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路径:从实践出发的反思性

时间:2023-04-28 19:00: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主要从黄宗智的《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一文中提炼和学习其研究的方法,并分析方法的特色与意义。主要体现在悖论的提出,微观与宏观的衔接,从实践出发的概念提出,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与分析,最后从实践中反思性的归纳理论解释。从方法的角度,分析黄宗智先生的文章在方法上的突破,以及对研究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问题意识;理论对话;悖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022-04

《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一文于2012年3月发表在《开放时代》杂志,黄宗智教授从2011年农产品领域发生的几起舆论热点问题出发展开的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流通关系进行的研究。将该“流通关系”当作一个问题来进行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济学的契约和交易成本理论无法进行理解和分析的原因进行了对比和研究,并提出反思性问题,这种不平等交易的实际情况如何,如何用经济学观点和理论来理解。本文着重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和分析,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该文章做出评析,主要是从提出的几个问题展开:研究问题如何产生?理论如何解释?实际情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什么?如何总结和提出新的概念?如何运用新的理论来理解?从黄宗智教授文中,可以获得他做研究的方法特征,并且可以使研究者得到借鉴和启示。

一、从现象出发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源于客观事物,形成于人对客观事物辩证的认识过程,是人对隐藏在事物偶然性中必然性的一种认识和测度。这种认识和测度,其实质是对事物“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问题意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关注的是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它的客观性、预测性和批判性等特点。

《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一文体现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并不是凭空建构,而是从实践出发,引入问题。在文章开篇,作者就将日常食品的价格反常暴涨作为切入点,将目前社会上广泛接受的中间商炒作与盘剥小农户的观点,作为学者将此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行挖掘,展开实际情况的陈述,分别对大蒜、生姜、绿豆、鲜奶、西红柿和苹果、粮食和棉花进行价格变动及中间商在这些产品的流通环节的运作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之后得出一些看似无关联却实际上具有较强悖论的命题。

在实践事实陈述之中,首先明确地列出了大蒜交易的价格波动情况。在这些波动之中找到内在关联性,对其进行理论解释。将每一阶段的数据变化陈列在读者面前,再者陈述这种价格波动变化的原因,将正常的市场变动的周期与大蒜交易进行比较,发现其中部分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导致农民的耕种作物变化,但不能完全解释影响大幅度波动的原因,从流通环节即中间商的不正常现象着手。同时,将生姜的不正常价格波动与大蒜进行比较。它们在生产环节不同,大蒜在生产之后由于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具备较长的储藏能力;而生姜则不具备此条件,必须短时间内脱手。接下来是对绿豆价格进行比较,绿豆则是具备较好的调控政策,绿豆的涨价是由供求关系产生的。对鲜奶流通业进行比较,在小奶站的兴起之后,中间经纪人对分散小农户具备垄断能力。西红柿和苹果市场中,则出现小农自己进行运输,掌握流通环节,但是仍然在面临掌握储藏运输条件的中间商面前无能为力。而统购统销的粮食和棉花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企业化运作公司起到了稳定价格的作用。

在这一部分,黄宗智教授列出了一系列的现象,从横向上比较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变动特征,总结其共性和特性,将其内在的关联关系和价格变动相似或相异的趋势中,提取共同的影响因素。这些现象有类似也有相反,但是最后回归到他们属于同一类的生活必需品,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面临着中间商的大商业资本与小农户的不平等交易,由此提出了问题,这些现象与中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关系。

