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1知识总结材料

时间:2020-11-27 10:08:3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选修2-1知识点小结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

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就叫做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p,q,r,s,……表示命题,故复合命题有三种形式:p或q;p且q;非p。

(2)复合命题的真值

“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用下表表示:

p

非p

“p且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用下表表示:

p

q

p且q

“p且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用下表表示:

p

q

P或q

注:1°像上面表示命题真假的表叫真值表;2°由真值表得:“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p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为假;“p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为真;3°真值表是根据简单命题的真假,判断由这些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而不涉及简单命题的具体容。

(3)四种命题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这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原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这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两个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是相同的,即两个互为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若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较困难时,可转化为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

(4)条件

一般地,如果已知p?q,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可分为四类:(1)充分不必要条件,即p?q,而qp;(2)必要不充分条件,即pq,而q?p;(3)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p?q,又有q?p;(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即pq,又有qp。

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q且q?p。

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这里,短语“所有”在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注意:1.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关键要看能否判断真假,述句、反诘问句都是命题,而祁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

2.判断命题的真假要以真值表为依据。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逆命题与其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一真俱真,一假俱假,当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

3.判断命题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1)定义法;(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3)等价法:即利用等价关系判断,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一.曲线方程

(1)求曲线(图形)方程的方法及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 骤

含 义

说 明

1、“建”:建立坐标系;“设”:设动点坐标。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所研究的问题已给出坐标系,即可直接设点。

没有给出坐标系,首先要选取适当的坐标系。

2、现(限):由限制条件,列出几何等式。

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

这是求曲线方程的重要一步,应仔细分析题意,使写出的条件简明正确。

3、“代”:代换

用坐标法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

常常用到一些公式。

4、“化”:化简

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

要注意同解变形。

5、证明

证明化简以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化简的过程若是方程的同解变形,可以不要证明,变形过程中产生不增根或失根,应在所得方程中删去或补上(即要注意方程变量的取值围)。

这五个步骤(不包括证明)可浓缩为五字“口诀”:建设现(限)代化”

(2)求曲线方程的常见方法:

直接法:也叫“五步法”,即按照求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来求解。这是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转移代入法:这个方法又叫相关点法或坐标代换法。即利用动点是定曲线上的动点,另一动点依赖于它,那么可寻求它们坐标之间的关系,然后代入定曲线的方程进行求解。

几何法:就是根据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到轨迹方程的方法。

参数法:根据题中给定的轨迹条件,用一个参数来分别动点的坐标,间接地把坐标x,y联系起来,得到用参数表示的方程。如果消去参数,就可以得到轨迹的普通方程。

待定系数法

2.圆锥曲线综合问题

(1)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围问题

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有关长度和面积的最值问题;一类是圆锥曲线中有关的几何元素的最值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通过定义,结合几何知识,建立目标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或不等式知识,以及观形、设参、转化、替换等途径来解决。解题时要注意函数思想的运用,要注意观察、分析图形的特征,将形和数结合起来。

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

设圆锥曲线C∶f(x,y)=0与直线l∶y=kx+b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弦长|AB|为:

若弦AB过圆锥曲线的焦点F,则可用焦半径求弦长,|AB|=|AF|+|BF|.

在解析几何中求最值,关键是建立所求量关于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再利用代数方法求出相应的最值.注意点是要考虑曲线上点坐标(x,y)的取值围。

(2)对称、存在性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

它涉及到线段相等、角相等、直线平行、垂直的证明方法,以及定点、定值问题的判断方法。

(3)实际应用题

数学应用题是高考中必考的题型,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同时课本上也出现了许多与圆锥曲线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如桥梁的设计、探照灯反光镜的设计、声音探测,以及行星、人造卫星、彗星运行轨道的计算等。

涉及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建立坐标系,合理选择曲线模型,然后转化为相应的数学问题作出定量或定性分析与判断,解题的一般思想是:

(4)知识交汇题

圆锥曲线经常和数列、三角、平面向量、不等式、推理知识结合到一块出现部分有较强区分度的综合题。

2.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点M(x0,y0)与圆锥曲线C:f(x,y)=0的位置关系

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从几何角度可分为三类:无公共点,仅有一个公共点及有两个相异公共点。

