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例文: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与知识社会学在社会学中研究

时间:2020-10-18 09:14:3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范文: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与知识社会学在社会学中的研究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

一、引论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根据

自20世纪中叶以降,作为人类知识表征的科学知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日益凸现。但是,知识与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知识的社会作用?知识是如何被建构的?包括科学知识、人类知识的形成机制等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与实践方面予以回应。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社会学已成为社会学在当代最重要、最具前沿性的分支学科之一,并开始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本选题以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曼海姆为考察对象,剖析他对知识社会学基本命题的论述和对知识社会学的构建以及对当代知识学发展的重大影响。因此,它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当今,以英国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Sociology of ScientificKnowledge简称SSK ),通过强调知识和“社会意向”( social imagery)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科学知识的“强纲领”( strong rogramme)这一核心理论,向世人提出了以“社会意向”为代表的社会因素,在人类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一指涉知识的元理论问题(meta-theoretical problem )。笔者认为,知识社会学在当发表展的转向,可以以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知识社会学的逻辑进程,二是当代知识与社会发展凸现的特征与趋势。亚里士多德说得好,要想知道一个东西的现在,首先要知道它的过去。也就是说,对知识社会学的起点和逻辑进程的考察是认识和理解它在当发表展趋势与特征的前提条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的分析定位于后者。①

(二)本选题的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社会学的转变以波兰社会学家兹纳涅茨基(FZnaniecki)的《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为标志,把科学置于社会中,以知识分子的社会职业、社会角色及社会作用为切入点,分析科学知识与社会的意义,从而深化了知识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罗伯特.金.默顿(RobertK. Merton)的《科学社会学》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默顿侧重于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或系统的科学本身的结构与运行特点,强调维持科学家群体结构的规范和作用机制,以默顿为首的学术群体(或称“默顿学派”,其主要成员包括B.巴伯、H.朱克曼、S.科尔、J.科尔等)重点研究了科学界的奖励系统与“马太效应”、科学界的分层结构,科学界的偏差行为等问题。按照默顿的观点,科学是一种独立的制度或系统,它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相并列,同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科学社会学旨在分析科学(制度)的社会文化结构和组织方式,及其内部和外部的互动关系。②赖特咪尔斯(C. Wright Mills )在其《社会学的想象力》中,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并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知识考古学》和《词与物》以后现代的立场,用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论述了“自我指认的”关于社会世界的知识形式,实证知识不标志知识的形式,科学与知识,知识与意识形态,知识也是一个空间,主体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便谈论它在自己的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知识是一个陈述的并列和从属的范围,概念在这范围中产生、消失被使用和转换,知识是由话语所提供的使用和适应的可能性确定的等问题③,对传统的知识论提出了挑战。爱丁堡学派 (SSK)的首席理论家大卫·布鲁尔(David Bloor)①在《知识和社会意向》中提出并论证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其理论取向是对科学知识的成因进行社会学说明,即一种学理性的说明。SSK的另一主要理论代表巴里·巴恩斯 ( Barry Barnes)在其《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一书中,论述了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理论知识,是从理论而并非完全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科学知识像其他知识一样也是一种信念,也要受到社会因素如环境、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没有任何一种关于自然的信念是唯一合理的或惟一的真理。与经验相符、一致性、合逻辑性和有效性并不能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区分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知识并不具有比其他知识更优越的地位。这里,巴恩斯表现出明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倾向。正如他自己所言,“本书所采用的观点本身也只是可能而非必然的。因此可以说,这部著作的认识论要旨是怀疑论的,或者说是相对主义的。”②随后,巴恩斯在另一部著作《局外人看科学》中探讨了作为一种活动的科学、科学的安排和组织方式,尤其是科学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并关注科学的专业化所导致的后果,认为专业化不仅对生活秩序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③迈克尔·马尔凯( Michael Mulltay )的《科学与知识社会学》从分析知识社会学的传统观点出发,指出传统知识社会学忽视了科学知识研究的认识论根源,提出应把科学知识的产生列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中,并主张开展对科学的文化资源的解释,从而提出了科学知识的社会修辞学或话语分析的方法。④在随后的著作中,他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所谓的“新文本形式”(new literary forms)或“新分析语言”,提出社会学的最终任务,并不在于中立地报道客观社会世界的事实,而是应积极参与社会之中,以创造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0.石悼英、郭强:《知识产生的微观机理考察》,(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4 期。

11.刘华杰:《走向经验—兼叙英国“科学知识社会学传统”》,《中华读书报》,1999年3月31日。

12. [法J让·卡译纳尔:《知识社会学》,《国外社会学》,1992年第2-3期。

13. [美] K. H.沃尔夫:《知识社会学与社会理论》,《国外社会学》,1992年第2-3 期。

la.【英】R.凯尔明斯特:《卡尔.曼海姆与当代知识社会学》,《国外社会学》,1992 年第2一期。

英文著作类:

1.Mannheim ,karl Ideology and Utopia Routledge&Kegan Pau1,1979.

2.Habermas,Jurgen Knowle心e and Human Interests Boston,Beacon Press,1971.

3.Coleman,.lames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

一、 引论 5-8

(一) 本选题的意义和根据 5-6

(二) 本选题的相关研究 6-8

(三) 概念分析框架和思路 8

二、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8-14

(一) 黑格尔的理性主义 9

(二) 齐美尔客观文化理论 9-10

(三) 历史主义学派方法论 10-11

(四) 格式塔心理学和现象学 11-12

(五) 马克思关于社会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及意识形态理论 12-13

(六) 马克斯.舍勒的知识社会学 13-14

三、 意识形态理论 14-24

(一) 意识形态问题的凸现 14-17

(二) 意识形态的概念 17-21

(三) 广义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过程 21-23

(四) 意识形态分析的两个基本结论 23-24

四、 乌托邦的概念 24-33

(一) 乌托邦与乌托邦心态 24-25

(二) 乌托邦本质:革命性 25

(三)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25-27

(四) 乌托邦的历史形态 27-32

(五) 意识形态、乌托邦与实在 32-33

五、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框架的构建 33-46

(一) 知识社会学的逻辑起点:意识形态理论 33-35

(二) 知识社会学的定义 35-36

(三) 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知识与存在的关系 36-39

(四) 知识社会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39-40

(五) 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 40-45

(六) 知识社会学的认识论后果 45-46

六、 结束语 46-48

参考文献 48-52

后记 52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例文 意识形态 社会学 论文例文: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与知识社会学在社会学中研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