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藏藏传佛教寺院管理

时间:2023-05-22 10:25: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受“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基金资助”。】

摘要:“晚近谈康藏问题者,多主张改良其生活方式,若欲改善藏人民之生活方式,则又必须注意其与佛教之深切联系,以免蹈削足适履之失”①。寺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层组织,对寺院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西藏的社会稳定与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关键词: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格鲁派三大寺

引言:迈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寺院管理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新的挑战,尤其是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兴起,给寺院发展带来了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寺院管理长效机制成了当务之急。

一、格鲁派三大寺概况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形成的一个重要宗派,是藏传佛教的主流宗派。该宗派的创始人是宗喀巴·罗桑扎巴(1357—1419年)大师。“格鲁”意即“善规”。格鲁派认为,该宗派所创立的佛教思想体系从见、修、行及密教方面恢复了释伽牟尼的一代正法而殊胜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故此立名“格鲁派”。

(一)哲蚌寺。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革培吾孜山南坡,始建于1416年。建寺之初设有果芒、洛色林、德央、堆瓦、夏郭、推桑林、阿巴等七个扎仓②。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时又建立了勒谢曲科林扎仓,历经两废两兴,最终离散③。大约在七世达赖喇嘛时期,该寺的七个扎仓合并为果芒、洛色林、德央、阿巴等四个扎仓,保留至今。哲蚌寺的康村、米村分布在果芒、洛色林两个扎仓中,其它扎仓在历史上是否有下属的康村,暂且不得而知。

(二)色拉寺。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色拉乌兹山南坡,始建于1419年。建寺之初有堆巴、麦、甲、仲顶等四个扎仓。稍后,甲、仲顶二扎仓并入堆巴扎仓之中。1435年,哲蚌寺堪布贡钦洛追仁钦僧格受哲蚌寺排挤,率徒众百余人移居色拉寺,继而产生了切(意为外出者)扎仓。18世纪初,该寺又设立了阿巴扎仓,从而形成了色拉寺现有的三个扎仓。尚有疑问的是堆巴扎仓,有记载堆巴扎仓是在切扎仓建立之初就并入切扎仓的④,也有研究者认为堆巴扎仓在阿巴扎仓建成之后才并入切扎仓⑤。可以确定的是,堆巴扎仓在消失以前至少辖有波窝和贡如两个康村,二者分别并入切扎仓和麦扎仓⑥。

(三)甘丹寺。甘丹寺位于拉萨东达孜县境内旺古尔山,始建于1409年,为宗喀巴大师倡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建寺之初有四个扎仓,后合并为夏孜扎仓和绛孜扎仓。此外,该寺历史上还存在一个娘绒扎仓⑦,另据《甘丹寺简史》一记载,绛孜扎仓最初下设13个康村,后来查底和阿里二康村解散,又新建帕拉康村,共计康村12个。

二、关于三大寺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一)民主改革前。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寺院内部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尤其是五世达赖在清王朝和蒙古人的扶持下取得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领导权后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其中以格鲁派三大寺最具典型性。

第一级组织为拉吉,又称磋钦(即指全寺的正殿,是全寺性活动中心),是全寺最高的管理委员会。其委员由各扎仓堪布、堪苏(卸职堪布)组成,并由其中年资最高者充任堪布赤巴,掌管全寺。

第二级机构扎仓(系经学教育机构,寺庙不同的扎仓有不同的教学专业),是寺庙组织的中坚,设堪布一人,主管本扎仓的一切事务,并有权代表寺庙参加原西藏地方政府重要会议,寺庙的堪布一律由原西藏地方政府直接委派各寺考取“格西”的亲信担任。除哲蚌寺为六年一任外,其他寺庙为七年,可连任。

康村(系扎仓的僧房,供从各地来的学经生居住,系根据居住者的籍贯来划分),是寺庙的基层组织,设执事委员会,管理一般事务,由一名资历最老的僧人充任吉根(意为长老),主持一切。

