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散文艺术管窥

时间:2023-05-03 16:10:1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与诗歌相比,陶渊明散文作品不多,但文风独特,不仅与当时主流文学风格迥异,而且在散文史、思想史上独树一帜。陶渊明没有写过纯粹的如先秦诸子散文般的说理文,其今存散文大略可分为说明文、记叙文和抒情文三类。其说明文主要是诗序、赋序,记叙文有《桃花源记》和两篇传记,抒情散文主要是疏作、祭文。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归去来兮辞》),实在不下于他的诗歌。而他的散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渊记》这两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

《五柳先生传》以第三人称写成,名义是为五柳先生作传,实际上是托传,是作者的自画像。

全文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清高洒脱、怡然自得的隐士形象。这一形象不同于流俗,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

写作方法的选择上,采用“自况”式的“实录”法,既不同于历史传记,也不同于一些《自序》《自纪》,其手法可谓别具一格。

其结构形式也独具特色。整个结构如同史传,正文记叙其人其事,结尾用赞语评议其人。但正文叙述其生平时取正史纪传体形式,而不重叙述生平事迹,重在表现其生活情趣、人生态度,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而且影响深远。此后,唐代王绩的《五斗先生传》,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都深受其影响。

《桃花源记》更是千古奇文,无论是其思想内容、社会理想,还是其表现手法,都非常新颖卓绝。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门第观念的社会图景,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和睦相处,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自给自足、安乐怡然的生活。

陶渊明这种社会政治理想,显然是受道家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或许也受到过阮籍无君论思想的影响,但也很明显与作者自己多年躬耕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这个乌托邦式的小农社会固然有其自身的缺陷,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虽然有一定的生活依据,但难以成为主流社会的形态。但其意义在于从《五柳先生传》到《桃花源记》,说明作者已从关注个人的生存状态发展到关注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的生存状态,这显示出作者作为一个儒者的社会责任感,无疑是进步的。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陶渊明之前的文学家也好,政治家、经济学家也好,还没有谁出此奇想。而他所描绘的桃源世界则成为一代又一代文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乃至农民起义领袖神往、追求的目标,可谓影响深远,光耀千古。

《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也是巨大的。体裁选择上,是用古代常见的散文体“记”来表现的。而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却别具一格。如果说《五柳先生传》类似于纪传体的话,而《桃花源记》则类似于纪事本本体。整个故事有头有尾,记事件清晰完整,安排结构层次清楚。如果说《五柳先生传》受过史传文学的影响的话,那么用纪事本末的方法作“记”,则似乎是陶渊明首创。

其体式新奇独特还表现在:它明显属于广义的散文的范畴,但具体而言,它既不属于纯粹记叙真人真事的记叙文,也不属于神话传说,不属于寓言故事,更不属于科幻小说,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种文学样式,很难用现代的某种文学形式与之对号,这应该是其卓绝之处吧。

从古到今,知识分子在中国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心地正直,才华横溢,胸怀天下,心底无私。无奈这世界总不如意,才子们总难得一片施展抱负、才华的天地,在他们遭受不公,受尽磨难,或厌倦了官场,厌倦了争斗之后,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借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精神有一个栖身之所,安息之地;保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生命既能得到延续,又能保持洁净,不致随波逐流。所以,自有了陶潜以后,中国文学史便少了许多“屈原”,也少了许多“冯延嗣”。袁行霈先生们说得妙: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斯人已逝,却彪炳千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桃源理想”可以说已经实现。但种种价值观仍不免彼此冲突,权力失控,利益失衡,各种矛盾、痛苦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这时,读一读陶渊明,学一学他淡远、清雅的风度,仍不失为一种气度,一种安慰。相信他思想的光辉必将永远照耀在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心头。

颜仁学,男,武汉大学研究生。

推荐访问:管窥 散文 陶渊明 艺术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