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水浒传》人物语言的翻译

时间:2023-04-14 10:15: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不仅要译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要译出原作的风格。而组成原作风格的要素之一,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风格。只有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风格,才能在译作中实现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再现人物的形象。文章将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就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水浒传》人物语言的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 《水浒传》 语言风格 主题意义 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学文体学与文学作品人物语言的翻译

文学文体学是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在描述语言形式的同时能发掘文学语篇的美学意义。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文学翻译,能帮助我们理解原作的风格特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达到作品的美学效果和表达主题意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文体特征,是作品风格的具体表现之一。个性化语言是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外在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便可了解人物个性。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不仅要译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要译出原作的风格。而组成原作风格的要素之一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风格。

要想翻译好人物的语言,首先要透彻地分析人物语言的语体特征。在《小说的风格》一书中,利奇和肖特将那些可能产生风格的语言特征称为风格标记,并将风格标记归为以下4类:句法、语法、修辞以及语境和衔接。Leech和 Short(1981)提出了一套文学作品的语体分析模式,包括4个范畴,即词汇、语法、修辞和语境与衔接。刘宓庆(1990:246)指出,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他把风格标记分为“非形式标记”和“形式标记”两类,并提出了3个分析层次;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一书中,申丹(1995)根据中英文文学的具体语言特点,从3个层面阐述了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具体运用:词汇层面、句法分析、言语表达层面;借鉴他们的分类和层次分析方法,我们从词汇、句法和语篇3个层面来分析《水浒传》人物语言的翻译。

二 《水浒传》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及人物形象

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的长篇小说。就白话小说而言,《水浒传》被称为“中国一号小说”。《水浒传》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写人艺术的重大突破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并且成功地运用了语言艺术,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所处的具体场景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赋予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风格。在《水浒传》里,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口吻。只要读到他们的对话,就会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鲁迅先生对《水浒传》的语言艺术评价很高,尤其是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他说:“《水浒》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何士龙,1982:176)。

《水浒传》里有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这些对话,作者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李逵的心粗胆大,耿直爽快;鲁智深的粗中有细,心地刚直;武松的勇武刚强,心思精细;乃至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通过对他们语言的描写,形象逼真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千人千面,各有个性。由于出生、教养不同,处境、地位不同,气质、性情不同,这些人物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在翻译中不对此加以体现,就很难将人物形象在译文中重新塑造出来。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就李逵和宋江二人的个性化语言及其翻译进行评析。

三 《水浒传》人物语言翻译和形象再现

在《水浒传》的英译本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有3个,即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翻译的七十回全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杰克逊(J.N.Jackson)翻译的七十回节译本Water Margin,以及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的Outlaws of the Marsh。其中,沙博理的译本(以下简称沙译)是《水浒传》英译本迄今为止唯一的百回全译本,译文较为准确。现以沙译为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就李逵和宋江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和形象再现进行分析。

《水浒传》中有许多李逵和宋江语言生动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和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发掘人物对话的特征和美学意义,译者必须首先对原文从词、句、篇三个层面进行文体分析,把握人物语言的风格,在此基础上,注意保留原作的韵味和格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人物语言的风格和精神。请看下面的例子:

李逵便道:“哥哥,兄弟闲了多时,不曾杀得一个人,我便先去走一遭。”宋江道:“兄弟,你去不得。若破阵冲敌,用着你先去。这是做细作的勾当,用你不着。”李逵笑道:“量这个鸟庄,何须哥哥费力!只兄弟自带了三二百个孩儿们杀将去,把这个鸟庄上人都砍了,何需要人先去打听!”宋江喝道:“你这厮休胡说!且一壁厢去,叫你便来。”李逵走开去了,自说道:“打死几个苍蝇,也何须大惊小怪!”(第四十七回)

Version:“I’ve been idle for a long time,brother,”said Li Kui.“I haven’t killed a single person.Let me go in first.”

“Not you, brother,”said Song Jiang.“If we needed a shock assault,I’d send you.But this is careful,delicate work.You’re not suitable.”

Li Kui laughed.“That friggin manor.Why trouble yourself?I’ll take two or three hundred of the lads,and we’ll carve our way in and cut all the wretches down.What do you need scouts for?”

“You’re talking rot.Got out of here,and don’t come till I call you.”Li Kui left,muttering to himself:“All that fuss about swatting a few flies.”

