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考核评价

时间:2021-01-23 08:30:0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殡葬文化学》考核评价

 《殡葬文化学》考核评价 殡葬文化学作为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殡葬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本课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形式, 实现课程考核全程化。根据课程建设目标, 结合课程自身特点, 采取相互呼应、彼此补充、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形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使课程考核全面化。选择多角度多方位、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形式,更能体现课程建设特色; 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也更能准确地评价教与学水平。

 本课程各项考核采用等级制计分(A﹢、A、 B﹢、 B、 C﹢、 C、 D﹢ D、 F ),综合成绩由各项成绩按照比例折合后评分。

 一、 从评价内容与方式来分

 1、考勤与书本基础知识作业(20%)

 除考勤和对听课笔记进行评价外,全期还布置 1 到 2 次反映教材基础知识的作业,重在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掌握情况。例如对“五服的理解”,对“做七习俗的理解”等。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予以赋分。

 2、小组合作探究(20%)

 5 到 6 人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师规定的选题内完成 1 次自主探究学习,重在考察学生利用多种手段检索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根据小组成员课堂展示情况予以赋分。

 3、课堂辩论(20%)

 将适合开展辩论的知识点,例如“隆丧厚葬与丧薄葬”,“鞠躬礼与跪拜礼”,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等作为课堂辩论考核。学生先选择辩题,分为正反方,每方大约 10 人左右。学生在教师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查阅资料开展两次课堂辩论。课堂辩论重在考察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辩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予以赋分。

 4、自主研究(20%)

 一般在上个学期便给学生布置以“家乡的殡葬习俗”为题的调研题目,要求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在开课学期提交不少于 2000 字的调研报告。根据报告的撰写情况及原创性予以赋分。

 5、期末测试(20%)

 主要以试卷的形式对全书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测试,根据测试情况予以赋分。

 二、 从评价主体来分 1、学生自我评价(30%)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我评价不容忽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成绩对其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力要的意义。首先,自我评价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中的一条主线。他人的评价以及外部社会的评价最终要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才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最终要靠自我评价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进而促进自我实现。其次,有效的自我评价学习成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殡葬文化学课程中,在学习每一个单元章节后教师都会下发一个自我评价表格,内容涉及到出勤、上课表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内容,由学生对照表格上的赋分要点逐一给自己打分并汇总。学习委员对照学生的自评根据考勤记录和听课笔记情况等加以复核。

 2、学生互评(40%)

 学生对学生的互评不仅有利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评价能力,更容易锻炼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以及相互协作精神。例如在殡葬文化学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和小组辩论时,均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教师充当整个过程的组织者。首先在课前要大家讨论出统一的评分要点,然后由小组间互相评价。例如在小组合作展示环节,第一小组展示时,就由第二小组的成员对第一组的成员表现打分评价,依次类推。在课堂辩论环节,学生根据选题一般分为至少两个辩题小组,每个辩题又分为正方和反方。在 A题进行辩论时,由 B 题小组的学生进行打分评价,依次循环。学生小组互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完全由教师一个人评价带来的缺陷。

 3、教师评价(30%)

 对于书本知识作业和自主研究作业,由学生统一上传到大学城空间作业布置栏目,一方面方便学生互相观摩,互相交流,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网上批阅,给出分数和评语。学生可以登陆到该栏目进行查阅,出现疑问可及时向老师反馈,针对其他同学作业中可能出现的抄袭等问题也可通过私信向教师举报。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模式下教师评价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使教师的评价更加公开透明。

 殡葬文化学课程考核评价表 评价内容 所占分值 评价主体 所占分值 1、书本基础知识作业 20% 1、学生自我评价

 30% 2、小组合作探究

 20% 2、学生互评

 40%

 3、课堂辩论

 20% 3、教师评价

 30% 4、自主研究

 20%

  5、综合测试(期末)

 20%

  殡葬文化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论——文化和死亡文化 1、“文化”一词的由来 2、、“文化”的三类形态 3、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4、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5、死亡文化观念形态 6、死亡文化操作形态 7、死亡文化实物形态 8、猿人、直立人、智人。

 9、人类的殡葬行为是从尼人时代开始的 10、 研究死亡文化的意义 11、研究死亡文化的方法

  第二章

  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1、人类认识形式的三个基本环节 2、对象认识、反思认识、综合认识。

