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乘向量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必修4(北师大版)】

时间:2020-11-29 09:11:4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PAGE1 / NUMPAGES5

《数乘向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向量的加法的基础上,学习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教材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先作出几个相同向量的和,再讨论他们的几何意义,从而得到向量数乘运算的直观感知,然后再过渡到一般的向量数乘运算的定义。引入向量数乘运算后,考查这种运算律是一个自然的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实例掌握向量的数乘运算,理解其几何意义;

2.理解向量共线定理,熟练运用定义、运算律进行有关计算,能够运用定理解决向量共线、三点共线、直线平行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并掌握向量共线定理及其证明过程,会根据向量共线定理判定两个向量是否共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向量数乘运算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运算律;向量共线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向量共线定理,并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电子课件调整、相应的教具带好、熟悉学生名单、电子白板要调试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教材整理:数乘向量

阅读教材P82~P84“例3”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数乘向量及运算律

(1)向量数乘的定义

一般地,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

①|λa|=|λ||a|;

②当λ>0时,λa与a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与a的方向相反;当λ=0时,λa=0 。(2)向量数乘的运算律

设a,b为向量,λ,μ为实数,则数乘向量满足:

①结合律:λ(μa)=(λμ)a

②分配律:(λ+μ)a=λa+μa;λ(a+b)=λa+λb

2.共线向量定理

(1)判定定理

a是一个非零向量,若存在一个实数λ,使得b=λa,则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

(2)性质定理

若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则存在一个实数λ,使得b=λa 。

巩固练习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实数λ与向量a的积还是向量。(  )

(2)对于非零向量a,向量-6a与向量2a方向相反。(  )

(3)向量-8a的模是向量4a的模的2倍。(  )

(4)若b=λa(a≠0),则a与b方向相同或相反。(  )

(5)若a∥b,则存在λ∈R,使得b=λa。(  )

【解析】 由数乘向量的意义知,(1)正确,(2)正确,(3)正确;(4)当λ=0,b=0时,不能判断方向相同或相反,因而(5)错误;(6)当a=0,b≠0时,就不存在实数λ,使b=λa,故(6)错误。

【答案】 (1)√ (2)√ (3)√ (4)× (5)×

二、例题解析。

 (1)化简eq \f(1,2)eq \b\lc\[\rc\](\a\vs4\al\co1(?3a+2b?-\b\lc\(\rc\)(\a\vs4\al\co1(a+\f(1,2)b))))-2eq \b\lc\(\rc\)(\a\vs4\al\co1(\f(1,2)a+\f(3,8)b));

(2)已知向量a,b,x,y满足3x-2y=a,-4x+3y=b,

试用向量a,b表示向量x,y。

【精彩点拨】 根据向量加法、减法、数乘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自主解答】 (1)原式=eq \f(1,2)eq \b\lc\(\rc\)(\a\vs4\al\co1(2a+\f(3,2)b))-a-eq \f(3,4)b

=a+eq \f(3,4)b-a-eq \f(3,4)b=0

(2)联立得eq \b\lc\{\rc\ (\a\vs4\al\co1(3x-2y=a①,-4x+3y=b②))

①×3+②×2,得x=3a+2b,

①×4+②×3,得y=4a+3b。

1.向量数乘的运算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主要是“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这里的“同类项”、“公因式”指向量,实数看成向量的系数。

2.向量也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把所求向量当做未知量,利用解代数方程的方法求解。

巩固练习

1.已知2(x-eq \f(1,3)a)-eq \f(1,3)(c+b-3x)+b=0,

试用向量a,b,c表示向量x

【解】 由已知得,2x-eq \f(2,3)a-eq \f(1,3)c-eq \f(1,3)b+x+b=0

3x-eq \f(2,3)a+eq \f(2,3)b-eq \f(1,3)c=0

3x=eq \f(2,3)a-eq \f(2,3)b+eq \f(1,3)c

∴x=eq \f(2,9)a-eq \f(2,9)b+eq \f(1,9)c

 已知e1,e2是不共线的向量,a=3e1+4e2,b=6e1-8e2,判断a与b是否共线?

【精彩点拨】 利用向量共线定理进行判断。

【自主解答】 若a与b共线,则存在λ∈R.使a=λb,即3e1+4e2=λ(6e1-8e2),

所以(3-6λ)e1+(4+8λ)e2=0。

因为e1与e2不共线,所以eq \b\lc\{\rc\ (\a\vs4\al\co1(3-6λ=0,,4+8λ=0,))所以λ不存在。

所以a与b不共线。

1.本题充分利用了向量共线定理,即b与a(a≠0)共线?b=λa,因此用它既可以证明点共线或线平行问题,也可以根据共线求参数的值。

2.向量共线的判断(证明)是把两向量用共同的已知向量来表示,进而互相表示,从而判断共线。

巩固练习

2.设e1,e2是两个不共线向量,已知eq \o(AB,\s\up6(→))=2e1-8e2,eq \o(CB,\s\up6(→))=e1+3e2,eq \o(CD,\s\up6(→))=2e1-e2。

