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跫音

时间:2023-06-03 11:50:2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性格、性格的拓展产生了与此相关的文化,文化的氛围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思维境界,思维境界又最终回到了所处的地理环境。一个地方的精神特质是地方文化最核心、最深层的内容。当我第一次听到醴陵民歌--《思情鬼歌》,就被它的诡谲、神秘深深的吸引,于是对醴陵无限向往。

初冬时节,阳光暖暖地洒落在房屋和树木上,醴陵沉静在一片静谧和祥瑞里。其时,我应新世纪艺术馆馆长易龙华之约,第二次来到醴陵参加新世纪艺术馆开馆的筹备工作。新世纪艺术馆是依托新世纪陶瓷企业而建立的一所专业陶瓷艺术馆,这是近年来醴陵陶瓷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新世纪陶瓷企业总经理李雪先生的惊人举措。这里典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醴陵陶瓷的艺术成就,近年来,名画家来醴陵旅游的也越来越多,画家们见了素净的陶胚总想挥洒一下内心的好奇,如是这里便留下了一些当代名家的作品。慢慢看去,细细品读,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不同于景德镇陶瓷的。

因为筹备工作的烦琐,馆长易龙华十分忙碌,白天我们都很难见面,晚上偶尔能在馆里喝杯茶聊聊天。易龙华不善言辞,平素寡言少语,加上他行伍出身的性格,喜欢身体力行,觉得做是更重要的。因此不论工作多忙,他晚上都要坚持画画做功课到凌晨两点。我们之间交谈很少,有时只能从他的片言只语里去理解醴陵陶瓷的相关事情,去揣摩这个湘东汉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工作需要,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半个月下来,我对醴陵地域文化和陶瓷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里面的一枝奇葩,它历经千年的发展已经峋丽多彩,尤其是醴陵釉下彩的研制成功使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醴陵的制瓷业是从清朝的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的,当时主要生产一些日用粗瓷。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改烧细瓷。清政府组织了以熊希龄为首的一批官员前往醴陵发展瓷业。通过与当地的作坊主进行合作,开办了瓷业学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徒;同时,熊希龄还亲自前往日本进行学习和考察,从那里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作工艺。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还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同时还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通过改良工艺,多次尝试,醴陵首创了釉下五彩瓷。醴陵釉下五彩瓷以质地精良、色彩丰腴、清雅润泽、艳而不俗而蜚声海内外。上人文精神。朱熹、张栻、吕祖谦曾在此授徒讲学,醴陵人吴猎继承了朱熹、张栻衣钵成为湖湘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因此便有渌江书院。渌江书院与长沙的岳麓书院一样,皆对湖湘文化有着巨大影响。研究起来还有诸方原因:醴陵是个移民城市。因为战乱,醴陵出现过两次人口大锐减。明朝初年,江西、湖南、安徽、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六十多个县向醴陵移民。清朝初年,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五十余县又一次大规模向醴陵移民。两次大移民,使得醴陵的土著不到百分之一。各种文化习俗由冲突到融合,最后取长补短,吐故纳新,于是形成了时尚开放的民风和精神;醴陵历来宗教发达,诸教并行,和谐共生,并且是佛教曹洞宗的发源地。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提倡的“慈悲为怀、友善天下”成为醴陵人乐于奉献的“善根”。渌江桥就是由一代又一代醴陵人捐募修建,历代的《桥记》总是记录着倡导者的义行善举。这座使用至今的渌江桥是湖南省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乐于奉献,礼行天下成为醴陵人的共同品格。 醴陵很早就有了手工业,从传统手工到现代机械,一代又一代醴陵人为产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醴陵瓷从清末的粗瓷到细瓷,再到“东方陶瓷艺术高峰”的釉下五彩瓷,始终离不开这种产业的创新精神。创新使得醴陵陶瓷脱胎换骨,享誉中外。从新中国的“红色官窑”,到“新世纪”的“当代国瓷”,不变的依

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战乱醴陵的瓷业凋敝,釉下五彩的技术几近失传。直到1956年,釉下五彩瓷才得以重放光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艺术家的参与,醴陵瓷业终于有了今天骄人的成绩。