(2)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研究方法可通过代数方法即解方程组的办法来研究。因为方程组解的个数与交点的个数是一样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相交、相切、相离.对于抛物线来说,平行于对称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一点,但并不是相切;对于双曲线来说,平行于渐近线的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但并不相切.这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可引导学生归纳为:

注意:直线与抛物线、双曲线有一个公共点是直线与抛物线、双曲线相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设直线l:y=kx+n,圆锥曲线:F(x,y)=0,它们的交点为P1 (x1,y1),P2 (x2,y2),

且由,消去y→ax2+bx+c=0(a≠0),Δ=b2 -4ac。

则弦长公式为:

d====。(有误)

焦点弦长:(点是圆锥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是焦点,是到相应于焦点的准线的距离,是离心率)。

三、圆锥曲线方程及性质

1.椭圆

通径

  1. 数学意义:

  定义:圆锥曲线(除圆外)中,过焦点并垂直于轴的弦

  双曲线和椭圆的通径是2b^2/a

  抛物线的通径是2p

(1)椭圆概念

平面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若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焦点在x轴上即 x型)或()(焦点在y轴上 即y型)。

注:①以上方程中的大小,其中;

②在和两个方程中都有的条件,要分清焦点的位置,只要看和的分母的大小。例如椭圆(,,)当时表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当时表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

(2)椭圆的性质

①围:由标准方程知,,说明椭圆位于直线,所围成的矩形里;

②对称性:在曲线方程里,若以代替方程不变,所以若点在曲线上时,点也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轴对称,同理,以代替方程不变,则曲线关于轴对称。若同时以代替,代替方程也不变,则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所以,椭圆关于轴、轴和原点对称。这时,坐标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对称中心,椭圆的对称中心叫椭圆的中心;

③顶点:确定曲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常需要求出曲线与轴、轴的交点坐标。在椭圆的标准方程中,令,得,则,是椭圆与轴的两个交点。同理令得,即,是椭圆与轴的两个交点。

所以,椭圆与坐标轴的交点有四个,这四个交点叫做椭圆的顶点。

同时,线段、分别叫做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为和,和分别叫做椭圆的长半轴长和短半轴长。

由椭圆的对称性知:椭圆的短轴端点到焦点的距离为;在中,,,,且,即;

④离心率:椭圆的焦距与长轴的比叫椭圆的离心率。∵,∴,且越接近,就越接近,从而就越小,对应的椭圆越扁;反之,越接近于,就越接近于,从而越接近于,这时椭圆越接近于圆。当且仅当时,,两焦点重合,图形变为圆,方程为。

2.双曲线

(1)双曲线的概念

平面上与两点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非零常数的动点轨迹是双曲线()。

注意:①(*)式中是差的绝对值,在条件下;时为双曲线的一支(含的一支);时为双曲线的另一支(含的一支);②当时,表示两条射线;③当时,不表示任何图形;(可借助三角形理解 自己添加的)④两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叫做焦距。

椭圆和双曲线比较:

椭 圆

双 曲 线

定义

方程

焦点

注意:如何用方程确定焦点的位置!

(2)双曲线的性质

①围:从标准方程,看出曲线在坐标系中的围:双曲线在两条直线的外侧。即,即双曲线在两条直线的外侧。

②对称性:双曲线关于每个坐标轴和原点都是对称的,这时,坐标轴是双曲线的对称轴,原点是双曲线的对称中心,双曲线的对称中心叫做双曲线的中心。

③顶点:双曲线和对称轴的交点叫做双曲线的顶点。在双曲线的方程里,对称轴是轴,所以令得,因此双曲线和轴有两个交点,他们是双曲线的顶点。

令,方程没有实根,因此双曲线和y轴没有交点。

1)注意:双曲线的顶点只有两个,这是与椭圆不同的(椭圆有四个顶点),双曲线的顶点分别是实轴的两个端点。

2)实轴:线段叫做双曲线的实轴,它的长等于叫做双曲线的实半轴长。虚轴:线段叫做双曲线的虚轴,它的长等于叫做双曲线的虚半轴长。

④渐近线:注意到开课之初所画的矩形,矩形确定了两条对角线,这两条直线即称为双曲线的渐近线。从图上看,双曲线的各支向外延伸时,与这两条直线逐渐接近。

⑤等轴双曲线:

1)定义: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叫做等轴双曲线。定义式:;

