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道友信实践美学观的内在理路

时间:2023-05-05 10:10:2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超越与乡愁是今道友信思想的主题,而赞美与反思则是其实践美学观的内在理路。今道友信的形而上学、美学和神学主要是从现世向未来与超越的形上求索,而伦理学则是从形上维度向现世的回归。从今道友信美学与伦理学思想融合而形成的实践美学观内在理路中可以得出的结论如下:尽管人可能显现为弱者,但人依然是憧憬和向往自由的美的境界的存在者,是懂得赞美和感动的存在者;而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人对现实的反思和美的实践也将使世界更美。

[关键词]今道友信;实践美学观;理路

[中图分类号]I05;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3-0122-03

[收稿日期]2014-03-08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B050)

[作者简介]郑龙云,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东亚美学研究。

今道友信在美与艺术的形上超越与现世拯救的维度所做的思索,表达了他对美的理念境界的追求与对人的现实存在的关怀,在今道友信对预言的认知、对超越与乡愁的感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学术品格与理论底蕴。超越与乡愁是今道友信思想的主题,而赞美与反思则是其实践美学观的内在理路,这种理路意味着今道友信美学与伦理学在实践意义上的融合。

一、预言与哲学家的担当

今道友信晚年在镰仓大佛下高德院书院的哲学讲坛上回答听者的提问时,谈到承担和传达神的语言的预言家的问题:预言家不是说中未来之事的人,而是承担神谕、神的语言的人。过去有种说法是“预言家难以还乡”,这是说容易被人类所接受的人是没有惊人之举的,许多诗人、画家、哲学家,他们所写、所画、所说的,很多都不被同时代的人理解,像凡高、日本古时的歌人都是这样的人,真正的预言是承担神的语言,所以不同于单是预先说中未来的状况,预言也裁决过去,而面对未来还能把神的思考保存下来,将其以人的语言说出。在日语中,“预”具有保存、担当、负责、管理等意,预言指担当和传达神的意志和语言;而汉语的“预言”在日语中相应的词则为“予言”。由日语预言的本义可以看出,预言家无论如何都是承担一定的神圣使命的人,在承担使命的意义上,以学问为使命的今道友信也可以称为作为预言家的哲学家。当然,在此说他是预言家并非单纯指传达神谕,而是指今道友信思想与学说所表达的是人与存在之间的心声。

“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这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所说的哲学对世界的反思之义。今道友信认为哲学的确担当着这样的使命,但是哲学的使命又不只限于此,它还有像孔子和苏格拉底那样的在不断与人交流中对未来之路的指明,密纳发的猫头鹰不只在黄昏起飞,它还要落在夜间的树枝上,它会预见人所不能见到的,在所有人都静止于困惑的沉默中时,它会以沉着的声音言说自己所见到的东西,这就是作为预言家的哲学家的使命。1945年5月,青年今道友信去镰仓拜访日本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当时75岁的西田几多郎已离开京都大学避居于镰仓,其住宅已被当局监视。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的西田几多郎勉励后辈今道友信说,你要成为持有根据的预言家。说过此话不过十余日,西田几多郎在一个雨天离开人世。半个多世纪后的2010年1月,在东京六本木希尔斯大厦召开名为“今道友信最终讲义”的学术讲演,刚经历手术的今道友信拄着手杖被人扶上讲坛,在讲演休息间隙有听众就西田所说的预言家之言问今道友信:是否认为现在的自己已成为那样的存在?今道友信答道:我不知道是否成为预言家,但我没有成为哲学史家而是成为哲学家,这是可以确定的。成为哲学家是今道友信的梦想,过去在回答如果有来生要成为什么的问题时,今道友信的回答是“还是想做哲学家”。

承担使命的预言家会往来于理念与现实之间,他既会眺望幸福的彼岸家园,又会深入充满矛盾的现实。今道友信认为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拥有一份对绝对神秘的憧憬是很重要的,那是作为有限的存在者的人在难解的矛盾意识下限于苦痛时,能够融化矛盾之结的光。憧憬之光不在于成为虚无的对极,而在于超越虚无与存在的对立。“美是光辉”是一句拉丁语谚语,今道友信由此开始思考美的实践者的理想。即使不是艺术家,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创造美。今道友信认为美的光辉可以通过美的心显现于人的面容上,在做善事时,人的心会发光,以美的心去行动是重要的,世界会因此而变美,这个美会传与后代,这是作为人生憧憬的美的实践,而对于人而言,弥足珍贵的憧憬也是一种面向幸福的乡愁。

