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

时间:2019-12-09 10:28:4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道德是医治现代社会个体身心失衡的良方;是人与他人和谐的指南,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助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导。道德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的调节,人类的进步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用美好的想象导引生活中对善的守护,善的精神生活是人的内心向善、知善、从善的信念是真、善、美的统一,真的精神要求实事求是原则,善的精神要求方向、民主、平等原则,美的精神是审美渗透法的依据。互助友爱、和谐融洽,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是我们必须倡导生活性的道德教育。

  

  由于当今生活世界中科学主义的泛滥、享乐主义的风靡、利己主义的猖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不少人思想蜕变,观念低俗,口头上道德,行动上表现出道德能值几个钱的卑鄙龌龊品质,揭示生活世界正日益远离道德教育。现代道德教育意义的失落,是教学理念里重视强调才而忽视了德的重要性,教育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是导致了大量缺乏道德的事情发生的重大因由之一。一方面是由于道德教育日益远离人们的生活,严重割裂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关系,造成道德低效,形成了现实生活中德的不谐音;另一方面是由于道德生活世界却被科学世界所遮蔽而成为生活的背景世界,使现代人陷于孤寂无依的漂泊和孤独之中是主要的原因。

  

  当代道德教育由于失于真实而使自身陷入价值危机。这同时也意味着对道德的肯定性关系被打破,这就意味着道德作用和权威的下降。道德如若重新获得引导主体道德生活、生成真正道德人的真实权威力量,就须回归真实即自身存在的运动方式,将自身建立在真理性之合理性根基之上,也就是在本体论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真实意义。只有把人作为道德价值的载体,即由人承担道德,道德才成为动态的意义。

  

  道德的追求以人的存在为其本体论根据。亦即伦理学与本体论是统一的。道德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实现道德与人的存在的本体统一。自觉为人就是道德的最高本质,因为道德教育体现着人作为类存在的自由自觉地本性,同时,它又使人不断获得并发扬自由自觉的本性。自觉为人是道德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终归属。只能是从道德的本真意义和真实使命出发,只有它才是事情本身,是问题本身,是真理本身。

  

  从形上的道德观出发推演出某种超验的道德原则等等来进行道德虚无的填空,而是从人的自由自觉地社会实践本质出发,根据当代中国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现实,用一种实践理性来进行价值的自觉选择。这就是以完整人的观念为指导,从整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出发,基于当代中国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推理,以求得对道德教育路向的正当合理性证明。

  

  从完整的人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好公民看成是道德人的一个层次,道德人的一个基本起点,而不是终点。把好人看成是道德人的最高层次,而非道德人的惟一表现形态。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当代中国道德和道德教育在道德人的概念上应该抛弃好人与好公民孰为第一位的争论,从现实出发,以整体的视角来建构,即以现代好公民为起点,寻求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因此,以现代公民概念为起点,建构好人与好公民相统一的道德人,也就意味着当代中国道德教育需树立一种清晰的现代中国道德人格形象。

  

  面对当下道德滑坡与教育僵化的现实,回应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扩大道德生活空间,使道德教育具有更大的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包容性、渗透性,从而转进为一种道德教化的过程与伦理道德体系的建构。另外一方面,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遭遇危机,应赋有新的内容和形式,还应与其他学科,如文学、生态学等交融、整合,以期最大限度地帮助人类认识自身,为自身存在设定较为完善的法则。

  

  从文学上讲,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道德的指向不是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而是真正的道德精神;文学必然也是应然的对于伦理道德建设的责任担当,既有利于人们对道德教化形而上的理解,不做抽象的玄论,也是希望通过对文学道德教化的具体落实进入深入到形而下的感性生活层面。并通过历史的追问、中外的比较,挖掘出传统教化的病根。

  

  文学在深层的机理功能上具有对社会伦理道德传承、建构、维持作用;论文的现实结论是;既不能忽视建构在伦理与道德基础上的种种文学现象的阐释,应加强文学自身伦理道德建设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要更好地加强发挥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作用;同时还要反过来认识伦理背景中的文学,即不能简单地用某种道德标准去判断文学的道德价值,或用某种道德观念去对文学进行褒扬或批判,这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学固然要受到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但另一方面,文学同样会以特殊的力量反作用于道德,即文学具有独特的伦理功能,这是研究不应忽略的。

  

  从人性学上来说,道德的支撑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言行建立于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之中的。道德不同于法律,但它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功能互补的基础。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一套硬的方法措施,是人类精神的他律。而道德则是依据社会舆论、生活习惯、传统伦理,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驱使和维持的一套软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因此,法律的他律与道德的自律,以及它们这种表现为硬与软手段,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之产生了人的物欲追求,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贫富差距、环境恶化、道德滑坡、人情淡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也不会走的长久。一个没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中饱私囊、唯利是图、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因此,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重塑社会的道德良心,回归人的生命尊严,用一颗爱心感化世人,温暖人间,并希望能借此唤醒人类的良知,道德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德行。

  

  道德是医治现代社会个体身心失衡的良方;是人与他人和谐的指南,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助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导。道德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道德来源于对人与人合理关系的设想,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合理关系来实现一种美好的生活。从本质上讲,道德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善是人类精神的一个永恒主题,人们追求善也是追求对自身的完善,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价值追求的有序性。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以非政府名义进行的非营利的、非强制的、奉献性和救助性的活动,具有利他性、无偿性与志愿性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性原因、以爱与被爱为前提,互尊互助为原则,追求幸福为目的,人类和谐为目标。

  

  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道德使人的行为正确,日常道德理性由终极价值来引导。为生活服务新的道德内容应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道德是培养、提高、完善人们的根本途径,是养成人们志向、人格、责任感、团队精神、宽容意识、谦虚谨慎、诚实、正直、勤劳、勇敢、感恩心态等优良品质。我们需要新的道德和崇高的向往,鼓起前进的勇气和生活的力量,向前方、向未来憧憬,寻找人精神的道路、安置心灵生活的方向,是人希望道德生活追求的理想与幸福。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和谐。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道德 什么叫道德 道德定义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