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高考“社会经济和文化史”题复习策略

时间:2023-05-04 15:15:2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全国各地普遍实行新高考方案已经三个年头,历史卷命题思路在凸现新课程理念下,越加着力扩充以文明史进化为主干的社会经济史和文化史的考查内容。由此,近三年有关这类题型在我们新一轮高考复习过程中尤为值得关注。

一、社会经济文化史题型的命题特点

社会经济文化史题型的考查,较之于选择题、材料题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历史思维能力,更能体现出新课程新高考的能力指向。以江苏历史卷为例,涉及必修部分的有2008年第21题“戏剧发展”题,2009年第21题“江南士大夫”题和22题“婚姻史”题以及2010年第21题“茶市作用”题。这类题型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设问精巧,让人耳目一新,主要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以教材史实为支撑,建立考点与教材知识的桥梁

这一类型的题目乍看上去,似乎在教材中没有明显知识点作支撑,考试说明中也没有明确点明。例如,2009年“江南士大夫”题,我们似乎只能从《考试说明》开首页“考核目标和要求”中找到该题命题的依据。但我们细细考量发现,这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其主旨是在对教材的主干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以新鲜的史实呈现,达到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如上述“江南士大夫”题,是以教材中的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特点、科举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问题等主干知识为依托,让考生运用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专题中掌握的基本理念和分析方法来进行知识迁移,以新的视角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因此,考生在作答该题型时,不能忽视已储备的历史框架,而要积极寻找考点与教材知识点的衔接处。只不过与传统命题思路相比,这种题型不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描述或阐释,能力考查的目标更专注于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材料中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吃透历史教材,而不能让自己思维简单地模式化和教材化。

2.能力立意,能级要求分层推进

从这一类型试题的立意角度看,以能力立意,以新材料、新情境为依托,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在题目的设问上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逐层提升。例如,2009年22题。第(1)问“婚姻态度的变化”旨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属于考试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最低要求;而第(2)问“经济基础、家庭关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设问较之于第一问能力要求更高,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问中变化的背景,属于“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级要求;最后第(3)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则属于最高层次的考试目标要求。其中“不同学者在婚姻问题上的视角”的思辨性设问,体现了考题检测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功能;而最后的“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更是一波三折:一方面考查学生综合、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紧贴社会热点(婚姻自由与滥用),以社会视角考查学生;并且由“婚姻自由”引发至“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关于“自由”限度的思考。由此可见,该组问题设计中能力要求梯度清晰,设问角度关注现实,既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有分可拿,又能够区分出有较好能力水平和历史思维品质的考生。

3.取材独到,注重考生对材料的提炼分析

《考试说明》强调“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近三年的试题无一不是通过教材以外的史料或与现实相关的材料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这种类型的题目从材料与设问的关系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是设问的基础,包含着解题的必要信息,离开这些隐含的信息,设问就难以存在。这一特点决定解答该类型题目的关键之处在于必须细致解读题干材料,尽可能全面获取题干信息,有效沟通材料与设问的关系。例如,2008年“戏剧发展”题,引用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新史学理念,提供全新材料,以新的史学研究视角,考查戏剧发展的历史沿革。准确答题的前提是考生对四段材料信息全面分析、提炼和概括。

二、应重点把握的复习策略

1.转变复习模式,倡导多样化、主体性教学

这一类题型要求考生在面对“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时能够以综合思考、创造性思维和探究学习的姿态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授式教学,有意识地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历史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中,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同时,积极关注他们在复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心态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质疑、讨论甚至争辩,让他们在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引导务本,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生命力”,即使在“新材料、新情境”题型中,材料再新也是在考生原有知识贮备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呈现,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仍须将基本概念、基本史实讲清讲透,对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到位。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清晰的记忆和正确的认识。同时,注意对教材知识系统性的梳理,打通必修与选修的通道,从而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期望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知识迁移。

3.重视“史料”教学,加强学生材料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社会经济文化”类型的题目很大程度上的信息来源于材料,如果材料读不懂,解题就困难。要获得有效分,就要求考生答题时,必须首先对材料进行准确解读以获取有效信息,然后沟通材料信息与所学历史知识的联系,获得解题的理论支撑,最后综合全部信息,使用判断、比较、归纳等论证方法,运用历史的专业语言和正确的逻辑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形成完整、简洁的答案。这也正是考试说明中的四种能力要求的综合考查。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高度重视“史料”教学,将基础知识建立在“有血有肉”的具体材料情境的基础上,这样做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丰富知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材料题的解读能力。其次,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方法的指导,拓展学生沟通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准确、全面组织答案的技能训练。

4.立足历史,关注社会,注意史学研究前沿

无论是“婚姻问题”,还是“江南经济问题”,试题内容以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当今历史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作为切入点,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往重现实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并对热点问题作了巧妙的回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教材知识体系转向生活体系,鼓励学生融入社会,关注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以及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

与此同时,我们一线教师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应积极关注史学研究前沿。对热点问题注意科学选择和综合思考,同时避免泛时政化,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民生问题、制度创薪、生态环境、大国关系、社会和谐、世界区域经济等问题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专家关注的重点,需要重视。

总之,对于此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史”类型的题目,我们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立足基础、主动迁移、‘史料’训练、关注前沿”几方面,以争取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责任编辑:李雪虹)

推荐访问:高考 文化史 社会经济 复习 策略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