超越与乡愁是今道友信思想的主题。今道友信理论学说的形而上学、美学、伦理学、神学,都可视为在不同维度展开的围绕这个人生在世最根本问题的论说。现世的预言家也是言说超越与乡愁的人,他在向人告知面向未来的精神超越与升华的场。人的无限的乡愁永远是对永恒的精神家园的眷恋,面对遥远的不可知的光明的超越之域,虽然人的知性显得渺小,但人不被迷惑而毅然前往,便为这乡愁所使然。

二、今道友信理论学说的若干解析

今道友信一生所建构的理论学说,由形而上学、美学、伦理学、神学构成,其中,形而上学提供其思想体系的根本原理。

关于形而上学,今道友信在2008年出版的《超越的指标》中对其形而上学思索历程总结为:“我在迄今为止主要著作之一的形而上学著书《同一性的自我塑性》中所思考事项的逻辑性展开,历经约40年尚在持续思索。如果它能完成,将以关于《差异性的自我展开》的思索作为前述书的续篇,并以此题名出版……这个准备的路程以《超越的指标》作为归纳,追溯从前著之后思索的缓慢足迹而将其收入此卷书中。”[1](P5)而遗憾的是今道友信于2012年辞世,未能如愿完成上述计划。今道友信的形而上学思索以《同一性的自我塑性》为开端,经过《东西方哲学》以及《超越的指标》,指向规划中的《差异性的自我展开》,他将《超越的指标》“作为现代形而上学的准备”[1](P6)。今道友信形而上学的创建与展开始终伴随着神学思索,而在思索的最高阶段就会有作为原同一性的存在本身、美本身与神的相遇,这是面向绝对的超越者的哲学思索的升华,《超越的指标》便是作为这种升华过程之标志的一部形而上学、神学著作。

在美学方面,今道友信提出了形而上学美学理论,这是他在国际学界第一次提出的具有影响的理论学说。以1968年出版的第一部美学代表作《美的相位与艺术》1971年出版该书增补版。为发端,今道友信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推出《东方美学》和上文提及的《东西方哲学》等著作,集中了他对美与艺术的形而上学思索以及对东西方美学的研究。其中《东西方哲学》是哲学的比较研究著作,并非体系性著书,这部著作将美学和艺术论也纳入考察的范围。2006年美学新著《美的存立与生成》出版,标志着今道友信美的思索进入完善阶段,“本书从旧著《美的相位与艺术》思考的内容中逻辑性地导出、作为课题而确立,除历史性研究之外,将体系性省察整理为一卷”[2](P5),该著作为《美的相位与艺术》的续篇,是“持续约30余年思考的结果。可喜的是,在这里关于美的思索已告大致完成”[2](P373)。而在其后,今道友信的美学研究还有所扩展,在2011年推出实践美学入门书《为思考美》,提出实践美学是“为美的实践的美学”[3](P63),而“美的实践,是作为与世界战场化成对立的世界美化运动”[3](P70)。正是在实践美学中,我们看到今道友信美学与伦理学走向最后的融合。

今道友信认为美对于他而言具有无比尊贵的价值,他将形而上学美学以拉丁语词汇命名为calonologia,这是由四个希腊语单词(kalon,on,nous,logos)所组成的,即美、存在、理性、学问。他认为美学是在理性上明确美的存在的学问,不是将美思考为单纯表面的现象,而是将其作为近似于存在的东西,但美不是单纯的存在,而是超越了存在的光辉,为此,他将美置于存在之前。在今道友信的伦理美学中,最高的美意味着如同为他人而毁灭自己这样的大牺牲,所以他认为美是与圣同一的,这样的美超越了善,因而超越道德的宗教世界的德的名称是美,而不是善。今道友信并不认同人们将他的美学称为存在论美学,他所主张的是超越存在的美的学问,这是打破存在、舍弃存在的思考。于是,今道友信确定美“立于存在的彼岸”,他根据“美的存立”的超越论的卓越性将美置于存在的上位,而在此应该区分的是,今道友信对存在与存在本身所做的不同规定。关于东方美学,今道友信认为这是关乎支撑未来的美及艺术的重大研究,应将这个尚未开发的丰富的思想宝库通过文本的解释而使其逐渐逻辑性地展现出来,面对东方美学就需要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来考察,这将有益于人类相互间根源性的理解与和睦,而东方美学的研究也将成为全人类最容易相互走近的场。在诗学与艺术论中,今道友信认为艺术内藏着精神超越的历史,是人与存在本身的呼应,是作为追求自由的美的判断的相关者而存在的根源现象;而诗存在于全部的艺术、所有的艺术现象之中,诗是人与存在本身之间的语言,这意味着人的本真的生存寓于诗的语言中。

