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时间:2020-09-30 09:18:5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说教材

通过上节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说学情

学生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包括空气的存在、颜色、气味等。但是读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没有思考过,也缺少具体的实证。因此,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对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一定体积的特点,有很好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并知道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验证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借助身边的事物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说教法和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准备】

水、透明塑料杯、纸、水槽、打气筒、锥子、教学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直接把纸放在水里,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纸会被浸湿。

3.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明晰实验过程,掌握实验要求:杯子要竖直扣入水中。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

(2)教师提问学生:纸还会被浸湿吗?

(3)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果。

(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

(5)教师提问学生:水会进入杯子吗?

(6)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果。

(7)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

(8)教师提问学生:杯子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9)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果。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将水杯竖直向下压入水中,杯中的空间会被空气占据。将杯子扎破,水会赶走空气,占据空间。从扎破的小孔中向杯子里充气,空气又会赶走水,重新占据杯子里的空间。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1)教师提问:根据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能占据空间,那它们之间占据空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2)学生观察实验,交流后汇报。

2.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到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原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

3.总结:水和空气都能占据空间,它们之间占据空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用到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原理,例如:充气玩具、充气床,充气模型等。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小挑战:怎样做才能让空气将水挤出来?

七、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八、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本来觉得空气和水这两种物质都是常见的,孩子们不难理解,上完才觉得其实没那么简单。特别是对空气的研究,虽然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但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既陌生又难以理解的。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在认识了空气后对这个物质的进一步研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在整堂课中学生对动手做实验这一环节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对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记录都没有良好的习惯,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实验很好玩,但是做完了以后什么都没记录下来,对实验的目的不明确,这是我备课的一个失误,以后要多加考虑。

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 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主要内容是在认识了空气后对这个物质的进一步研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说学情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他们体验过在一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空气也会占据空间这一点,与他们对于物体占据空间的原有认知是不太符合的。对学生来说,占据空间意味着可以排挤原来的物质,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指向科学大概念。因此,要解决以上难点,需要实验后,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进而在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对于空气进行研究的兴趣。

2、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3、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能基于事实的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按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之间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对实验现象进行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五、说教法和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槽、透明硬塑料杯子、球针、纸巾、水、漂浮物(如塑料泡沫)、橡皮泥、吸管、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等,小组共用的擦拭用纸巾或毛巾。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六、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提问:大家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里面的纸团会变湿吗?

2.让学生预测杯底的纸团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讨环节。教师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认同空气会占据空间,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

(二)、探索

1.实验方法的指导。

(1)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

(2)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塑料泡沫),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3)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观察实验现象。纸团湿了吗?

(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用同样的方法再把杯子压入水中。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5)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吗?

特别提示:用纸巾或毛巾将杯子边缘的水擦干净后,再取出杯底的纸团。

2.阅读学生活动手册,了解记录方法。

3.学生完成实验后展示实验记录。

4.研讨: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汇报句式:“我用什么方法,观察水位什么变化,说明空气……”

5.小结:空气占据空间。

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设计意图: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现象——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及纸巾的变化,这些现象观察起来容易,记录下来也不难,难点在于学生能否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也就是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三)、拓展

出示小挑战的材料。

现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设计意图:本活动让学生用透明的瓶子来做这个实验,就是为了将这一过程可视化。这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橡皮泥从瓶口取出,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学生会明白,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在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解释水会被挤出的原因。这是一个让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的实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更多空气的特征。

七、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板书

打气打孔

打气

打孔

教学反思

教授这一课时,我认真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习方式,教学中针对五年级儿童的特点,将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

 ?

? 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教学状况。在这堂课中,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将枯燥的联合国知识设计成知识竞赛的形式,把全班学生分成11个小组,采用抢答题的题型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得。

推荐访问:说课稿 空气 板书 上册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