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3篇

时间:2024-04-06 10:55:0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3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篇2

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信息筛选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读后思考: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课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好友。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合作探究

1、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也是象征,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用自己的话完成)

4、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拓展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课堂小结:

钟嵘的《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说“一字千金”,意思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通过这首《涉江采芙蓉》对《古诗十九首》精湛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篇3

设计思路: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诗。羁旅行役诗的最主要情感表达就是游子思乡或者思妇怀人。

在这首诗中,既有描写思妇的诗句,也有描写游子的诗句。

我们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采芙蓉的女子,那么诗歌的前四句便是实写。女子在萋萋芳草中,涉江采芙蓉,想起远行的恋人。而由“所思在远道”自然过渡到后文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上,所写的是女子的想象,她因为太想那个人,于是就望着远道出神,想象着那个人在环顾望乡,也在想着她——这就是虚写。

同样,我们也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男子,那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就是实写,而前面女子的动作、行为就是虚写,是男子太思念家中的她,于是想象(或者回忆)女子采芙蓉,思念自己的情景。

这种想念对方却不直接写出来,而是曲笔去想象,从对方入笔,想象对方想自己的写法就是我们虚写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悬想,也叫对写。对写在《诗经卷耳》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也被后世的诗人经常用在相思怀人类的诗歌中。这一手法的使用,会加大读者的想象空间,拓宽诗歌的意境,有诗从对面飞来的效果,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深沉、更强烈。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理解,我把“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

教学目标:

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

查阅《古诗十九首》相关资料,了解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1、《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腐败,战争四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下层文人漂泊蹉跎,宦游无门。他们已没有太多顾忌,敢于把内心深处的自我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写出最真实的人性。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真情实感的流露,传达出了人生最动人的感觉与经验,而这种纯粹的自我之情是让我们普通读者最感动的地方。

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无疑是最好的诗人。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为彷徨失意、离愁别恨以及人生无常。某种程度上看,有些消极,但关注了人生共有的感受与体验,抒发了人生普遍的情感与思绪,更好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心灵世界,并且在艺术成就上继承和发展了《诗经》,长于抒情,善用事物烘托,描写也更细腻深沉。

2、他人评论。

南朝刘勰:“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

南朝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所谓‘惊心动魄’,不一定非得是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沈祖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而’字包括种种困难,反折有力;‘以’字则明甘心无怨,绝无两意,分长忧以终老也。”——《唐宋诗赏析诵诗偶记》

教学流程: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古诗,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读是我们走进文本,体会情感的最直接途径。老师先来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教师诵读《涉江采芙蓉》)现在请大家大声地自由诵读《涉江采芙蓉》两遍。读完这首诗,你是怎样理解的?现在,请根据你的理解来做一个填空题。

(屏显)

这是一首()的诗。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特点、阅读感受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说明,合理即可。

预设:

内容:游子思乡、思妇怀人、两人相思;情感:忧伤、哀怨……

语言:含蓄、蕴藉、朴素、平淡;

阅读感受:美好的,动人的,引人思考的……

(此环节为诵读感受,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内容、语言等。)

二、品读诗歌,感受含蓄

大家的解读如此丰富和多元,是因为选择的视角不同。如果站在游子的视角,写的就是思乡的忧伤;而如果站在思妇的角度,就是怀念远人的哀怨。一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往往只有一个,你觉得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游子,还是思妇呢?诗歌八句都是写游子(或思妇)的吗?

明确:若前面四句思妇怀人为实,则后面游子望乡为虚,是家中思妇想象她牵念的游子在遥望家乡,想念着她;若后面游子望乡为实,则前面四句思妇采芙蓉思远人为虚,是远行游子念及故园时想象(或回忆)的一个画面……

(屏显)

悬想,也叫对写,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想念自己的情形,常用于写相思离别之苦与羁旅惆怅之思这一类题材。含蓄蕴藉,有“诗从对面来”的效果。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唐诗、宋词中均有使用。请说明一下《月夜》中“对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的。

(屏显)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环节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品读诗歌,探讨交流,认识“对写”这种手法,体会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

三、延读诗歌,拓展提升

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一般情况下,古诗中很少使用虚词,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有两个虚词,一个“而”,一个“以”。大家感觉一下,去掉这两个虚词影不影响情感的表达?

明确:“而”是转折,同心离居的重重困难、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种种无奈尽在其中;“以”是修饰,也可以是转折。因为相爱,我愿为你忧伤终老;即便忧伤,我仍要念你终老。“一字千金”可见一斑。看似朴素平淡的语句,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惊心动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的好诗,只读其中一首两首是不行的,大家要把十九首都读一下。

(此环节,从钟嵘评价入手,由本诗扩至《古诗十九首》,引领学生课外延伸阅读。)

好的诗歌是兴发感动的力量,即便远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那种情感。体味别人的情感,给自己精神力量——这是我们读诗、学诗的最高境界。大家现在思考一下,远行游子想念的、期盼的仅仅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吗?我们从象征的角度思考一下,这首诗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爱人、故乡——理想、希望(一切美好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它可以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种期待,一个信念——它是那么美好、纯洁,就像彼岸的一朵芙蓉花,静静地绽放在那里,但或许,终我们一生,都无法抵达。纵然如此,我们仍然要奔向它!

(此环节,拓宽诗歌的情境,由课内跳到课外,引领学生将阅读和人生相结合,涵养学生心灵。)

重新整理这节课,将自己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梳理一下,觉得除了诗词欣赏以外,这首诗在写作上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推荐访问:教案 芙蓉 高中语文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等奖ppt 涉江采芙蓉课件名师课例 《涉江采芙蓉》课件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中公教育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板书 涉江采芙蓉ppt优质课件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学实录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