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不理 [ 说“道”论“理”]

时间:2019-12-18 10:34:5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文/郭军平

  

  道理一词经常出现在生活和书面语中,习以为久,人们经常把道理混而为一,即认为道就是理,理就是道。其实,倘若真要探究道和理的意义,远不是人们习惯认识上的那么回事。

  

  先说这个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里反复出现。诸如孔子《论语》里的名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道,就远不是生活中人们认识的那么一回事。这里的道包含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那么,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也就是孔子追求的人生之道是什么呢?如果真正要用一句话其实是很难加以概括的。因为孔子阐述的道其实是关涉到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在各个方面孔子都进行了较为高度的探索,并且把自己的探索进行了高度的总结。比如为政方面,孔子的理想是提倡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而为学方面,孔子的主张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发愤忘食,乐于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在处世方面孔子的道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另外还有交友之道,如:无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为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损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孔子把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社会的向往往往凝练为简洁明了的几句话,但是这些经典语句倘若要阐发起来,往往又要花费诸多笔墨,联系诸多事实。而在现实中,孔子的这些理想真要实现起来又是多么的不易,这就是人们常常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说到做要经过多少坎坷和磨难,故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才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来,这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的决心。正因为这个理想之道常常如镜中月,雾中花,美是美矣,但真正实现起来却又是那么的难乎其难,故又成为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们建立美丽社会,美丽家园的共同之道。而这个道远远高于我们经常讲到的理。

  

  那么这个理,到底应该如何来理解?理的本义是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等。现代的物理学,当然这里的物理学远远不是中学生课本里的物理学,笔者讲到的物理学远远大于那个物理学的概念。可以说,凡是研究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的学说,都属于该概念之范畴。当然它就包含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地球,太阳,小到细胞,原子的一些细微的事物上。自然这里面就包含了现代中学课本里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天文学等课程,当然除了这些学科以外,它也包括探究画艺,琴艺,农艺等方面的知识技术性质的学科,这些也应该包含在内。但是诸多的物理学所研究的理倘若和道比较起来,我们就可以渐渐地发现出它们之间的不同来。道在这里研究的方向和理研究的方向截然不同,道其实概括起来研究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探讨的是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一个人的问题;而相比较理则不考虑这些问题,理研究的问题则着重于事物本身的规律,恰似孔子提出的游于艺的问题。所以通过探究,我们终于得出了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的本身远远不是道理的本身的概念和内涵。这个道和理其实是人生的两个大问题,一个道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方向,人生目标,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一个理决定的是我们人生赖以生存的技艺和技术之类的谋生手段。

  

  因此,话还是要说回来,孔子给我们提出的理想境界是志于道,也就是一个人要永远树立远大理想,人文关怀,回报我们的人类社会,也就是孟子进一步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像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道乃是人类的永恒之道,做人的永恒之道,而远远不是理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把理——游于艺始终定在道德仁之后,可见理倘若离开了道德仁就往往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倘若无所引导,往往成为祸害。这就像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当得知炸药用来杀人时,诺贝尔常常后悔发明了炸药。而当鲁迅看到麻木的看客无可救药时,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弃理从道,以唤醒麻木的国民。

  

  

  

  

  赞                          (散文编辑:散文在线)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