Tran:Sidney Shapiro

这是宋江第一次准备攻打祝家庄时和李逵的对话。读过原文之后,李逵的卤莽与率直,宋江的稳重与缜密已是跃然纸上。其性格的差异,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得到充分的展现。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会发现,沙译保持了原文通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的差异。李逵性格粗卤而且莽撞,其语言也不免粗俗无礼。在这段对话中,他称祝家庄为“鸟庄”,而“鸟”是汉语中的一个鄙俗语。沙博理以“that friggin manor”对译,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特征。相反,宋江凡事思虑周全,工于心计。相比之下,他讲话则更注意方式方法,而且有一定的说服力。从“这是做细作的勾当,用你不着。”和“且一壁厢去,叫你便来。”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宋江作为梁山首领对手下兄弟讲话的那种权威性。沙译用“You’re not suitable.”和“Got out of here,and don’t come till I call you.”来对译,不仅译出了宋江话语中所含的权威性,而且再现了他稳重缜密、考虑周全的性格, 因而成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然而,沙译将“一壁厢”译为“Got out of here”略显美中不足。据《水浒词典》(胡竹安),“一壁厢”意为“一旁,一方”,因此,此词译作“Go aside ”更为合适。

就句子结构而言,沙译使用了一些简单句来传达原文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比如,李逵说的两句话:“量这个鸟庄,何须哥哥费力!”和“只兄弟自带了三二百个孩儿们杀将去,把这个鸟庄上人都砍了,何需要人先去打听!”在沙译中分别译作“That friggin manor.Why trouble yourself?”和“I’ll take two or three hundred of the lads,and we’ll carve our way in and cut all the wretches down.What do you need scouts for?”这里,运用“I’ll take”这样的句型,充分体现出李逵做事不顾前后,大包大揽的“英雄气概”。同样,在翻译宋江的“这是做细作的勾当,用你不着。”时,沙译也使用了两个简单句“But this is careful,delicate work.You’re not suitable.”虽然形式不同,但是译者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从而在译文中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

最后,再来讨论这段文字在更大的语言单位——语篇层面的翻译。以宋江的话为例,作为梁山头领的他在处理事情时,总是沉着冷静,考虑周全,因此他的语言逻辑严密,文雅中透着威严。原文作者用了诸如“若……,用着……”,“且……,叫你便来”等条件状语从句和祈使句,以展示宋江话语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样,译文用“If…, …I’d…”,“Got out of here,and don’t come till I call you.”等对译,保留了原文人物语言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连贯效果。因此,从整体上说,沙译抓住了原作的格调和韵味,成功地再现了人物的语言风格,让读者真切地领略到人物所特有的性格特征。

从以上译例分析可以看出,沙译从整个语篇着眼,从词、句的翻译入手,从总体上把握人物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风格,从而实现了风格翻译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文体对应。

四 结语

文学文体学认为,文学作品是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结合。内容和形式是无法分离的,而且文学的语言形式本身对于作品来说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形式就是文体,就是风格,因此翻译中应当尽可能地把作品的句法结构、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段体现出来,通过“形似”来实现“神似”,达到“形神皆似”的艺术效果。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体察原语的风格意义,使译文在与原语的对应中力求在风格表现上做到“恰如其分”(appropriateness)(刘宓庆:1998)。这也就是说,译者应该通过语言分析和文学阐释揭示原作的风格特征并在译文中尽量保持原作的美学效果;同时,译者必须使单独的语言表达与文本的整体结构相平衡,从而选择相应的译语语言形式以实现文学翻译中的风格对等。译文只有准确再现原文的风格和精神,才能实现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组成原作风格的要素之一,是体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翻译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时,译者首先要对原文进行文学文体分析,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从语义上透彻理解,再结合故事情节和说话人的身份、地位等理解话语的交际功能,最后要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从语篇着眼,从词、句入手,即从词汇、句法和篇章3个层面来翻译人物的语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中人物的语言风格,从而准确再现人物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Leech,G.H.& Short,M.H.Style in Fiction [M].New York:Longman Inc.1981.

[2] Shapiro,Sidney.Outlaws of the Marsh.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0.

[3] Shen Dan.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 [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8.

[4] 封宗信:《文学文体学——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中国翻译》,1999年第5期。

[5] 何士龙:《谈谈〈水浒〉的语言艺术》,《水浒争鸣》(第一辑),1982年版。

[6] 胡竹安:《水浒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

[7]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8]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王建君,女,1970—,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段静,女,1981—,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推荐访问:水浒传 文体 角度 翻译 语言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