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三联,生活在别处:兰波诗选生活在别处

时间:2019-12-16 11:07:1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昨天晚上,闲来无事,想起三联书店24小时营业了,便也去凑了热闹。一下子就把小书瘾勾起来了,不绝唏嘘不已,本想抱几本书回家,怎奈囊中羞涩,家中地方罅隙实在无力再购新书,作罢,拍照书名准备他日去图书馆借书过瘾。

说起借书,倒着实是有些意思的。曾有六年时间借读于一家小书店,"雨枫书馆",常有新书上架,不乏一些好书,去的对时候,还能借到未拆封之新书,大喊快哉。借书不同于购书,少了很多购书时的犹豫,购书最怕名不副实,买回来除了悲叹乱花了银子之外,不免抱怨出版社、作者、甚至书评人,一通出气之后闲置在书架上,每每看到都觉如鲠在喉,想辄送出去才算落得六根清净。因自己购书时鉴书能力的确有所欠缺,家中乱排排的书架上还有如此这般让我悲愤中来的所谓热销书,逐渐的放弃了购书的念头,转向借书。 在小书馆借书大多受到书店店长好恶的影响,这家小店店长是个主妇,所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主荐书架上都是各类女性书籍,嘤嘤呀呀的好不热闹。后来换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创业店长,一水的财经频道,俨然成了创业者天堂了。再后来,小店主打母婴了,半柜子孩童书,半柜子育儿书,想来书店的文艺范总是需要经费,倒了的光合作用、单向街,都无奈于此。对此我也深表理解。放弃小店借书,转回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有些冷冰冰的,虽说书香浓厚,却怎么都少了点人情味。没有推荐阅读,没有书评、没有排行榜,也没有书友和你交流,看似在书海中徜徉着,其实有点迷路之感。我所在的大学是专业性的体育院校,大多数的非综合类院校一样,学校的图书馆大多是专业类书籍,其他文学著作少之又少,更不奢望有新书上架。今日到图书馆去解解馋,借了几本老书回来,当然不是不想有新书,只是自我安慰没有白泡书馆。回来后,对这些书还是有些感慨的。我借得的书包括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周国平的散文、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等,不知是否该高兴,这些书竟然都是新书,没有被人借阅过,甚至少有人翻阅,书的边缘白净并且清晰的展示着,它是新品。再一所有60多年建校历史的211工程重点院校,我们的学生不爱读书,这是很可悲的现象,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养却很欠缺,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中,有文化没素质的有一批人,但是大学,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的同时,是否也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教育。对于普适性的国学,是否应当作为主修课提高其地位,在终身教育的进程中,语文这门课在多数高校的很多专业中是作为辅修课甚至是公共选修课的,而在中小学,语文课地位之高使得很多家长都暗中愤恨,作为中华儿女,会习作,说"国"话,传承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谈信仰缺失,在谈青年教育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对英文教育的比较教学的任务、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的任务放在国学重要性之后。攘外必先安内,国文尚且不懂,何谈平天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璀璨的人类文明,都是以一心向善为归宿的。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担事不避难,勇于担当传承使命,"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看书学习受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当我们成年,走出象牙塔的时候,很难再有机会得到群体性集中学习的机会。所以,阅读便是我们孤独求学,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时常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愿意离开家门,到咖啡馆、茶馆、图书馆里面去看书,除了小资和文艺之外,有什么必须的理由驱使她们不得不到喧闹的公众场合去呢?我想可能是家庭的不理解吧,曾在书店和一个主妇聊天,她每天晚上都在书店消磨一个小时的时光,他说这是他最幸福的独处时光,他说他在家里,公公婆婆都在,并且认为她在家里看书是不务正业的事儿,做家务和陪老人看电视才是正经事儿,她的家里没有书房、没有书柜、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桌。我理解了她,也理解了她所代表的新时代女性与家庭所谓道德观抗争。我仅愿少一些专供阅读的咖啡馆,多一些识得情理的学习型家庭。 小女子,读书、写作,不谈国事,空谈教育,啰啰唆唆,却为仍有热切的爱着我的祖国的心而感叹,不敢谈为国家发展、为教育改革抛颅洒血,倒是作为爬格子的小女子能从文字中所见斑斓之热忱,足矣。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推荐访问:读书 生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