(1)求证:A,B,D三点共线。

(2)若eq \o(BF,\s\up6(→))=3e1-ke2,且B,D,F三点共线,求k的值。

【解】 (1)证明:由已知得

eq \o(BD,\s\up6(→))=eq \o(CD,\s\up6(→))-eq \o(CB,\s\up6(→))

=(2e1-e2)-(e1+3e2)

=e1-4e2。

∵eq \o(AB,\s\up6(→))=2e1-8e2,

∴eq \o(AB,\s\up6(→))=2eq \o(BD,\s\up6(→)),又eq \o(AB,\s\up6(→))与eq \o(BD,\s\up6(→))有公共点B,

∴A,B,D三点共线。

(2)由(1)可知eq \o(BD,\s\up6(→))=e1-4e2,由eq \o(BF,\s\up6(→))=3e1-ke2,且B,D,F三点共线,

得eq \o(BF,\s\up6(→))=λeq \o(BD,\s\up6(→)),即3e1-ke2=λe1-4λe2。

得eq \b\lc\{\rc\ (\a\vs4\al\co1(λ=3,,-k=-4λ,))解得k=12。

探究1 若存在实数λ,使eq \o(AB,\s\up6(→))=λeq \o(BC,\s\up6(→)),则A,B,C三点的位置关系如何?

【提示】 A,B,C三点共线。

探究2 向量共线定理有哪两个方面的应用?

【提示】 (1)判断两个向量共线,若存在一个实数λ,使b=λa(a≠0),则a与b共线。(2)表示两个共线向量之间的关系。若a与b共线(a≠0)则必存在一个实数λ.使b=λa。

 已知O是坐标原点,过△OAB的重心的直线交OA于点P,交OB于点Q,eq \o(OA,\s\up6(→))=a,eq \o(OB,\s\up6(→))=b,eq \o(OP,\s\up6(→))=m a,eq \o(OQ,\s\up6(→))=n b,求证:eq \f(1,m)+eq \f(1,n)=3。

【精彩点拨】 解答本题可先利用三角形重心性质,共线向量基本定理把eq \o(OG,\s\up6(→))用eq \o(OF,\s\up6(→))表示出来,再用向量求和法则,将其用a,b表示出来,然后表示出eq \o(QG,\s\up6(→)),eq \o(GP,\s\up6(→)),最后利用Q,G,P三点共线,即可得证。

【自主解答】 如图,设G是△ABC的重心,连接OG并延长,交AB于点F,则

eq \o(OG,\s\up6(→))=eq \f(2,3)eq \o(OF,\s\up6(→))=eq \f(2,3)×eq \f(1,2)(a+b)=eq \f(1,3)(a+b),

eq \o(QG,\s\up6(→))=eq \o(OG,\s\up6(→))-eq \o(OQ,\s\up6(→))=eq \f(1,3)(a+b)-n b=eq \f(1,3)a+eq \b\lc\(\rc\)(\a\vs4\al\co1(\f(1,3)-n))b,

eq \o(GP,\s\up6(→))=eq \o(OP,\s\up6(→))-eq \o(OG,\s\up6(→))=m a-eq \f(1,3)(a+b)=eq \b\lc\(\rc\)(\a\vs4\al\co1(m-\f(1,3)))a-eq \f(1,3)b。

∵Q,G,P三点共线,

则存在实数k使eq \o(QG,\s\up6(→))=keq \o(GP,\s\up6(→)),

∴eq \f(1,3)a+eq \b\lc\(\rc\)(\a\vs4\al\co1(\f(1,3)-n))b=keq \b\lc\(\rc\)(\a\vs4\al\co1(m-\f(1,3)))a-eq \f(1,3)kb,

∴eq \b\lc\[\rc\](\a\vs4\al\co1(\f(1,3)-\b\lc\(\rc\)(\a\vs4\al\co1(km-\f(k,3)))))a+eq \b\lc\[\rc\](\a\vs4\al\co1(\b\lc\(\rc\)(\a\vs4\al\co1(\f(1,3)-n))+\f(1,3)k))b=0

又∵a与b不共线,

∴eq \b\lc\{\rc\ (\a\vs4\al\co1(\f(1,3)-\b\lc\(\rc\)(\a\vs4\al\co1(km-\f(k,3)))=0,\b\lc\(\rc\)(\a\vs4\al\co1(\f(1,3)-n))+\f(1,3)k=0))

化简得m+n=3mn,

∴eq \f(1,m)+eq \f(1,n)=3。

巩固练习

3.如图2-3-1所示,在△ABC中,D,F分别是BC,AC的中点,eq \o(AE,\s\up6(→))=eq \f(2,3)eq \o(AD,\s\up6(→)),eq \o(AB,\s\up6(→))=a,eq \o(AC,\s\up6(→))=b。

图2-3-1

(1)用a,b表示向量eq \o(AD,\s\up6(→)),eq \o(AE,\s\up6(→)),eq \o(AF,\s\up6(→)),eq \o(BE,\s\up6(→)),eq \o(BF,\s\up6(→));

(2)证明:B,E,F三点共线。

【解】 (1)如图所示,延长AD到G,使eq \o(AD,\s\up6(→))=eq \f(1,2)eq \o(AG,\s\up6(→)),连接BG,CG,得到四边形ABGC.