在伦理学方面,今道友信提出生圈伦理学(eco-ethica)理论。1973年在保加利亚瓦尔纳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今道友信提出了生圈伦理学学说,并通过委员会的投票以第一的名次成为国际共同研究项目,今道友信任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生圈伦理学》与《创造未来的伦理学——生圈伦理学》分别为今道友信生活圈伦理学的入门和总结之作,他在《语言的机能与本质》一文中说:“从1982年到2003年约200篇论文中,半数是语言哲学,其余为生圈伦理学和美学”[4],他也特意注明自己的主要著作全部以语言的形而上学为轴。在思想的后期阶段,生圈伦理学是今道友信所着力提倡的学说,生圈意为人类的生活圈、生活行动圈,生圈伦理学“是‘在人类的生息圈的范围中思考的伦理’,是在由技术关联所构成的社会这一新环境中,涵盖人直面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重新思考人的生存方式的新哲学的一个部类”[5](P17)。我国学界曾将生圈伦理学译为生态伦理学,这与今道友信的本义有出入,今道友信曾明确反对简单地将生圈伦理学定义为环境伦理学,认为现代人的生圈已经扩大到地球之外,他强调技术关联、文化空间也是生圈,在他所廓定的范畴内,生圈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讨论基点——环境已有所区别。生圈伦理学的核心议题是人类内在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即只有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才能获得更合理、更和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神学方面,今道友信对绝对的超越者的信仰和追求、对彼岸世界的憧憬,在对曾经家园的回望和对未来家园的遥望中的人精神超越的意义上,与对美与艺术的探索殊途同归。美与神的相遇是人对精神家园的深情期许,人生期许是真实的,在这个意义上,神也是真实的。

三、实践美学观的内在理路

学问始于赞美,是今道友信在研究古希腊原典之后得出的有别于“哲学始于惊异”的理论主张,这一理论可以概括今道友信一生的精神求索。无论是在宗教信仰还是在学说创建,他对信仰的虔诚、对彼岸世界的憧憬、对超越的追求、对现实的反思,无不是基于这种赞美,赞美是对于真理的爱,其中有感动的眼泪。他认为真正的学问自然而然是伦理性的,因为真正的学问是基于对神创造的世界之神秘的赞叹,这个世界不只是有值得赞美的伟大的东西,还有悲惨和苦恼,而对其同情的眼泪将成为创造之源。今道友信一生奉行“谦虚、宽容、共存”的生活理念,这使他的思想突破东西方的界限而真正拥有了人类意识。今道友信一生的精神探索之路表明,他与世界的相遇充满着他所说的“相遇的光辉”,与先贤思想的相遇以及在种种人生际遇中与众多挚友学者的相遇,无不使他感到一种恩惠的获得,他的学术论说往往渗透着深深的感恩之情。而人的精神超越与绝对的存在本身降临的相遇,也是人与美本身的相遇,美是最高的价值,这意味着人作为自觉的、道德的、实践的存在者,其精神超越的最终指向是在美的境界中的终极意义上的这种再相会。美本身,在今道友信哲学体系中与存在本身或者是同一性作为同一个范畴,成为其哲学世界的最高理念。这即是说他的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具有同一性,于是今道友信的神学与伦理学中便也有与美学思想的融合部分。美学是今道友信全部思想的相遇和交汇之所。

今道友信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始终贯穿着两条思想主线——对人终极意义的追问和对现世的关怀,前者体现为赞美,而后者体现为反思批判,赞美与反思是今道友信实践美学观的内在理路。如果说他的形而上学、美学和神学主要是从现世向未来与超越的形上求索,那么,他的伦理学则是从形上维度向现世的回归。通过今道友信生圈伦理学对现代人生存境域的剖析,我们看到在现代技术关联环境中人是一个脆弱的存在者,而从他的美学与伦理学思想融合而形成的实践美学观内在理路中可以得出的结论则为:尽管人可能显现为弱者,但人依然是憧憬和向往自由的美的境界的存在者,是懂得赞美和感动的存在者;而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人对现实的反思和美的实践也将使世界更美。

[参考文献]

[1][日]今道友信.超越への指標[M].東京:ピナケス出版,2008.

[2][日]今道友信.美の存立と生成[M].東京:ピナケス出版,2006.

[3][日]今道友信.美について考えるために[M].東京:日美学園,2011.

[4][日]今道友信.言語の機能と本質(1):言語哲学の立場から[J].紀要:人間文化,2004-03,7:1.

[5][日]今道友信. エコエティカ[M].東京:講談社,1990.

[责任编辑薄刚]

推荐访问:道友 理路 美学 内在 实践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