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认知的可持续行为设计策略研究

时间:2023-04-16 10:45:1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传统的可持续设计落后于时代,现代化的可持续设计必须更具成效性与实践性。本文从设计的能动层面出发,分析可持续设计若能从功能境界迈向伦理境界,资本逻辑回归生活逻辑,产品设计迈向行为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拓展空间将更为广阔:以视觉认知机制与行为的产生模式为起点,解析在可持续行为设计中可执行的设计策略,运用图形、质感等视觉元素,通过视觉注意、行为限定、情感延续等设计策略可有效实现设计目的。

关键词:视觉认知:可持续设计:行为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3-0054-03

1 可持续设计的高效性策略模式

可持续发展最初被描述为“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超过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工业产量的要求巨幅增长使人类对自然资源超负荷开发。符号化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潮流。主要体现在消费方式上盲目模仿与攀比,消费行为本身成为时尚,大大提高了用户对产品的更新频率。与此同时,社会主流设计的核心价值观也发生着潜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视觉元素追求功利性导向;商品符号价值增加,包装外形被给予过度重视,形成了产品的奢侈包装,消费品的过度浪费的现象。不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对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

注重环境质量与环境投入比同时对改进人们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的设计,可以被定义为可持续设计。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可持续设计已然落后于时代,可持续设计必须更具成效性与实践性,使设计者对可持续方案的构建与开发有了更高的要求。

1.1 功能境界融合伦理境界

可持续设计的境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境界,表现为通过对产品材料与结构上设计的呈现,降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二种为伦理境界,表现对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的关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设计师的思维高度和情感追求。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可持续设计的功能境界影响之巨大远超出其伦理境界。虽然从社会层面来说这是必然发生的结果,但这也使大多数新生设计忽略了可持续设计的本因,无法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无限停留在依托于产品环境属性的性能设计阶段。可持续设计若能从功能境界迈向伦理境界,不仅是对材料技术和艺术审美的完美平衡,更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的前瞻性考量。

1.2 资本逻辑回归生活逻辑

从人类生活方式角度来说,可持续设计遭遇两种逻辑的对立面,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资本逻辑是人不断追求资本增值最大化的本性。现代文明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但大量生产活动并不是内在需要而是资本驱使的被迫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这与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的理念背道而驰。生活逻辑是人对生活本真追求的生存方式。对生活逻辑的回归,体现在人类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享有并创造精神文化。

为了实现可持续设计的目标,在设计思维中注入生活逻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单靠设计无法一簇而就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但通过有意识地表达对生活本质的追求,对物的依赖的摆脱,扬弃资本逻辑,褪去浮华、回归本真,可使人们更积极主动参与到人与自然环境共同和谐发展的事业中,建立一种人与社会的主观能动意识形态。

1.3 产品设计迈向行为设计

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时代人类的意识形态,反过来说,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设计行为能动性的影响。传统的可持续设计,主要为产品材料的无害化与结构上的减量化设计,设计者往往处于被动与取悦用户的局面。而设计者通过可持续行为设计,可以极大發挥能动作用,有意识地传达可持续生活方式,回归可持续设计的初衷。通过潜移默化的“可持续行为教育”,树立积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使人们倡导的可持续生活方式不再是呼吁社会责任的微薄口号,而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坚力量。让设计者所处的局面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可持续设计的拓展空间更为广阔。

2 视觉认知引导行为模式

2.1 视觉认知机制

“视觉是光线作用于眼睛所引起的色彩的形状和感觉。”视觉认知的过程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该过程是由信息获取,通过分析、归纳、解码、储存、提取、使用这一系列阶段组成的按照特定程序进行的信息加工系统。

视觉认知是通过视觉感官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一系列的交互行动,并依次获取有关外部环境的相关知识。对于可持续设计来说,该知识是积极的行为引导。视觉认知系统的输入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亮度。外界辐射的物理量在人类视觉中反映出来的心理物理量,表示辐射量与人平均光感觉之间的对应关系。(2)形状。在认知系统中形状可被量化为亮暗边界的对比度与在二维空间上的朝向。(3)颜色。人类个体主观感觉的一种表现,人眼能在光亮环境下看到各种不同颜色,而在光谱亮度降低至一定程度则无法看到各种不同的颜色。(4)运动。包括运动方向与速度。

