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中教师的度与量

时间:2023-05-21 15:15: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广泛重视,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我们能不能对学生的“创见”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对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案例1:一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活动后,小张老师对我说:“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个遗憾,就是你发现有一些学生通分时没有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却没有要求他们都改过来。”我给他讲了关于这件事与学生的一段故事。我当时遇到这种情况时,也要求学生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学生振振有词:“书上很明确:‘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我觉得这里不需要,因为5/6-2/9=5×9/54-2×6/54交叉一乘很省事,我只要约分就行了。”我不再强调,因为他们并不是不会通分,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尝试一下,此后他们用这种方法计算兩天后,就自己纠正过来了。

体会与反思:包容和善待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会得出自以为合适的方法,虽然不尽完善和优化,但是他们不是因为对知识不理解而产生的“误解”,我们要理解学生对自己所思所得的“敝帚自珍”心理,采用冷处理,避免因心理上的对立,让他们在实践中淡化己见,优化方法。

案例2:在五年级质量检测的阅卷中,有两名教师为一题争执起来。题目是:请在下面的正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张老师认为学生做对了,因为他画出了一个非常标准的最大的圆;李老师认为学生做得不对,因为这题的关键是确定圆心,要连接对角线,以交点为圆心,他没有交代出圆心是怎么确定的,所以纯属碰运气。我仔细看了试卷,暗暗为学生叫绝:“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找圆心的办法确实没有画出来,但是他确实用了自己的办法找到了”。原来,这名学生的试卷上有纵横两条折线,他是利用试卷纸的透光性,利对折后的折痕交点确定了圆心。我说:“更加可贵的是,他很细心,手也很巧,他的折痕只比图形稍微长出一点。试卷上的另外一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三次后,每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他肯定也做对了。”一查,果然是。我建议他们拆封后,要对这名同学进行鼓励和指导。

体会与反思:发现和欣赏学生自主实践的“成果”。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不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当学生真正动手,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时候,确是我们以自己的思维来评判他们,无意中对他们造成打击和压抑。

案例3: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后,学生的课外习题中有一道:如下图,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分别写着A、B、C、D、E、F六个字母,根据下面的三种摆法,判断哪两个字母在相对的面上。

学生介绍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排除法:A的对面不可能是B、C、D、F,只能是E……有一位学生拿出一块橡皮:“我用一块橡皮,按照(1)写上字母,在调整到(2),A在正面,上面和右面空白的写上F和D,就解决了。”有的同学嘲笑他,太麻烦了。我热情地表扬了她,因为她不仅动了脑,还动了手。

体会与反思:鼓励和推崇学生自主实践的“成果”。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一直偏重于思维的训练,我让学生做本题的目的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这名学生能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三组相对的面的特点,自觉地把分析思维和操作实践相结合,这不正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体现吗?

案例4: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现行的苏教版教材没有把短除法作为必修内容,而是采用列举法:可以先列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也可以找出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练习题“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10,8和12,10和25,20和30”。做完后,我请最先做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很多学生采用先找大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他和另一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我先用10÷6”,不行;再用20÷6,不行;再用30÷6=5,30就是6和10的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得到同学的一致认同,所以,我们就给它起名“大数翻倍法”,在全班推广。

体会与反思:宣传和推广学生自主实践的“成果”。学生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得到重视,得以推广,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促进的最好手段。

推荐访问:学生自主 教师 学习 实践中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