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生物选择题的命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时间:2023-04-30 11:55: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选择题是全国卷理综的必考题型,生物学科共有6道题,每道题6分,占的权重大,既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属于风险较大的题型.本文通过纵向对比分析近六年全国卷的生物选择题,寻找出命题特点并提出备考策略,有助于提升考生的应考能力.

关键词:命题;备考;策略

作者简介:冯玉香(1980-),女,广东省,大学本科,中学生物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学生物教法及生物高考.

一、近六年全国卷生物选择题的内容回顾

表1 2011~2016年全国卷生物选题内容

题号2016全国乙卷2015年全国I卷2014年全国I卷2013年全国I卷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1细胞分类、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分子组成及细胞的多样性细胞膜的物质组成、细胞衰老的特征、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细胞膜的功能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及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指导下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细胞膜的结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离子泵的特点和功能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及其他植物激素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癌变的主要特征及分子机制酶的本质及酶的特性

3酶活性实验体液的组成及转化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发生细胞呼吸的场所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的因素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条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水盐调节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神经传导与传递过程群落演替及群落的结构特征质壁分离实验及植物细胞的结构HIV的逆转录、免疫调节及考生读图能力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5生态学基本知识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认识病毒的增殖、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基因的表达基因分离定律的推理计算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丰富度及能量流动植物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及实验分析能力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及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6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相关推断群落的种间关系孟德尔分离定律验证的判断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及考生读图能力“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脂肪和还原糖的鉴定、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中实验试剂的使用原理及实验现象

二、选择题的考点及特点分析

1.考点

常考点: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遗传、 跨膜运输、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

必考点:细胞、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2.特点分析

选择题考查范围广,对基本概念和过程的掌握情况要求较高,少数试题具有一定的情景,部分试题考查比较细致,容易失分,整体难度中等.

三、各类型选择题的备考策略

1.判断型选择题

特点:常常以“下列说法或描述正确的、错误的、合理的、不合理的”等语句作出明确要求.这类题型在选材上,主要侧重于考查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点的应用.

类型:概念迷惑型、表述绝对型、新词干扰型、直接判断型、分析判断型、实验评价型等.

例题 (2016全国乙卷,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多样性概念的理解,是对细胞内物质和结构(主要细胞器)以及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区别的考查.

(1)核糖体无膜结构,A错误.

(2)蓝藻细胞中无线粒体,C错误.

(3)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能通过光反应生成ATP,D错误.

(4)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 B正确.

【答案】B

备考策略: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辨析各种生命现象.高考试题命题形式和情境虽然多变,但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试题都能直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原理.复习要回归教材,尤其是重视人教版教材,狠抓主干知识的理解性记忆,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学会运用直选法、排除法、推理法等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作出正确判断.

2.计算型选择题

特点: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蛋白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分裂、DNA、遗传定律、遗传病发病率、基因频率、能量流动、种群密度等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

例题 (2013全国卷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說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解析 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

(1)迁入率增加会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

(2)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①由关系式N(总数)/M(第一次捕捉到的标记数)=n(第二次捕捉数)/m(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数),即可得出N=Mn/m.②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140hm2的种群总数为14000只,种群平均密度是100只/hm2.B正确.

(3)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的下降未必说明群落的丰富度的下降.C错误.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含能量越少,D正确.

【答案】C

备考策略:进行专题训练,归纳解题技巧.①熟悉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公式和数量关系,如种群密度、基因频率、蛋白质中肽键数、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公式;②学会从平衡的角度分析题目,尤其是相关化学知识的准确运用,如涉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化学反应式的计算;③学会运用数学统计学原理解答概率问题,如计算遗传概率.

3.图表型选择题

特点:常借助图表设置的新情景和提供的新材料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识图、识表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获取和整理图表信息的能力等.即主要考查考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多个方面的思维能力.

类型:表格、曲线图、柱型图、实验装置图、生理功能示意图、遗传系谱图等等.

例题 (2012全国新课标卷,5)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解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情况,虽然比较基础,但还是综合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1) c组、d组尖端均能产生生长素,A错误.

(2) a′组、b′组胚芽尖端均能合成生长素,B错误.

(3) c组、d组尖端的生长素均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C错误.

(4) 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a′组接入的胚芽鞘的一段形态学上端朝上,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接入的胚芽鞘的一段形态学上端朝下,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正确.

【答案】D

备考策略:加强审题训练,提高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题干都蕴含着必要的答题信息,认真读图表,仔细观察和比较,找出图表中所给的各种有效信息,并确定各要素在图表中的含义;另外还要仔细分析图表和文字信息,寻求图表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并尽量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描述,必要时可以进行图文的转换,最终通过剖析图表、运用图表特征和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在备考过程中,多进行图表题型的专题训练,如曲线坐标题、图形图表题、遗传系谱题等,加强提取题目信息、联系相关知识、结合解题技巧,从而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4.组合型选择题

特点:全国卷生物选择题会出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综合性试题,要求考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调用相关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则,结合题干条件进行逻辑論证,包括异同组合型、排序组合型和综合比较型等.该题型考查的知识范围较广,而且会设置一些模糊概念、或将因果倒置等等,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概念辩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例题 (2016全国乙卷,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必修1》(人教版)中酶的特性,同时考查了《必修3》(人教版)中《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原理及步骤:缓冲液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在缓冲液加入酸碱后pH几乎不变.题目以测定酶活力实验为载体,要求考生对实验操作顺序给出合理的答案,难度稍大.

(1)无法保证酶作用的最适pH.B错误.

(2)酶具有高效性,若直接将酶与底物混合,反应即开始进行,A时间偏短、D时间偏长.故A和 D错误.

(3)根据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以测定温度对酶活力(因变量)的影响,其他无关变量(如pH)应保证相同且适宜,所以,应在最适pH条件下进行实验,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保证最适pH,所以,缓冲液应在酶与底物混合前加入.C正确.

【答案】C

备考策略:重视教材中的科学发现过程、实验设计思路以及经典实验的方法和过程的复习教学.重视教材中的经典探究实验,包括实验材料的选取,各种试剂和器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意义,为实验设计打好基础;学会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是审题要仔细,充分研究题干的要求;其次是辩析题支,要对题支表述的正确性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看其是否与已知的观点一致,不一致的必须舍去;再次是辩析题干和题支的关系,分析题支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相似、相近、易于混淆的干扰题支必须进行排查,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总之,对于历年试题要整体研究——找共性,对于近年试题要重点研究——找趋势,对于相同试题要对比研究——找变化,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意图和规律,深入剖析全国卷对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总结出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才能有助于提升考生的应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宁,雷旭波,黄丽雯.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李宁,雷旭波,黄丽雯.孙淑华.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推荐访问:选择题 备考 命题 策略 全国卷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