人类大脑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辨别出不变而本质的东西。视觉认知系统的细胞与组织以序列、并行的方式处理视觉输入以上信息并整合,形成完整的视觉认知。由于人类大脑的对海量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只能对部分重要信息作出响应。比如,一幅照片中熟悉的人,人群中个字特别高的人、突然开始运动的物体……所以人类大脑对于外界环境信息所做的处理并非是相同的,而是呈现某种特异性,也就是说设计使人“注意”,从而强调某一物体的特异性质,突出有重要意义的视觉目标,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特性以及其他物体。

2.2 行为的产生模式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的产生是认知系统的观念活动和运动系统的行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产生的结果。个体受到刺激与形成反应这一过程间有“中间变量”。该中间变量与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相关,是个体产生行动的决策因素。需求变量指的是个体的渴求,包括生理动机,如饥饿、性及面临突发状况的安全本能;认知变量指感官知觉、语言理解、运动机能等。对于可持续设计而言,改变人的生理欲求可能性较低,但心理状态是可以掌控的。因此认知变量可以作为突破口,有效引导可持续设计中人的行为(图1)。

2.3 可持续行为设计的引导途径

可持续设计就是利用中间变量中的认知变量,在使用户产生行为的这一过程中进行外部刺激,使其维持特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譬如受到激励,感到愉快等,从而达到引导人的行为,实现预先设定的设计目标。若用户达到目标后得到反馈,可以加强刺激进一步强化行为产生的动机,如此周而往复能将外部环境刺激转化为内在意识,即习得行为。

可持续设计中的设计元素(产品、图形、文字)是个改变中间变量的有效途径。但其核心不仅仅是视觉元素的艺术创作,而是以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观察用户的认知方式、情感需求、行为习惯发掘甚至预测行为趋势,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实现人、物平衡,这也是是可持续行为设计的目标。

3 可持续行为设计策略

行为产生模式中需要感官知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信息的触发。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大部分信息的取得来自视觉感知,视觉也是启动其他感官知觉的节点。视觉元素贯穿于行为设计,在行为模式各环节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刺激作为行为设计的入口,由于不同的设计目标与用户群体,又指向了不同的途径,行为激励与行为约束。行为激励在广义上而言就是激发动机,引导积极行为反应,调动人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行为约束是限制动机,阻碍行为发生,反向刺激引发不行动等消极反应。在可持续设计中,往往需要改变人们的特定习惯行为,将行为设计思路加入其中,高效、愉快地消解人与社会、社会与环境的矛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展可持续生活方式。

3.1 视觉注意

视觉注意机制是人类一项重要的心理调节机制,同时也是人类对场景中最感兴趣、最相关的区域进行选择以及处理的能力。利用视觉注意产生的“刺激”,可以引导用户进入设定好的行为路径。

德国大众公司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某一地铁站将自动扶梯旁的楼梯改造成了钢琴的样子,同时在阶梯上安装了传感器,使行人踏在阶梯上的每一步都能触发一个琴键的鸣音。希望通过音乐楼梯吸引路过的人们更多尝试爬楼梯而不是乘自动扶梯,达到降低自动扶梯的使用率并促使人们锻炼的目的。视频显示当天超过66%的人选择了步行梯(图2)。

通常,人的视野所接受到的信息是海量的,大脑难以对所有视觉信息并行处理,此外,对于人类感知系统而言外界的大量输入信息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若某个区域拥有能够被预先注意到的特性,并在HVS成像的初级阶段产生某种特定形式的重要视觉刺激,即被认为存在视觉显著性。通常显著性即被认为是稀有性。Treisman提出了“pop-out”即突出特征。多种研究表明,与相邻区域有着不同的特性,可以产生新异刺激的区域更为显著也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这个设计通过对视觉注意机制的理解,利用打破常规造型改装成巨大琴键的步行楼梯,造成“稀有性”,形成视觉注意;人经过信息处理形成视觉认知,这种视觉“刺激”到达阈值时人们做出行为反应,踏上楼梯,进入了设定的行为模式。利用感应技术让人们每走上一级阶梯就产生一个音符,连续的走动形成旋律。良好的反馈回应巩固了行为动机,让整个过程带来愉悦的体验,使人们愉快地接受了步行上下楼梯,从而实现设计初衷。

