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及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时间:2020-09-28 08:57:1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马本琪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 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 ; 还有精彩的点评。

 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

 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 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 ?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 ?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 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

生经历探究过程, 主动学习探究方法, 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

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

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

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 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 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

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

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

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 明确研究方法 : 必须控制变量。

 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 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 : 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 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 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

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 : 实验器材的选择。

 到实验步骤的设计, 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

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 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

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

 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 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 =电压 / 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

 毕竟,电流 =电压 / 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 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 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

 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周 福

《声音的 生与 播》

上 开始,我准 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 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 : 同学 把眼睛 上,老 用 棍棒敲 其中任意一个,看 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 出的声音?学生:情 高昂,在 得物理 好玩的同 ,也小看 的游! 践 明,学生的判 能力是 关的。老 :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 嘛!

很 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 ,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 , 入 有 量!

教学 入第二个 ,声音是怎 生的?老 : 同学 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 上, : “ 自 遵守 堂 律! ”你有什么感 ?学生答:有振 感 。老 引 学生 察鼓面上小 屑的振 , 鼓面振 , 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 ,声音是由物体振 生的。老 :我 能做哪些 来 个 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 琴弦会 声,琴弦在振;冬天的 ,狂 吹 会 出“呼呼”的声音, 在振 (老 :很好!你能想到 一点,真棒! 察仔!老 你 傲。

 )。老 :老 充几个 , 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 声。但老 再做一个 ,你 看 是怎么回事。老 用手触 正在 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 明了什

么?通 一步 明, 声音是由于振 生的, 振 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 声音是怎么 到我 耳 的呢?用 “声音 播演示 ”演示声音的 播。演示: ( 1)声音能在空气中 播; (2)声音能在水中 播。关于固体 声, 同学 自己 手做 。

 手 :同位同学,一位敲 桌

面,另一位将耳 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 个 , 皮的学生 情高,他 忙于 ,使 敲 桌面。但 手 起到了 差生主 参与 堂的 极性, 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 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 得注意:抑制学生情 ,保持教室安静,不能 把空气 来的声音,当作桌面 来的声音。

  需要在教 的主 下, 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

拿一个事先做好的 “土 ”,(两个一次性 杯和一根棉 制成的 “土 ”),介 “土 ”的使用,老 : 想上来 一 ?。学生个个 欲 ,

堂效果不 。

 就此鼓励学生自制 “土 ”。在真空不能 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 是在 的基 上,引 学生推理 个 (我也是 做

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 利用电子通信设备; 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 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 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

 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

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

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 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 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

把物理和生活有机、 自然联系起来了, 拉近了物理与生活、 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 “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 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

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

发、引领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

 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 出 , 提出有关摩擦力的 , 介 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个 ,并 学生 行探究, 分析得出 。

摩擦 象,学生 有丰富的感性 。

 本 使学生的感性

上升一步, 摩擦力的存在和 物体运 的作用; 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

素; 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 程 准中的 摩

擦的表述是“通 常 事例或 ,了解摩擦。”可 ,新 程 准和教材

我 的 教学留下了很大的 造空 , 我 要根据学生的 情况 行教学。

本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 科学探

究的整个 程,通 猜想学 科学猜想,通 “ ”学 控制 量法,

学 表格,通 分析数据学 “分析 ” .. 学 交流、合作、 估。要 学生在 探究的 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

科学内容来学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 学生从身 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 律的 趣。

教学案例: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 出 , 提出有关摩擦力的 , 介 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

么因素有关” 个 ,然后引 和 学生 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 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 程,在 个探究 程中,教 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 ,摩擦力等于 簧 力 的示数。在 个 程中,通 簧 力 拉 木 ,在木板上做匀速直 运 。当学生找出 之后,教 再提出: 同学 开 筋,利用自己学 的知 ,能不能 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 量方法。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 探究出来了, 根据自己操作 程中出 的 ,有 能指出咱 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

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 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 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推荐访问:教学反思 评析 反思 课堂 (完整)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及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