纲所规定的各项措施,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更高的水平,使爱国主义深入人心,克服俄罗斯青年的自暴自弃心理,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把青年人培养成为爱国主义者。其主要措施包括:大力提倡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完善爱国主义的法律法规;多渠道筹措爱国主义教育经费。据2007年7月30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最近俄罗斯出版了两本教师手册,要将爱国主义从学生抓起。手册的编辑之一、社会学家利奥尼德·波利雅科夫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丧失了自己的意识形态,以至于需要由别的国家来判定自己是否是民主国家。为此俄罗斯需要一种新的国家意识,让民众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及自身产生认同感,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在日本《中小学道德指导纲要》中规定,要教育学生“有纯正的爱国心,即忠诚于国家,致力于它在国际事务中价值的提高。日本将国家作为最大的归属团体,提

出人民理应忠诚于国家。日本改造了儒家学说中的“忠”作为日本首要的道德准则,并将其升华为国家意识。另外,日本爱国主义教育还包括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韩国也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8年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世界各地放映,但是有成千上万的韩国人拒绝观看,并把买票看《泰坦尼克号》视之为“背叛祖国”。因为当时韩国正经历199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举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泰坦尼克号》运动。看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居然引起如此剧烈的反响,我们不能不从一个侧面感叹韩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

(三)高度重视基本道德价值教育

德育必须反映道德的核心观念,又以道德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德育。

在法国中小学的德育大纲中,包含了三大基本要点:民主国家的基本价值观、法律知识;各种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德国非常重视对国民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后者,其在德国被称为“政治养成”(也翻译为“政治陶冶”)。在历史上,德国一贯重视对国民进行政治灌输。二战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向等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由于德国一直处于东西方冷战的最前沿,以灌输、捍卫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价值观为己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按照1968年德国联邦议会的有关规定,德国政治养成的目标是:尽可能客观地向人们报道有关政治进程的事实和情况,培养人民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作出政治决断的能力,促使人民在社会总的范围内认识自己的地位;引导人们认定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培养人们采取政治行动的能力,让人们了解民主准则的性质,实行民主制度。在这方面新加坡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面对上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新加坡政府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美德作为政府的“治国之纲”。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从而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这对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借鉴作用。新加坡核心价值教育的突出之处在于其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儒家伦理”课程的开设,得到了新加坡政府官员和知识界及其他社会公众的普遍赞同,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见诸于道德教育课程,也在学生的各项活动和其他课程中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学校注意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天早晨举行升国旗的仪式。学生在升旗时,要背诵誓词:“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平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这无疑会加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并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四)注重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不长,但是非常重视对“美国化”模式的认同教育,无论来自世界任何地区的移民,都要认同这种模式,因此,在美国的各种教育中对美国化模式的认同,成为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几乎每个班级都悬挂有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的画像,每天的课程是以唱国歌和对国旗的宣誓尽忠开始的,在开设的课程中更是充满爱国的内容。如美国中学开设的“社会研究”课程,就鼓吹美国的责任是领导世界,鼓励青少年努力为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强大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与社会秩序而工作。利用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来展示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是德国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经常采用的方法。国家把一些挖掘出的历史遗迹及一些带有深厚历史意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和物品,如水磨房、风车等,开辟成为博物馆,供青少年学习和参观,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祖国和家乡的历史。这样的活动,不仅生动活泼,富有知识性。而且青少年对自己的祖国和故乡有了更丰富而具体的认识。如把二战中被轰炸的房屋、教堂等,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让孩子们在这些历史遗迹前了解自己的民族和世界,其对责任意识和和平意识的渲染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有意识地保留了“国会纵火案”和二战时期被破坏的一些遗迹,将柏林国会大厦开辟为德国历史博物馆,让人参观,给人以启示。在国会大厦旁边的柯尼希广场上,矗立着纪念德国统一胜利的“胜利圆柱”,柱子基座浮雕东面描述了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北面是1866年德国对奥地利战争的场面,西面是1870年色当战役和1871年普鲁士军队从法国凯旋回到柏林的场景。在距离胜利不远的地方,矗立着德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俾斯麦的铜像。可见,德国人对自己过去的胜利充满了喜悦和怀念,对于自己的历史仍然充满了自豪,他们要把这些展示给自己的后代,以使青少年永远记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正是这种对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成为德国经济、政治崛起的巨大动力,培养了一代代德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