3.2 行为限定

在可持续设计中为了避免用户做出错误的选择,给出唯一的选择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人们能够容易地理解限制因子,可以有效做出行为引导,避免其他误操作,实现可持续设计的目标。但是也要注意适度的使用,过多的行为的限制会对人造成消极的情绪影响。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是垃圾分流处理降低污染与回收再利用的前提条件。中国尚处在初步开展阶段,迟迟未能有效推动。而日本早已建立相关标准体系与法律法规,垃圾桶的外观虽然不尽相似,但是投放口都被设计成类似的几何形状。长方形口对应正常垃圾、圆口对应易拉罐、小圆形对应塑料瓶盖(图3)。

这一设计很好地利用了人脑识别优于回忆的特点,即人们从接触过的事务中识别目标远比纯粹从记忆中回忆目标更容易。日本垃圾将垃圾外形归纳成人们容易理解的符号,降低人们的理解成本,使人们能够轻松、正确地分类投放垃圾。而国内常见的垃圾桶形态模糊,让受众无法明确不同垃圾和垃圾桶的对应关系。特意增加这样的行为约束导向通常成本较高,效率低下,还需要大量的教育、可持续行为意识的建立与宣传力度的配合。

3.3 情感延续

意义深远的行为,即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行为设计是对可持续设计的最高要求,也是现如今可持续设计的最终进化模式的构想。美好的设计能够消解行为约束等限制性刺激给人带来的心里不适与排斥。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设计》中说道:“美能影响情绪进而影响行为,美观的物品更好用,美观的物品使人感觉良好,这种感觉反过来又使他们更具创造性地思考。”虽然可持续设计的市场尚不发达成熟,设计师仍不能仅仅着眼于稳定可用的产品,而要考虑将其发展到下一阶段更需要的感性的东西,如用户感受到的情绪、视觉语言的表达和美学。

晚会和音乐会现场用过的荧光棒是一种非常难以回收使用的化学废品,但又是人们在观看演唱会时为了营造现场气氛的必需品。邓紫棋演唱会在前期宣传的过程中就鼓励观众下载一款手机应用软件,可以达到同样的视觉效果。APP在亮度与颜色,通过挥舞等运动产生的一系列视觉信息的输入,形成等效的视觉“刺激”的替代品,在演唱会的现场营造出了彩虹般的绚丽场面,激发欢乐情绪也形成了很好的情感体验。APP作为荧光棒的替代品消解了了购买荧光棒的行为,也有力地传达了可持续生活的理念。据该演唱会统计,五场大型演唱会可减少一吨的废弃塑料的产生。

一个设计的可用性并不能保证其获得更高的使用率,在这一设计中,真正使用户感受到愉悦的原因并不是手机端APP的可用性,而是找到了用户动机所在并让其体会到了具体的情感慰藉,成为一种值得分享的难忘体验(图4、图5)。

如图2所示从底部到顶部是基本的可持续产品的进化过程。“实用”、“可靠”专注于认知层面,“想要使用”、“令人愉悦”、“意义深远”则更专注于情感的补偿与延续。通过运用亲切的语言和美学,加入幽默元素或激发人的好奇心,使设计充满意义等等,才能使可持续行为对人具有吸引力。当然,设计师不可能使一个设计对某个个体来说意义深远——意义是主观、个人的,但是若围绕产品或服务的体验,来引导用户的信念,就可以为意义而设计。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当下人类生活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方式具有消极影响,通过功能与伦理、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的辩证得出可持续设计的高效性策略,可持续设计应发挥能动作用,不应仅停留在产品设计层面,而应走向行为引导从而达到可持续意识的建立之境界。

将行为的产生模式进行分析,根据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是个体的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实际决定因子的理论阐述可持续行为设计的切入点。设计者对认知变量的精心设计,可以有效引导人的行为。

行为产生模式中视觉刺激优于其他知觉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心理状态的激发,是可持续行为设计的关键入口,由于不同设计目标与用户群这一入口指向不同路径。在可持续行为设计中,运用图形、质感等视觉元素,通過视觉注意、行为限定、情感延续等设计策略可有效实现设计目的。

行为设计从本质来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而有效的途径,也是联结可持续发展不同领域的思维桥梁。将其具体到可持续设计领域中,不仅有助于引导人们的可持续意识的建立,更有利于研究人与社会、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是解决可持续系统设计、可持续服务设计、可持续管理设计等复杂关系的有效方式。

推荐访问:可持续 认知 视觉 策略 研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