我几次旁观易龙华先生在白色胚胎上做画。看他做画是一种享受,他用笔率性而潇洒,胸有丘壑,心无挂碍,几乎是笔笔生发,观者只见他象变戏法一样,变出了屋宇、桥梁、飞泉、流瀑。用专业的话说,就是他笔墨述叙的能力极强,视觉营构的手法不拘一格。他象在纸上做画一样自由。这是完全不同于醴陵其他工艺美术师的。釉下五彩就是使用多种颜色做画力求烧制后达到纸画的效果,这当然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很高的烧制工艺,另外还要考虑窑变后的色彩效果。易龙华先生说,窑变是没法人为控制的,只能靠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

易龙华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醴陵人,粗壮矮实,浓眉大眼,是典型的湖湘汉子,对艺术狂热而又执着。他在陶瓷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二十来年,他曾自己开陶瓷厂,从制泥、拉胚、绘画到烧炉,都一一躬行。他说“经验”二字的时候,真的有点分量。

醴陵地处湘东,是典型的丘陵地区,最东边就是江西的萍乡县,北边是浏阳县,当年萍浏醴起义,主要就发生在这里,因此醴陵革命烈士极多。“湖南民风强悍,士人卓厉敢死”,这句话大概在醴陵得到充分体现。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塑造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然是这种创新精神。

醴陵这些人文精神特质注定了醴陵陶瓷艺术的发展特质。如果说地域特色,我认为易龙华先生是最契合湖湘文化特点的。湖湘文化厚重而霸悍还有点诡谲、神秘,这种霸悍之气主要表现在抒情的爆发力上,体现在笔墨上便是用笔的厚实和墨色的沉着。这种酣畅淋漓的笔意往往会出现厚重的墨气,再用色彩去破时就会出现浓丽而又神秘的艺术效果。易龙华先生在用笔技巧上基本取法黄宾虹,但图式是不同于黄宾虹的,他十分讲究“造境”,飞白的石头是其疏处,笔画交织的林木、掩映的屋宇桥梁是其密处,通过活泼律动的视觉效果,传递出自然奔放的生机。而幽密中有又几分诡谲。他用笔的率性和大气体现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洒脱与旷达。总体看,易龙华先生的山水使用了装饰的手法,在造化与心源之间更趋向心源,也就是说装饰性大于写实性。他喜欢那种自由式的以淡墨钩石骨,以渴墨皴擦,再加以破点醒苔的写意挥洒,那种笔墨浑茫经过窑火和釉色变得十分朦胧而又苍润。他有时也画工笔花鸟、动物,虽然是取悦市场,也可见这湖湘汉子还有细腻的一面。易龙华先生有传统的底子又深受学院的熏陶,因此他在陶瓷里大显身手。相对醴陵前代工艺美术大师来说,易龙华更强调绘画性,他试图跨越陶瓷的工艺障碍直达绘画的本体语言。他的大胆探索和写意画风引领了醴陵写意瓷画的潮流,这使他成为醴陵艺术瓷的领军人物。

这两年醴陵又吸收了一批生力军,就是从中国美术学院出来的一批学生,这些生力军基本上受到易龙华的影响或者得到他的帮助从而在醴陵生根发芽。醴陵的陶瓷艺术家正在逐年增加,学院的力量跟民间的意趣,终会慢慢融合,以地域文化为土壤,以传统经典为养分,再加上以学院的观念为雨露,醴陵陶瓷艺术的未来将如奇葩一样绽放。易龙华先生说我们“新世纪”陶瓷艺术的发展关键仍在观念的转变,从国家画院回来以后,我们曾观念大变,基本上打破传统,以“写实手法与装饰性构图”相结合,在形式上走出了瓷坯上单一作画的圈套;今后我们仍然要解放思想,多吸收好的东西,在工艺方面也还是要不断探索,总之为了画面效果可以不择手段。这话说的就很有湖南人“霸蛮”的味道。

