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旧故事:旧故事

时间:2019-11-30 10:38: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闲暇无事看了几部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电影,感叹于时光的匆匆易逝。当时片中的主角们都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现在却都已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了。影视圈里人是很注意外在形象保养的,尽管如此也很难掩饰岁月的痕迹。人世呵,就是这么无常。

  

  六七十年代的台湾风气真的很好,尽管不脱一些旧习气,总的来说人还是很纯良的。那种社会风气跟大陆相比整个就是天壤之别。文化的断层使得大陆人整体看的就是那么的硬。语言的坚硬,举止的坚硬,衣着的单调。当然,至今日已经改观相当了。只是存留于精神深处的痕迹还是时隐时现,这大概就是历史的遗物吧。我们不可以改变历史,却会为曾经的糟糕而感到遗憾,不过只是遗憾而已。

  

  记得青年时代看了不少言情武打的小说,琼瑶,金庸之类的书籍,只要当时有代表性的,稍有点名气的作家写的书几乎每本必看,每部书翻阅两三遍以上。

  

  不过看录像却会选择鬼片。那时妈妈四十来岁,她提前退休了。姐姐已经结婚,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在上学。因此只要下午没课,我跟妈妈就会在躲在家里看录像。一个下午能看两三部,到天黑的时候出门都紧张兮兮的。现在想想真觉得是很可笑的事。

  

  看琼瑶的第一部电视是《庭院深深》。这部小说看的时候印象很深刻,更因为上网接触的第一个FLSH就是这部电影里的插曲。因此刘雪华演的电视剧播出后,就一集接一集的看下去。只是刘雪华的台词有错别字,否则会更加精彩。她演的主人公是位教育专业的硕士,文学才华横溢的女才子,居然出现了语言错字的低级错误,这不能不说是个蛮大的缺憾。只是,电视剧只是电视剧,不是文学讲座,也不是国学论坛,要求没那么高。情节感人也能抓住观众的情感神经。

  

  琼瑶剧初期的演出还是很接近生活的,撕心裂肺地狂叫那是后期作品,前面的没有那么瘆人。归亚蕾演绎的《庭院深深》就很好,合情合理,深入人心。年轻时的归亚蕾没有刘雪华美丽,但是却更符合剧情的人物要求。文静,娟秀而充满才华。只是我有点疑问,主人公的境况那样窘迫,又是怎么有心情去看那些令人心碎的诗词的。以我的经验,我只会在很平静的时候才会偶尔翻阅那些词句。至于李清照,辛弃疾那些充满哀婉的词句基本不看。我一直认为,人生短暂不必创造不必要的伤痛。我的原则,即使会经历失意,我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忘却。上天很惠顾我,每逢如此我总能丢的干净,事后回想也许是我没心没肺的个性才会这样吧。能忘却痛苦是好事,为什么不做呢?

  

  大概看了琼瑶剧十来部,从青年时期到现在。感触最深的是剧中的温暖情节跟那些温馨的场景,还有那些鲜活的充满激情的阳光男女。

  

  方丝萦在秋日的一个下午,斑点阳光照射的树林小道,带着怨愤从爱人跟女儿身边匆匆走过。终于在女儿动情地呼唤声中回归了,从此痛苦多年的一家人得以团圆。很美好的事,不是吗?

  

  北宋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里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个世间多的是缺憾,所以完满的一切就显得非常的珍贵。似这般动情也是不多见的,我欣赏,并发自心底的祝福。

  

  很奇怪,我不是很喜欢秦汉那样的温情儒生,却觉得刘文正那样有点浅薄的阳光青年给人感觉温暖。也许在心底,在我的心底只有心里毫无杂质的人才会给人可爱的感觉。只是这样,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有一抹不落世俗的风景留于心间。这就足够了。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故事 那些故事全本 那种故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