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文学素养

时间:2023-05-21 15:05:1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学素养,教师的文学素养将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所以教师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要提高文学素养,教师就应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要博览群书,在此基础之上再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同时将读写结合,用自身的知行去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读写兴趣,促进其文学素养的形成及提高。

关键词:文学素养 提高 激发 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去主动地探寻所有关于语文的知识。而学生就会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中的欢愉中再产生新的兴趣。这样,语文的教学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多个方面着手。比如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和谐的教学情境;运用激励机制,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认为,最能够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是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语言素养、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教学技术素养等。其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学素养。曾经有一种在语文界很有影响的说法,即语文就是文学,语文教育就是文学教育。虽然这样的提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也确实能道出语文的部分实质。在我看来,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教师文学素质高,其班上会有大批学生热爱文学,反之,教师的文学素质低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跟对教师的认同感是成正比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是教学活动“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有魅力,就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逐渐地开始习惯于让学生“死记”,让学生“硬背”;习惯于用简单的粗糙的教学方式驾驭课堂;习惯于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使用统一的教案、统一的重难点、统一的作业;甚至连续讲多少分钟,学生必须活动多长时间也要有统一的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成果”。于是,语文教师慢慢地开始成为单一结论的认同者,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分析、教授开始趋同与考试的统一要求,学生的思维也趋于同化。于是,语文教师开始成为缺乏自己的思想却有着娴熟教书技巧的“教书匠”;语文教学的个性被湮没了,别具一格的学生创作没有了;至纯至美的语文,这最具灵性的科目被教成了“糟糕”。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所以我们想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他首先是语文教材的第一阅读者和支配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慢慢地把隐藏在文本文字表面下的文化内涵还原,强化并传递,用以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这一份传递,也许并不可能将文本作者本身真实的写作意图、思想内涵一五一十地照本传递。它要受到语文教师知、情、意、行的影响。不同的年龄、性别、身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经历都会使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意产生差异。

同时又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自身是一个个充满生命特征的个体,他们充满着个性魅力,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自由的创造能力和人格理想,有着独特的人文素质。他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流露自己的倾向,自己的思想情感会与文本的表现相斥相触,相互争执。而这份倾向又会对那些被动接受的学生产生不可抗拒,有潜滋暗长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在平时要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用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平时和学生交谈时注重语言美。在课堂上要经常用一些诗歌或名言来肯定学生的回答;在和学生谈话时,要经常会引经据典,“某某曾经说过”“某某写过这样一首诗”等等;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更多的不是对写作写法的分析,而是对学生心理的评价,其中也经常会用上一些名言、名句。

因此,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饱读文学经典,熟谙文学史籍。同样,文学素养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也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热爱文学的教师才有热爱文学的学生,才能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倘若语文课程的实施培养不出热爱文学的学生,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语文教育。热爱文学、熟谙文学,这是成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利用文学类课程资源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的占有率越高,利用率也就越高。学生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构建语文素养,教师的文学素养与策略支持是这一构建过程的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来加强我们教师的文学素养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这独特语言的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

然后,要广读群书,博采杂家。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在博采与精读的基础上,要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外国文学有外国文学的读法和教法,古典文学有古典文学的读法和教法,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如果对外国文学有兴趣不妨在这方面扩展一点深入一点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如果喜欢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不妨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

最后,要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标准。叶圣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溪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迁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语文老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练好内功,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文学素质去影响、刺激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通过这种“无为而治”——即不断的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及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马寅初中学)

推荐访问:素养 学习兴趣 教师 学生 文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