二、理论的对话与调适

在《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一文中问题意识逐步转化为理论对于现象与问题的能动阐释,这种阐释在在理论分析和对话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问题的价值产生于不同的理论对于一些经过大量研究的旧问题的新解释,或者是运用新的方法对于一些旧的问题进行新研究。问题的产生是在大量已有分散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对比而成,将看似无关联的各种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表现进行综合性比较,提炼出新的问题。然后运用两种不同的理论来分析这些现象,并试图从两种理论的对话中,不断探索适用于解释中国农业特色的理论范式。黄宗智教授提出新的问题,运用理论对话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同时关注问题的发展变化,试图提出预测性的改革方法。这些方法,无疑是对于问题意识培养、理论本土化、方法范式等创新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理论解释中的反思。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理解这些现象,通过生产关系中的剩余价值榨取来解释农户与中间商的关系。首先从理论假设来分析是否适用于中国现象的解释,在土地非私有的前提下,农业雇佣关系不存在,而且在此情况下中间商也不是资本家,流通模式从生产农户—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在此流通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适用,因为其主要解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环节,而不是流通环节。从这两个核心概念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农产品市场中流通环节价格波动问题。然后寻求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以交易成本这个核心概念来解释,而在科斯则设定的交易成本适用于企业,他对流通环节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假设出发,小农与科斯理论假设中的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主题,他们的议价能力和自主权完全不同,因此无法用信息获取、达成、拟订和执行契约的成本来解释,而是应当将其看作一种不对等的权利关系导致的高成本。这种不对等的权利关系并不是契约关系,中国的流通关系和西方的契约关系是截然不同,因此不能随意嫁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象。

对话与本土化的结合。在理论的运用过程中,体现了黄宗智教授一直秉承的观点,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运用西方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交易构建成平等自愿的契约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将其设想成为平等的公司(产业公司和销售公司)间自愿的契约关系。这两者都不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理论运用方面,总结起来是从理论假设前提出发,将西方理论所在的生产关系与分析对象所处的情境进行比较,在其中找出是否符合理论的假设,必须在理论假设条件被满足时,理论框架才具有解释力。理论的前提不满足,直接套用西方理论,实际上是没有认清当前事实做的谬判。对理论为何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以及这些理论会推理出什么结果,将试错的过程也进行推理,在分析问题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宏微观的转换衔接。从一系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进而与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事实来进行衔接,实际上是将微观的社会实践与宏观的社会理论进行了很好的衔接,从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过渡的过程。在微观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其核心概念,进而升华为理论的构成体。虽然在学术界,对这种反对规范化分析框架的分析路径仍存在很多异议,但从学术分析的方法论上,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中西结合的路径,将西方理论作为参照物,对中国自身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概念的形成与解释

在文中,黄宗智教授提到我们与其从不符实际的理论虚构出发,再试图把实际硬塞入其中,不如从实际出发,然后由此得出交易双方间权力悬殊的“不平等交易”的基本事实和概念,由此看到小农户因此而必须付出高昂代价的现实,以及大中间商和大企业公司因此而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利润的现实。这就是当前农户和商业资本在流通关系中所呈现的基本“规律”或“逻辑”。从实际出发,寻求符合中国实际的解释方法,也就是新的理论构建的过程。通过与经典理论的对话,来发现新的理论视角和构建新的概念。得出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的总结,小农户和大商业资本的悖论共存于结合,交易双方权利悬殊的不平等交易的基本事实和概念。小农户因此必须多付出高昂代价的现实,以及大中间商和大企业公司因此而能够取得超额收益/利润的现实。最后将“小农户+大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规模化生产进行对比,为什么在中国前者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首先从土地制度来解释,制度层面确立了小农户生产模式的现实,与全球化市场中农产品的规模化商业资本兴起二者相结合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模式。而后从经济效率角度,即农业变为副业,辅助劳动力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的事实,大商业资本以不达标、质量不过关等来进行打压价格,农户以隐瞒产量的违约形式将农产品转卖给其他中间商。

四、实践—悖论—反思

从文章整体上来看,作者思路是从悖论开始,将现象与学术理论的推演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尝试运用经典理论进行解释,得出不相符的地方,发现该一系列现象的逻辑和规律,进而从中国内源性的制度和经济和劳动力结构来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和对现象的应对措施。

文章秉承了黄宗智教授一贯的写作手法,从宏观上超越了中西方理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模式,而是试图从其中找到中西方理论解释模型中的共同点和中国国内本土化理论的构建。这与布迪厄的理论旨趣不谋而合,布迪厄反对任何形式的宏大理论,反对任何形式的概念浮夸,反对理性行动理论,力图建构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模式。黄宗智教授将自身的多学科背景中的方法运用的恰到好处,从实际生活现象出发,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流通环节运作进行了整理,并深入论证。

