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与人民群众多商量

时间:2023-04-19 19:35:1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党员干部必须学会并善于与人民群众“说话”、商量,坚持大事大商量、小事小商量。

我国古代政治理论提倡对人民无为而治,即治国就是治吏,政治活动几乎与百姓无关。由此,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于我”的消极心理,对政治不感兴趣,也就不关心国家的事情。于是,政治成为一个被士大夫阶层垄断的事业,一方面,他们不主张人民对政治发生兴趣,提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士大夫不愿意也不善于与百姓对话;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由私人投资,中国的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很低,一般人也没有机会参与政治,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就处于这样一个封闭的循环状态。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我国的政治局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切政治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眾,政治是群众的事业。这意味着,在当代中国,党员干部必须学会并善于与人民群众“说话”、商量,坚持大事大商量、小事小商量。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能变成巨大的生产力。但理论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必须经过党的宣传与教育。宣传教育能否打动人心,就成为理论被群众掌握的关键。1933年7月5日,陈云在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提出农业工人工会有一个很努力工作的巡视员,是一个很好的同志,但是领导方式十分呆板,不会具体活泼地领导。比如,出席会议前毫无准备,在支部会议上提了一大堆工作,没有从工人最高兴的地方做起,缺少具体的方法,把握不住群众的情绪。陈云委婉地批评了这个巡视员缺乏与群众协商沟通的的能力,自然难做好群众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叶剑英对广东工作非常关心,他曾多次提出外来干部、南下干部到广东工作后要学习本地群众语言,才能更好地接近群众,并风趣地说:语言不通,好比鸭同鸡讲话,都听不懂。同时,他还希望本地干部要学习和推广普通话。当前,在新疆、西藏等地,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汉族干部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干部也要学习普通话,兴起了一个党员干部学习“双语”的高潮。

善于与群众商量,要有一个好态度,即多“发报”、少“发火”。平时多“发报”,关键时刻就会少“发火”。

电影《林则徐》中林宅的匾额上有“制怒”两个字,林家要求家庭成员要学会约束自己,不能放纵自己的性格。孔子弟子有三千,却独对颜回有最高的评价,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指出:“谨言慎行即是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故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夫子以好学称颜回,则曰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不贰过,盖行事之大难者也。徒众三千,而仅以好学称颜回;称颜回而仅曰不迁怒不贰过,此其故可以思矣。”

毛泽东同志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时曾经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当人民群众的老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这句话的精髓就在于“诲人不倦”四个字,它告诉我们,做群众工作一定要有耐心,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没有坚持的品格,做不了更做不好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需要耐心,也表明有时候需要等待,通过耐心引导实现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切不可“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对此,毛泽东同志还指出:“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

习近平在河北省省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他在正定县当县委书记时年轻气盛,发过几次火,后来感觉到发火效果不太好,最后都要想办法去弥补。他回忆说,为什么发火,是因为情绪失控。为什么情绪失控,是因为火候不够,年轻时控制不住自己。离开正定县在同班子成员谈话时,一位副县长对他说,书记啊,关键时刻要戒急。习近平同志说,这句话直到现在他仍然记得。

(责任编辑/王远柏)

推荐访问:人民群众 凡事 商量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