因为D是BC和AG的中点,

所以四边形ABGC是平行四边形,

则eq \o(AG,\s\up6(→))=eq \o(AB,\s\up6(→))+eq \o(AC,\s\up6(→))=a+b,所以eq \o(AD,\s\up6(→))=eq \f(1,2)eq \o(AG,\s\up6(→))=eq \f(1,2)(a+b),

eq \o(AE,\s\up6(→))=eq \f(2,3)eq \o(AD,\s\up6(→))=eq \f(1,3)(a+b)。

因为F是AC的中点,所以eq \o(AF,\s\up6(→))=eq \f(1,2)eq \o(AC,\s\up6(→))=eq \f(1,2)b.

所以eq \o(BE,\s\up6(→))=eq \o(AE,\s\up6(→))-eq \o(AB,\s\up6(→))=eq \f(1,3)(a+b)-a

=eq \f(1,3)(b-2a)。

eq \o(BF,\s\up6(→))=eq \o(AF,\s\up6(→))-eq \o(AB,\s\up6(→))=eq \f(1,2)b-a=eq \f(1,2)(b-2a)。

(2)证明:由(1)可知,

eq \o(BE,\s\up6(→))=eq \f(1,3)(b-2a),eq \o(BF,\s\up6(→))=eq \f(1,2)(b-2a),

所以eq \o(BE,\s\up6(→))=eq \f(2,3)eq \o(BF,\s\up6(→)),即eq \o(BE,\s\up6(→)),eq \o(BF,\s\up6(→))是共线向量,又因为它们有公共点B,所以B,E,F三点共线。

三、小结。

1.由已知向量表示未知向量时,要善于利用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向量线性运算的运算律,还应重视平面几何定理的应用。

2.当用已知向量表示未知向量比较困难时,应考虑方程思想,利用方程的观点进行求解。

四、作业。

1.已知向量a,b,且eq \o(AB,\s\up6(→))=a+2b,eq \o(BC,\s\up6(→))=-5a+6b,eq \o(CD,\s\up6(→))=7a-2b,则一定共线的三点是(  )。

A.A,B,D B.A,B,C

C.B,C,D D.A,C,D

【解析】 eq \o(AB,\s\up6(→))+eq \o(BC,\s\up6(→))+eq \o(CD,\s\up6(→))=a+2b+(-5a+6b)+(7a-2b)=3a+6b=3(a+2b)=eq \o(AD,\s\up6(→))=3eq \o(AB,\s\up6(→))

所以A,B,D三点共线。

【答案】 A

2.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B,C及平面内一点P,且eq \o(PA,\s\up6(→))+eq \o(PB,\s\up6(→))+eq \o(PC,\s\up6(→))=eq \o(AB,\s\up6(→)),则(  )。

A.P在△ABC内部 B.P在△ABC外部

C.P在AB边上 D.P在AC边上

【解析】 由eq \o(AB,\s\up6(→))=eq \o(PB,\s\up6(→))-eq \o(PA,\s\up6(→))得,eq \o(PA,\s\up6(→))+eq \o(PB,\s\up6(→))+eq \o(PC,\s\up6(→))=eq \o(PB,\s\up6(→))-eq \o(PA,\s\up6(→)),

∴eq \o(PC,\s\up6(→))=-2eq \o(PA,\s\up6(→)),

∴eq \o(PC,\s\up6(→))∥eq \o(PA,\s\up6(→)),且eq \o(PC,\s\up6(→))与eq \o(PA,\s\up6(→))反向,

∴点P在AC边上。

【答案】 D

3.若|a|=5,b与a的方向相反,且|b|=7,则a= b。

【解析】 因为|a|=5,|b|=7,所以eq \f(|a|,|b|)=eq \f(5,7)。

又因为b与a的方向相反,所以a=-eq \f(5,7)b。

【答案】 -eq \f(5,7)

4.在四边形ABCD中,eq \o(AB,\s\up6(→))=2eq \o(DC,\s\up6(→)),则四边形ABCD为 。(填“梯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之一)

【解析】 因为eq \o(AB,\s\up6(→))=2eq \o(DC,\s\up6(→)),所以四边形ABCD中有AB∥DC,AB=2CD,所以四边形ABCD是梯形。

【答案】 梯形

5.如图2-3-2所示,已知在梯形ABCD中,AB∥CD且AB=3CD.若eq \o(AB,\s\up6(→))=a,eq \o(AD,\s\up6(→))=b,试用a,b表示向量eq \o(AC,\s\up6(→))。

图2-3-2

【解】 因为AB∥CD,且AB=3CD,

所以eq \o(AB,\s\up6(→))=3eq \o(DC,\s\up6(→)),eq \o(DC,\s\up6(→))=eq \f(1,3)eq \o(AB,\s\up6(→))=eq \f(1,3)a,

所以eq \o(AC,\s\up6(→))=eq \o(AD,\s\up6(→))+eq \o(DC,\s\up6(→))=b+eq \f(1,3)a。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略。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向量 教学设计 必修 数乘向量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必修4(北师大版)】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