(五)从教育方法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价值观念的灌输

灌输是指一定的主体将特定思想观念移入客体的教育过程,其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对“灌输”的思想进行过论述,1844年,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武器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著名论断,进一步丰富了“灌输”理论。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确立必须依靠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的知识分子,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对无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及争取自由进步的斗争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科学理论教育工人,使其树立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

从更为广阔的背景看,“灌输原则”是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反映了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和要求。资本主义国家更是非常重视在全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灌输,而且是毫不放松,只不过其手段更高明、方式更隐蔽,因此成效更明显。在美国,美国精神的宣扬是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联的。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此不遗余力。前总统里根在1984年6月的一次校长演讲会上,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每一代新人传递我们美国社会的基础和奠基石的价值观——爱国主义、忠诚、守信、勇敢、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等等。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美国精神的教育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及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备。他们博采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办教育的经验,从美国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教育体系,真正做到了“美国化”,这不仅指美

国的教育教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且美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传递美国精神和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德国,有非常完善的“政治养成”系统:青少年的“政治养成”由学校负责,成人的由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负责。二战后,特别是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西方国家以更加自觉积极的姿态、更加浩大的投入,从社会的各个方面,日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和捍卫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否定、批判、丑化社会主义,并且竭力策划和推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二、世界各国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一)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美国政府认为: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还是一个传递美国文化、风俗、语言和制度的重要阵地,应当使学生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的文化,这应该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在美国,“学校一贯坚持教导的一种思想是爱国家、爱自由。课本、文选和供青少年阅读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讲到爱国主义”。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社会和知识界逐渐强调“学校是文化生产的场所”,应该向学生传授“保存西方文明的基本传统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核心知识课程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点的。所谓“核心知识”,即每一个美国人都应该掌握的“背景信息”,其中包括三个文化层面的基础文化知识:一是基本文化知识,包括世界历史、文化、地理、自然和生物科学等知识。二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三是美国社会所特有的基本知识,如人权法案、南方重建等。这三个文化层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有助于一个公民深刻地理解国家的主流文化。

韩国的国民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应当归功于韩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政府的强有力的干预,使韩国学校教育中的国民精神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成为教育的鲜明主线。教育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致力于培养一代新韩国人。得到了突出的加强。在韩国的各类教育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同步协调地进行的,这样就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同时学校课程的设计也历来强调综合教育。即道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道德课程和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其他各种学科的教学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环境构成了联系相当紧密的整体。这就启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执政党和政府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和进行周密的谋划。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应该说有比较强的自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科学,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颁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表现了我们党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民的高度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必须始终坚持决不能动摇和松懈的。

(二)从工作格局看:要形成合力,多部门联动

从世界各国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看,呈现出执政党、传媒、学校和教会通力协作、学校内部各门课程共同实施的格局。如在美国学校的各门课程中。都渗透着爱国主义和美国精神的教育,而不仅是德育课程的工作,价值观教育、美国精神的灌输,同样是英语、地理、数学等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就我们而言,若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重从部门之间实现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相互配合,学校内部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分工协调的工作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

隐性教育是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概念。隐性教育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对有别于正规课程、但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的“隐性课程”的教育理论探索,而后“隐性课程”发展成为“隐性教育”。所谓隐性教育指隐藏教育主体和教育目的,通过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将教育内容渗透于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教育对象日常生活工作中接触到的教育性因素中,从而引导教育对象自主感知教育内容、自主选择教育信息、自主内化教育内涵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教育途径的间接性、教育传递的渗透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突出特点,具有显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当今世界各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重视包括环境、教师人格、大众文化等元素在内的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美国为例,其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和美国精神的教育。主要通过优秀文学作品和名人故事教育和灌输。任何民族和国家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和民间流传的故事往往渗透着这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和意识,它不仅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追求和顽强的斗志,而且表达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强大的凝聚作用,就教育效果看非常明显。像《灰姑娘》《卖姜饼的男孩》《三头小猪》《林肯还钱》《狼来了》《华盛顿与樱桃的故事》等故事在美国耳熟能详,其中包含的斗争和胜利、是与非、欢乐与痛苦等意义,利用故事、英雄传说和格言等能够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民凝聚起来,使存在各种分歧的族群团结起来,传递一种大家多年来所认同的“美国精神”,所以长期以来这已经受到多数教育家和学者的关注,也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我们认为,在每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动人的故事,甚至每一个节日都与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联系,它们已经成为民族精神中最突出和激励人心的乐章,因此将文学作品与故事传说等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是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予以高度重视的。

[责任编辑:陈梅云]

推荐访问:世界各国 体系建设 启示 核心 价值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