据说湖南辣椒属醴陵最正宗,所谓正宗主要是指出产量和口味, 醴陵种植的土壤是红色粘土,这种土壤种出来的辣椒味道醇厚。醴陵做菜,有两样东西是必须品,辣椒和芹菜。湘菜里的小炒肉通常是辣椒炒肉,而醴陵的小炒肉是辣椒芹菜炒肉,这两样东西下菜,口味就更重了。在醴陵的日子,夜里都要起来喝水。有一夜失眠,披衣开窗,薄寒中,夜幕四垂,犬吠声声,直到天空渐渐变成灰白,这江南的小城便醒来了,一会儿,就看清马路上行色匆忙的菜农。这些菜农都是江西来的老表,他们承包了这里的田地,不种稻谷只种菜。醴陵因瓷业发达,农民都进工厂上班,不再下地耕作,也不用上山砍柴,山上的果子也没人采摘,因此初冬的山林还挂着鲜红的果子,看上去特别漂亮而且令人兴奋。这种漂亮经常出现在易龙华的画面里,他画一片素色的林子,只一棵树点上猩红的果子,煞是好看。这种画法前人八大山人、石涛、虽然用过,但总不似易龙华笔下的家山家水,那种厚重粗旷的味道会让你想起醴陵。

醴陵的山山水水孕育了醴陵的文化艺术,醴陵的人文精神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醴陵儿女。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留下了深沉的跫音。易龙华先生引领的生力军正在逐渐成长壮大,我从这里似乎看到了醴陵陶瓷艺术新的希望。于是我又有了对易龙华先生深深的祝愿和期待。

邵天助 1947年生于江西都昌,毕业于江西共大庐山分校林业系,结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永久性荣誉称号),景德镇美协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高级画师,黑龙江北大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特聘高级艺术顾问,北大荒画院特聘高级专业画家,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历史博物馆特聘专家顾问,著名陶瓷艺术家。

从事陶瓷艺术近四十年,擅长工笔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陶瓷书法及现代装饰,多次参加过国家用瓷专题设计,作品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1991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聘为日用陶瓷评审委员,多次受聘国家级大型国际展会开幕式作艺术表演嘉宾进行陶瓷艺术表演,多次在国内举办过个人陶瓷艺术作品展。《景德镇日报》《景德镇陶瓷》《江西日报》《春城晚报》《太原日报》《山西晚报》《黑龙江日报》《生活报》《新晚报》,云南电视台、山西卫视、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俄罗斯龙报》等多省市新闻媒体进行过专题采访报道,数百件作品被各知名博物馆收藏,受到国际国内众多收藏家一致好评,尤其是腐蚀金斗彩装饰工艺堪称中国一绝。

欧阳景山 1965年生于景德镇,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高级技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后在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结业。系中国陶瓷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美术,具备了深厚的绘画基础。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作品继承传统,追求创新、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作品《风尘三侠》金钟瓶、《花鸟》果盘被江西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学术论文《中国古代陶瓷与现代陶瓷的发展》、《早期青花对现代青花艺术的影响》等发表在《中国陶瓷》核心刊物上。个人传略及作品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集》《当代陶艺家精品集》《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江西省陶瓷艺术作品展》珍藏版等书籍中。

2005年青花雕塑《站鳌观音》在连续剧《青花》中被录用。2007年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及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分别荣获金、银奖项。

林玉宇 著名画家,艺号寅风。50年出生于妈祖故乡莆田。早年曾多次发表漫画,小连环画,并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连环画三册。83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教育学院)深造。其间又受教于全国著名画家田世光、俞致贞、刘力上及北京画院王文芳、石齐等教授。曾在北京荣宝斋、上海、广东、天津、浙江、济南、河南、大连、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画展并有获奖,入编大型画册。《美术》,上海《大美术》《亚洲美术》《光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人民日报市场报》《世界信息报》及香港多家报刊刊登其作品或文章。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北京田园水墨协会副会长,海峡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受聘于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出版有个人画集两册。已涉足艺术陶瓷多年,理性地、有机地将国画的韵味、技法融入陶瓷,深受业内人士的赞誉及收藏家的喜欢。

推荐访问:跫音 故土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