2)等轴双曲线的性质:(1)渐近线方程为:;(2)渐近线互相垂直。

注意以上几个性质与定义式彼此等价。亦即若题目中出现上述其一,即可推知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同时其他几个亦成立。

3)注意到等轴双曲线的特征,则等轴双曲线可以设为: ,当时交点在轴,当时焦点在轴上。

⑥注意与的区别:三个量中不同(互换)相同,还有焦点所在的坐标轴也变了。

3.抛物线

(1)抛物线的概念

平面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方程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注意:它表示的抛物线的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是F(,0),它的准线方程是;

(2)抛物线的性质

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系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有四种不同的情况,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有其他几种形式:,,.这四种抛物线的图形、标准方程、焦点坐标以及准线方程如下表

标准方程

图形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对称性

顶点

离心率

说明:(1)通径:过抛物线的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称为通径;(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特点:有一个顶点,一个焦点,一条准线,一条对称轴,无对称中心,没有渐近线;(3)注意强调的几何意义: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4、几个常用结论

(1)椭圆的焦点三角形:椭上一点P与椭圆的两个焦点F1、F2组成的三角形称为椭圆的焦点三角形,解决与椭圆焦点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时,应注意椭圆的定义、正弦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2)关于抛物线焦点弦的几个结论:设AB为过抛物线 y2=2px (p>0 )焦点的弦,A(x1 ,y1)、B (x2 ,y2 ) ,直线AB的倾斜角为θ,则① x1x2=, y1y2=-p2 ; ② |AB|=③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④焦点F对A、B在准线上射影的角为900;⑤ .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一、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1.空间向量的概念

向量: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如位移、速度、力等。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表示方法: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说明:①由相等向量的概念可知,一个向量在空间平移到任何位置,仍与原来的向量相等,用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②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同一平面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

2.向量运算和运算律

加法交换率:

加法结合率:

数乘分配率:

说明:①引导学生利用右图验证加法交换率,然后推广到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成立。

3.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平行于记作∥。

注意:当我们说、共线时,对应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可能是同一直线,也可能是平行直线;当我们说、平行时,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使=

注:⑴上述定理包含两个方面:①性质定理:若∥(≠0),则有=,其中是唯一确定的实数。②判断定理:若存在唯一实数,使=(≠0),则有∥(若用此结论判断、所在直线平行,还需(或)上有一点不在(或)上)。

⑵对于确定的和,=表示空间与平行或共线,长度为 ||,当>0时与同向,当<0时与反向的所有向量。

⑶若直线l∥,,P为l上任一点,O为空间任一点,下面根据上述定理来推导的表达式。

推论:如果?l为经过已知点A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的直线,那么对任一点O,点P在直线l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t,满足等式

其中向量叫做直线l的方向向量。

在l上取,则①式可化为 ②

当时,点P是线段AB的中点,则 ③

①或②叫做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表示式,③是线段AB的中点公式。

注意:⑴表示式(﹡)、(﹡﹡)既是表示式①,②的基础,也是常用的直线参数方程的表示形式;⑵推论的用途:解决三点共线问题。⑶结合三角形法则记忆方程。

4.向量与平面平行:如果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我们就说向量平行于平面,记作∥。注意:向量∥与直线a∥的联系与区别。

共面向量:我们把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共面向量定理 如果两个向量、不共线,则向量与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对x、y,使①

注:与共线向量定理一样,此定理包含性质和判定两个方面。

推论: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MA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O,有⑤

在平面MAB,点P对应的实数对(x, y)是唯一的。①式叫做平面MAB的向量表示式。

又∵代入⑤,整理得

由于对于空间任意一点P,只要满足等式④、⑤、⑥之一(它们只是形式不同的同一等式),点P就在平面MAB;对于平面MAB的任意一点P,都满足等式④、⑤、⑥,所以等式④、⑤、⑥都是由不共线的两个向量、(或不共线三点M、A、B)确定的空间平面的向量参数方程,也是M、A、B、P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

5.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

说明:⑴由上述定理知,如果三个向量、、不共面,那么所有空间向量所组成的集合就是,这个集合可看作由向量、、生成的,所以我们把{,,}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都叫做基向量;⑵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向量都可以作为空间向量的一个基底;⑶一个基底是指一个向量组,一个基向量是指基底中的某一个向量,二者是相关联的不同的概念;⑷由于可视为与任意非零向量共线。与任意两个非零向量共面,所以,三个向量不共面就隐含着它们都不是。

推论:设O、A、B、C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都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使

6.数量积

ABO(4)ABO(3)(1)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在空间任取一点O,作,,则角∠AOB叫做向量与的夹角,记作

A

B

O

(4)

A

B

O

(3)

A

A

B

O

(1)

O

A

B

(2)

说明:⑴规定0≤≤,因而=;

⑵如果=,则称与互相垂直,记作⊥;

⑶在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时,要使有向线段的起点重合,注意图(3)、(4)中的两个向量的夹角不同,

图(3)中∠AOB=,

图(4)中∠AOB=,

从而有==.

