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档案在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中的作用

时间:2023-04-19 18:00:0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以江山清漾村、大陈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例子,论述了民间档案和古村落文化的关系,阐述了挖掘、整理民间档案在古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中的具有历史佐证、丰富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心、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的作用。

关键词:民间档案;古村落;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民间档案,是相对于“国家档案”而言的,是散落于民间,由非官方组织和个人收藏的,是人民群众在其生活交往中形成的各种文件,大体包括文献史料(如:交易文契、合同文书、私家账簿、官府册籍、政令公文、乡规民约、私人信函、笔记、日记、手稿和祖传的族谱、家谱、祖训、藏书、秘籍等)、口传史料(如反映各地民风民俗的神话传说、轶闻掌故、民间歌谣、曲艺说唱、话本小说、民风民俗等)、实物史料(如先人遗留的珍宝、证书、证章、碑刻等)。这些东西来自民间、藏于民间,承载着特定时代、地域和群体的社会生活信息,對于记录社会历史变迁有着别样的价值和意义。

古村落是指在美术、建筑、民俗上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有一定历史年限、规模,现在仍活态存在的村落,是以人为主体的农村乡土环境的重要活见证。以村落中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交往为主线所形成的民间档案、建筑环境、建筑布局等共同构成了村落文化空间,它们相互依存,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如果将古建筑群比作古村落的骨架,那么民间档案就是古村落的肌理,生活在古村落中的人则是古村落的血脉。

古村落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及文化遗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矛盾突出,大量的古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被毁坏。随着人口的迁移,大量的村落变成了“空心村”,以村落建筑群为载体的一系列古村落文化也日渐消亡。在古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互融合中,民间档案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民间档案对古村落认定和保护具有历史佐证的功能

古村落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正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而这个实证价值,可以在散落于民间的众多的家谱中找到历史佐证的依据。

家谱属于民间档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大量有关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遗传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有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家族历史文化资料;从这一角度看,家谱可以佐证史实,补充方志、正史记载之不足。例如:

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的《环山汪氏宗谱》,记载有黄山汪氏自徽州经婺源迁常山、再由常山迁江山大陈环山的详细经过及分派世系,并记载有74世汪普贤迁徙大陈发家旺族、在大陈这块处女地上建成徽式古村落的环山汪氏家族发展史,更记载有汪氏家族大力兴办萃文义塾、尊儒崇教重学、在清代即兴办义务教育、成为江南义塾第一村的典型事迹。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大陈村系徽商汪氏后裔聚居地,是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家谱能“上知百世祖之所由,下使万世传之不泯”,家谱中所保存的家族姓氏来源、世代统绪、居地迁徙、子孙繁衍等丰富的原始资料,是其他文献诸如史书、志书等所无法替代的。故此,梁启超指出,家谱是“重要史料之一”、“实可谓史界瑰宝”。学者普遍认为:族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民间谱牒是一个待开发的“大金矿”,是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宝库。

江山的古村落基本是由单一的姓氏聚居而形成的(如清漾村、大陈村、南坞村等等),姓氏家谱中所保存的关于家族迁移、繁衍和村落形成的原始资料,为古村落的申报和认定提供详实的佐证材料,家谱中的宗族姓氏衍脉为古村落展示馆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二、民间档案为古村落保护开发提供丰富的内容

民间档案中的各类文献资料,为古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如:在《清漾毛氏族谱》中,赫然记载着清漾毛氏后裔中,有尚书8人,登进士第有案可稽者达80人;清漾毛氏作品收入《永乐大典》的有5部17卷,编入《四库全书》的有6部27卷。清漾村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建设了“清漾毛氏名人馆”和“毛子水纪念馆”,使其特色文化建设,无论在软件、硬件上都凸现出鲜明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文化层次。

又如:据《环山汪氏宗谱》记载,截至民国十八年(1929),自环山汪氏第11世至第20世9代中,大陈汪氏列祖列宗黉宫著名者达408人;各类仕途著名者达355人。这个人口不过千余的小村,有着600年汪氏族人聚居的历史,蓄积着徽宗汪氏家族“尊儒重贾、崇教重学、礼义传家”的优良文化传统。大陈汪氏后裔,秉承徽商传统美德,懂经营善谋划,生财有道,挣钱有方,但他们赚到钱后,并非一味买田置房,而是将赚到的钱财用于兴办教育事业,尊师重教,兴校办学,使更多的汪氏子弟能就近享受到最方便、最好的教育,希翼将后辈培养成一个“囊有金银、腹有经纶”的儒商。大陈村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利用这些民间档案,建设了“汪氏名人馆”、“萃文中学遗址”等展示馆,为大陈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休闲旅游的有效融合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内容。