 3、原始崇拜是以原始方式进行的崇拜。相当于人类崇拜意识过程的“对象崇拜阶段”。

 4、血崇拜 5、性崇拜 6、鬼魂崇拜 7、祖先崇拜 8、禁忌和巫术 9、献祭和祈祷 10、图腾崇拜 11、原始宗教及其根源 12、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13、原始宗教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

  从原始殡葬看人类早期的死亡文化 1、仰韶文化及半坡遗址 2、龙山文化遗址 3、仰韶文化殡葬的特征 4、龙山文化殡葬的特征

 5、灵魂观念与葬式的关系 6、氏族血缘关系对原始殡葬的影响 7、公共墓地、埋葬方向、葬式是原始时代殡葬的三大基本特征。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 1、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的产生 2、孔子儒家通过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超越生命有限性。

 3、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4、老子道家的生死观 5、庄子道家的生死观 6、庄子相对主义的人生态度 7、墨子及其墨家学派的生死观 8、佛教的生死观

 第五章

 西欧古代哲学的生死观 1、苏格拉底对生活的态度,对死亡的看法。

 2、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观,淡泊死亡。

 3、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 4、孔子儒家生死观和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生死观的差别,和基督教生死观的差别。

 第六章

  15 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学哲学的生死观

 1、 人文主义 2、 个人主义 3、 个人形态的极端主义生死观 4、 民族形态的极端主义生死观 5、如何看待西方生死观的危机。

 第七章

  19 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死观的转变 1、 创建中华民国的志士们的生死观 2、“五四”前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彷徨。

 3、“五四”前后中国“新青年”的奋起。

 4、“杭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的生死观。

 5、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人的生死观

 第八章

 死亡文化学的哲学反思 1、弗雷泽的“人类死亡意识进化的三阶段”论。

 巫术——宗教——科学 2、根纳普的生命“通过仪式”模式论,通过仪式分为三个过程:分离仪式、过渡仪式、整合仪式。

 3、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 每种文化都有相应的社会“功能” 丧葬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心理抚慰功能”。

 4、个体死亡的意义。

 5、全部死亡文化的本质在于:超越死亡。

 第九章

 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 1、社会精力的定义,其对殡葬的影响。

 2、社会经济的定义,其对殡葬的影响。

 3、永恒心理 4、归宿心理 5、投射心理 6、报恩心理 7、依恋心理 8、炫耀心理 9、攀比心理 10、渲泄心理 11、木劝心理 12、社会价值观念 13、社会需要的界定,它对殡葬的影响。

 14、国家对殡葬的影响。

 第十章

 社会文明形态对殡葬的影响 1、“文明”的界定。

 2、“社会的文明形态”。

 3、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三个“大一统”

 4、西周时期君、亲合一的宗法制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式的宗法制 6、宋以后祠堂式家族组织的宗法制 7、偶像崇拜的定义 8、中国古代社会偶像崇拜的特点 9、中国古代隆丧厚葬的社会根源 10、近代西方文明对殡葬的影响 11、中国和西方死亡文化的相同点 12、中国和西方死亡文化的相异处

  第十一章

 丧礼概述 1、 礼的界定 2、 礼的人性根据和社会需要 3、 礼和仪、俗的关系 4、 丧礼的定义 5、 丧礼的社会意义 6、 重孝道 7、 明宗法 8、 显等级 9、 隆丧厚葬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 1、 殓的定义 2、 殓的礼仪规定 3、 殡的礼仪规定 4、 殓期间的悼念活动 5、 殡的高潮——辞灵仪式 6、 出殡的礼仪规定 7、 朝祖 8、 陈器 9、遣奠 10、下葬 11、祭后土 12、题虞主 13、反哭 14、虞祭 15、卒哭 16、小祥 17、大祥 18、殚祭

 第十三章

  居丧守制 1、丁忧的含义:

 2、心丧的含义:

 3、居丧守制的意义 4、居丧守制的起源、发展 5、中国古代的居丧守制行为规范 6、西汉的居丧守制 7、东汉的居丧守制 8、魏晋南北朝的居丧守制情况 9、居丧守制的法制化情况 10、夺情起复的定义 11、居丧守制荒废的过程及原因

 第十四章

  中国民间丧礼其它 1、奔丧的定义 2、吊丧的定义,礼仪规定 3、跪拜礼的礼仪规定 4、鞠躬礼的礼仪规定 5、中国古代“冠”和“帽”的区别 6、脱帽礼的礼仪规定 7、寒食节、清明节、扫墓 8、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第十五章