(二)民主改革后。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由所在寺院的住寺僧尼,通过民主选举的办法,建立各寺的民主管理委员会(组),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管理寺院的内部事务,逐步实现寺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藏传佛教寺院无论规模大小,基本上都成立了寺管会组织,只是较小的寺院组成成员较少而已。藏传佛教寺院作为宗教文化的实体,寺院规模有大有小,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普遍都设有内部监督,有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定期报告,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鼓励群众举报形式,这样的内部监督机制,是规范寺院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设立寺院民主管委会,实施有效的政府监督和内部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我国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活动普遍都得到正常发展,并且在“自养”有余的同时,对藏族地区的公益事业有所推动,使寺院经济成为藏族地区经济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三、当代西藏寺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寺院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从目前来看,更加民主化、人本化的社会化管理已是西藏寺院发展的基本态势。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应不仅仅将管理当作一种手段,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服务。只有具备现代化的这种管理理念,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宗教活动的社会空间,弘扬藏传佛教,服务社会。

(二)寺院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现代西藏寺院中,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作为寺院的管理机构,应该培养专业化的寺院管理人才,而这些管理者可以从僧才中选拔,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对现代寺院进行管理。

(三)神圣与世俗二元关系问题。藏传佛教寺院之所以在藏区有如此庞大的信众,是由于藏传佛教寺院本身所具有的神圣性被人们所认同。从神圣与世俗的二元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寺院和僧人的宗教“神圣性”越高,其经济实力往往也越强,“神圣性经济”的实力越强,其“世俗性经济”往往也发展得越好,对寺院反馈也越多。寺院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程度与经济的富裕与贫困程度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⑧但是就目前寺院管理来看,其神圣性面临巨大挑战。

四、建立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来看,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作为非营利性的组织,它们已能利用自己的经济、社会、精神关怀等优势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这不仅使寺院和僧人的管理和生活更加规范,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扩大宗教活动的社会空间。这既能弘扬藏传佛教、服务社会,还能表达和实践藏传佛教信仰,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二)寺院自身建设。从寺院自身角度来看,根据民管会的工作需要,设置机构,逐步形成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寺院民主管理机制,实现传统制度和现代管理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和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自养产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寺养寺”新路子。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院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使寺院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管理。

(三)神圣与世俗二元性

对于大多数信徒,宗教的神圣性总会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在西藏,藏传佛教的神圣性,不仅有利于藏传佛教寺院建设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有利于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如何处理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结语

总之,新的时代背景下,西藏寺院要实现规范化、现代化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都必须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通过全体僧人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实现僧人的自身价值,才能实现寺院的管理目标,推动寺院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尕藏加,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演进[J].2007.2

[2]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J].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2001.3

[3]魏庆燕 张天博 王大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寺院管理中的应用[J].2008.11

[4]钟小毛,寺院规范化管理浅议[J].中国宗教.2002.02

[5]郑堆,探索寺院管理的新模式—从“萨迦”模式看寺院管理向民主化过渡[J].2002.3

[6]朱新林,西藏宗教社区管理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2011.02

[7]阙成平,关于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0.4

[8]冉光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8

[9]施东颖,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及其管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2

注解

①藏事论文选

②据《哲蚌宗教源流》记载,堆瓦、夏郭、推桑林三个扎仓是“后期形成的”。

③第司桑结嘉措:《格鲁派教法史一一黄琉璃宝鉴》(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第137页。

④洽白·次旦平措等:《西藏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等译,西藏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64页。

⑤次旺仁青:《色拉大乘洲》(藏汉合璧),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42页。

⑥《色拉大乘洲》,第142页。

⑦在17世纪末成书的《格普派教法史一一黄琉璃宝鉴》中,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甘丹娘绒或者娘绒扎仓的记载。

⑧覃江:《从神圣与世俗的二元性看藏传佛教寺院经济与藏区社会发展》,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靳建强(1989—),甘肃天水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

刘宗明(1985—),河南信阳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周华鹏(1990—),湖北襄阳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经济管理。

推荐访问:西藏 寺院 藏传佛教 当代 管理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