在黄宗智教授的著作中,比较的视角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学术研究中,存在多种比较方式,理论的对话与比较,方法的对比,现象与现象之间的比较。黄宗智教授的文章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一是现象与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也即是现象之间的联系,归纳和总结其中的相同和异同;二是提出悖论,这里的悖论通常来源于两种,与常识相悖和与理论相悖,前者是一般普通人都可以感知,但后者现象与理论之间的悖论则是研究者的心智品质的考验。以微观实证研究的方法,结合悖论来进行解释,实际上是与现有的学术传统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研究,一般而言,我们通常自上而下的将经典理论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解释,而黄宗智教授的研究则是立足于微观实践,从反思中探寻经验事实与经典理论之间的对话。这样可以避免西方理论的先入为主,这种对话中融入了作者的反思性,在看似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寻找的悖论实际上是向经典理论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提出质疑,从中提炼出一个学术研究的路径选择问题:从西方理论中求同,将西方理论作为分析中国事实的基本工具,还是将自身的研究作为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延伸和补充,抑或是如同黄宗智教授那样,从中国经验事实出发对西方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中国现象发出质疑的声音?这是一种跳出圈子的思维方式,当研究者还陷入经典的理论如何解释部分中国现象时,其实可以跳出这个思维方式,先反思西方理论产生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是什么,进而对这些理论的适用假设前提与中国实际进行吻合度测试,这之中必须加以实证也就是实践方式的检验。

黄宗智教授多学科和跨文化背景也对研究的启发与意义。在文中运用了历史学的史料分析方法,将现象的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矛盾进行提炼和总结,将变化和不变的部分进行比较和区分。将研究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进行很好的综合,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同一时期中国和西方的主要发展主流进行对比,将理论的产生历史背景和中国实践事实的现实背景进行比较,同时将法律和历史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进行了综合,法律注重对制度的研究,历史注重对文献的分析,这些方法的运用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也是长期的学术传统形成的成果。

五、启示

在本文中体现了黄宗智教授对规范认识和本土化的独到见解,但大多数在于经济领域。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的本土化也是值得我们反思。风笑天教授曾多次提议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本土化,从社会学回复重建到如今社会学的发展,本土化是发展的趋势。规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也必须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情况,发源于西方的研究传统在中国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并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本土化也是一个不断调适和完善的过程。而在社会学研究方法本土化的过程中,就必须明确规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解决特定的社会学问题中共同发挥作用,方法必须是结合实际和有理论作支撑的,将经验层次的问题与理论层次的社会学抽象理论进行有效衔接,是社会学规范化的要求。本土化是包含一种学术层面的理论自觉,强调必须借鉴和学习国外,又必须跳出西方的理论框架,跳出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本土化与规范化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本土化强调的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规范化强调的是严谨地运用适应中国国情的方法和理论,而不是对西方理论话语体系进行盲目的尊崇。要破解西化规范化认识的迷局,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社会事实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 黄宗智.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J].开放时代,2012,(3).

[2] 李思民.问题意识的理论阐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

[3] 黄宗智.连接经验与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J].开放时代,2007,(4).

[4] 郑杭生.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参照系及其启示—— 一种中西比较的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

[5]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走向规范化与本土化所面临的任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6] 张翠梅,朱伟松.“悖论”的正当与“规范认识”的谬误——读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J].经济研究导刊,2007,(8).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Unequal Trade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Large Commercial Capital” writing by Huang Zongzhi.The main point of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how to refine the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in methodology from Mr.Huang’s article.The method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aradox,and mad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concepts.We should learn that how to put forward a practical point,and make the dialogue with the western theory.And then,we can sum up the practice of reflective theory explanation.From the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analysis of Mr.Huang’s article is meaningful.We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in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method,and enlighten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roblem consciousness;dialog between theories;paradox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推荐访问:路径 反思 出发 实践 研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