  殡葬服饰

 1、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 2、斩衰服 3、齐衰服 4、大功服 5、小功服 6、缌麻服 7、九族血缘关系图解 8、五服制的文化意义 9、区别一般意义上的丧服和五等丧制 10、五服丧制的起源 11、铭旌的定义及其相关礼仪规定 12、殡葬服饰的颜色 第十六章

  殡葬语言 1、 殡葬语言的界定 2、 殡葬语言的意义 3、 属于自然色彩的 4、 属于回家政治色彩的 5、 属于道家色彩的 6、 属于佛教色彩的 7、 近世西学色彩的 8、 谥号的内涵 9、 谥号的起源与沿革

 10、 谥号的意义 11、 谥号走向反面 12、避讳的定义、分类、处理办法

 第十七章

 坟墓与风水 1、 华夏的地理位置对方位观的影响 2、 周代“堂、室”中的方位观 3、 方位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 4、葬 5、墓 6、坟 7、公墓、家族墓地、义冢 8、国家对坟墓制度的规定 9、合葬 10、风水及其起源 11、风水术之荒谬

 第十八章

  中国皇陵 1、 陵墓的起源 2、 陵墓的意义 3、 秦始皇陵 4、 西汉皇陵。东汉皇陵

 5、 唐皇陵 6、 北宋皇陵、南宋皇陵 7、 皇“陵” 8、 明皇陵 9、 清皇陵——车陵和西陵 10、中国皇陵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第十九章

 墓碑、墓志铭和庙寝 1、 墓碑的定义 2、 墓志铭的定义 3、宗庙的定义。

 4、秦汉以后的帝王宗庙、陵寝制度。

 5、尊号的定义 6、庙号的定义 7、了解秦汉以后官员及庶民的宗庙。

 第二十章

  祭祀和人殉、人牲 1、祭祀的概念 2、三类祭祀对象 3、 祭祀的意义 4、祭祀权政治化的具体表现 5、祭祀的意义

 6、祭文的概念、种类 7、人殉、人牲的概念 8、国外的人殉和人牲情况 9、中国原始社会的人殉和人牲 10、夏商的人殉和人牲 11、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殉和人牲 12、秦汉以后人殉和人牲的最后废止

 第二十一章

  中国历史上的葬式 1、 土葬 2、 悬棺葬 3、 塔葬 4、 衣冠冢 5、 二次葬 6、 水葬 7、 天葬 8、 火葬 9、 中国火葬的渊源 10、 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 11、中国古代火葬流行的原因以及政府禁止火葬的原因

 第二十二章

  中国历史上隆丧厚葬与简丧薄葬的对立

 1、 夏商和西周的情况 2、 春秋战国的情况 3、 西汉的情况 4、 东汉的情况 5、魏晋“名士”们厌世主义的生死观 6、魏晋“名士”们玩世不恭的殡葬观 7、帝王贵戚之家趋简的殡葬 8、佛教对殡葬礼仪的渗遣 9、唐代以后殡葬礼仪的制式化以及民间的殡葬习俗 10、民间隆丧厚葬的情况

 第二十三章

 20 世纪中国的殡葬改革 1、 传统的杠业,杠房 2、近世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殡葬变化 3、 殡葬改革的倡导阶段 4、殡葬改革的法制阶段 5、殡葬改革的成就 6、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7、目前殡葬领域中的问题 8、关于中国殡葬改革的设想

 第二十四章

 国家对殡葬的干预及其意义

 1、国家对殡葬的干预作用 2、 孝文化导向 3、忠文化导向 4、宗法关系导向 5、社会等级导向 6、维护自然环境的导向 7、中国古代对殡葬礼仪的规范化 8、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实行隆丧厚葬对民众起到不好的引导作用 9、国家干预殡葬的意义

 第二十五章

  现代中国社会的丧礼程式

 1、唁电、唁函的定义 2、下半旗志哀 3、国葬和公葬的界定 4、中国社会通行的治丧程序 5、哀乐 6、挽幛、挽联、花圈和悼词 7、丧礼服饰

 第二十六章

  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 1、临终关怀的起源

 2、临终关怀的现状 3、临终关怀的展望 4、安乐死的内涵 5、各国安乐死的现状 6、安乐死的展望 7、交待国家大事的遗诏、遗疏或遗言 8、事业未成之遗恨 9、希望影响后人的遗嘱 10、 法律上处理遗产的遗嘱

推荐访问:殡葬 文化学 殡葬 考核评价 殡葬文化学考核评价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