其次,各类口传史料、民风民俗等在世世代代的老百姓中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大陈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迎神送佛和祭祀宴饮活动,俗称“十月十迎佛节”。每年这个节日,江山及周边地区的百姓,都会扶老携幼、纷纷来参加这个民间盛大的农祀社祭活动,直至尽兴方止。“老佛节”是本村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日。其丰富多彩的“春祈秋报民俗文化”,令大陈村成为一个独具文化魅力的古村落。

结合“十月十老佛节”,大陈村还适时推出“麻糍文化节”,届时举行“杵麻糍”比赛和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活动,还有“村歌”演唱或比赛。大陈村利用“老佛节”这个节日,改原先花钱“雇”剧团演出为村民自己参与演出,鼓励村民自己举办、参与文化活动,自娱自乐。随着大陈推出徽宗古村落特色旅游,大陈村还将把民俗活动和文艺活动融入旅游,以吸引游客积极参与,将旅游活动与村民活动进行互动,以增强趣味性、参与性和吸引力。并将传统风味食品“大陈面”,作为馈赠亲友、游客的礼品,在节庆、旅游活动中予以推介。

最后,民间档案中的实物史料如先人的证章、碑刻等是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内容的补充。

如:清漾村保护、开发之后,江山市毛泽东像章收藏家徐清福个人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的毛泽东像章陈列馆,将自己花了20年收藏的毛泽东像章一一向世人展示。毛泽东像章陈列馆展出的毛泽东像章共计7万多枚,4万多个品种,有1932年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工农政府主席首次发行的像章、两万五千里长征到延安红色政权,从开国大典到抗美援朝、再到后來的百年诞辰等不同时期的像章,全面记载了这位伟人在每个革命历史阶段的丰功伟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除了像章,陈列馆内还收列了毛泽东雕塑、挂像、革命歌曲大全、红袖标等不同风格的纪念品。毛泽东像章陈列馆的开馆,不仅是江山市弘扬“毛氏文化”的一件盛事、喜事,更是民间档案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作用的延伸。

三、民间档案是古村落保持生命力的重要载体

民间档案是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的记录和追忆,是构成普通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构成古村落文化空间的一部分。民间档案是古村落的集体记忆,维持着古村落的时空格局,延续着古村落的热闹。民间档案的挖掘整理,使古村落文化在古村落开发利用中的重现,可以增强古村落中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所以,民间档案是古村落保持生命力的重要载体。例如:

一部《清漾毛氏族谱》的挖掘、整理,使得江山清漾村、江山毛氏文化名扬海内外,引起了海内外的毛氏宗亲寻根问祖、慎终追远的热潮,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

再如:《环山汪氏宗谱》,记载了大陈汪氏族人千百年来自觉形成的、以儒家礼教文化为核心的家族文化精华,无论其族谱中的风俗礼仪(祭祀、婚嫁、丧葬、庆吊等)、规训、劝戒,乃至祠堂家庙中的楹联、派语等,都表现出儒家传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

大陈村在古村落开发中,将这些文字记载通过图片、楹联、村歌、麻糍节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展示、展演,不仅对村民起到良好的教育功能,还对游客起到了宣传教化的作用,而且,还提升了村民对家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的民族精神、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长盛不衰的力量和源泉。

综上所述,民间档案作为古村落文化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她与古村落一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古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民间档案,使其在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幸福乡村建设中,古为今用,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涵养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及自豪感,对承继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她那无人能够取代、无人能够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议民间档案的开发利用与乡土旅游的发展》洪光华;

[2]《试论家谱的现代定位》陈秋强;

[3]《创建民间档案馆,传承民间文化和记忆》宋岩;

[4]《论民间档案的多重价值与开发利用》余厚洪;

[5]《环山汪氏宗谱》、《清漾毛氏族谱﹒清同治己巳版》

推荐访问:开发利用 民间 作用 保护 档案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