(2)向量的模: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

(3)向量的数量积:叫做向量、的数量积,记作。

ABl即=,

A

B

l

向量:

(4)性质与运算律

⑴。

  ⑴

⑵⊥=0 ⑵=

⑶ ⑶

二、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1.空间中各种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围是。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一般方法是通过平行移动直线,把异面问题转化为共面问题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

①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择在特殊的位置上;

②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的角;

③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围是。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用的是射影转化法。

DB

D

B

A

C

①找过斜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

②连结垂足和斜足,得出斜线在平面的射影,确定出所求的角;

③把该角置于三角形中计算。

注: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它和平面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的最小角,即若θ为线面角,α为斜线与平面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则有;

(3)确定点的射影位置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斜线上任意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必在斜线在平面的射影上;

②如果一个角所在的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角的两边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一条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③两个平面相互垂直,一个平面上的点在另一个平面上的射影一定落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④利用某些特殊三棱锥的有关性质,确定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的位置:

a.如果侧棱相等或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那么顶点落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b. 如果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或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那么顶点落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心(或旁心);

c. 如果侧棱两两垂直或各组对棱互相垂直,那么顶点落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4)二面角的围在课本中没有给出,一般是指,解题时要注意图形的位置和题目的要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常有三种方法

①棱上一点双垂线法:在棱上任取一点,过这点在两个平面分别引棱的垂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②面上一点三垂线法:自二面角的一个面上一点向另一面引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得到棱上的点(即垂足),斜足与面上一点连线和斜足与垂足连线所夹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空间一点垂面法:自空间一点作与棱垂直的平面,截二面角得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斜面面积和射影面积的关系公式:(为原斜面面积,为射影面积,为斜面与射影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这个公式对于斜面为三角形,任意多边形都成立.是求二面角的好方法.当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有困难时,如果能找得斜面面积的射影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2.空间的距离

(1)点到直线的距离: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点P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常先找或作直线所在平面的垂线,得垂足为A,过A作的垂线,垂足为B连PB,则由三垂线定理可得线段PB即为点P到直线的距离。在直角三角形PAB中求出PB的长即可。

点到平面的距离:点P到平面的距离为点P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常用求法①作出点P到平面的垂线后求出垂线段的长;②转移法,如果平面的斜线上两点A,B到斜足C的距离AB,AC的比为,则点A,B到平面的距离之比也为.特别地,AB=AC时,点A,B到平面的距离相等;③体积法

(2)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为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常有求法①先证线段AB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然后求出AB的长即可.②找或作出过且与平行的平面,则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就是异面直线间的距离.③找或作出分别过且与,分别平行的平面,则这两平面间的距离就是异面直线间的距离.④根据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求距离。

(3)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只存在于直线和平面平行之间.为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间的距离。

(4)平面与平面间的距离:只存在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为一个平面上任意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

ab

a

b

E

F

3.空间向量的应用

(1)用法向量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ABCα如右图所示,a、b是两异面直线,是a和b 的法向量,点E∈a,F∈b,则异面直线 a与b之间的距离是

A

B

C

α

(2)用法向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右图所示,已知AB是平面α的 一条斜线,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 A到平面α的距离为;

(3)用法向量求直线到平面间的距离

首先必须确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然后将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直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4)用法向量求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首先必须确定两个平面是否平行,这时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任取一点,将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αβ(5)

α

β

如图,有两个平面α与β,分别作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与,则平面α与β所成的角跟法向量与所成的角相等或互补,所以首先必须判断二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法向量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要求直线a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先求这个平面α的法向量与直线a的夹角的余弦,易知θ=或者。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推荐访问:总结材料 选修 材料 知识 选修2-1知识总结材料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