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和哈奴曼形象比较

时间:2023-06-02 21:45:0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孙悟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面的主人公,是作品中的灵魂,因为其勇敢坚强、神通广大,具有正义感和富于反抗精神,深受读者敬佩和喜爱;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神猴,他勇敢机敏,征服强敌,为主立功,成为了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两个神猴相似与不同近年来一直引发众多中印学者的思考,并为此进行了深入的发掘研究,笔者也在对比中发现,两个光辉形象在相似的条件下,各自又都诠释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并且都影响了数代人。

一、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一)神通广大的本领

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先是因为自己的勇敢,当上了花果山的美猴王,后来为了长生不老亲自过东海找祖师学本领,因为自己的聪慧机警,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他学会了72般变化,学会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最后又去东海龙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兵器——如意金箍棒,由于不满天庭对其的不公的待遇,而逃离“弼马温”的职位,开始追逐自己的人生自由,玉帝派天兵天将进行擒拿,从而演义了《西游记》里著名的大闹天宫的场面。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火眼金睛、降妖除魔、除暴安良,最后顺利取到真经。这些经历无不透露出悟空的神通广大。

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哈奴曼同样神通广大,他从小苦练本领,在众神的教导和帮助下,他的功夫与法力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无法与他匹敌。他长相怪异,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也和孙悟空一样,能飞腾于空中,他也会各种变化,比如他的脸可以随意改变,他的身子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变换,他同时也和孙悟空一样,是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在《罗摩衍那》第六篇《战斗篇》中,神猴哈努曼奉派到北方神山吉罗婆山去采集仙草,给罗摩兄弟治伤。但是仙草却隐藏了起来。哈努曼把整座吉罗婆山托在手中,来到两军阵前,用仙草治愈了罗摩兄弟的伤,又把神山托回原处。

(二)超越非凡的智慧

在孙悟空和哈努曼的身上,除了神通广大的武艺,同时二者还都拥有着超越非凡的智慧。孙悟空在和祖师学艺时,因不满整日背经书,提出要学武艺,惹怒祖师,祖师照着他后脑勺打了三下,之后从后门走出,在众多弟子因此责怪孙悟空,并担心师傅生气时,孙悟空却暗自高兴,因为此时他已猜透祖师的别样用意,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祖师暗地里给他“吃小灶”,教他真功夫。正是他的这种聪明是他以后的能够拥有神通的资本。在“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先是变成一个漂亮的女子,之后又变成一个婆婆,最后变成一个老公公。她的前两次被孙悟空火眼金睛所识破,但是在金箍棒落下之前就使用分身术逃脱了,等到第三次变成老公公时,孙悟空的凭借其智慧彻底铲除了这个诡计多端的妖怪。

哈努曼被罗摩派到楞伽城后,为了探听虚实,彻底了解楞伽城及悉多的住处,他变成一只猫,潜入城内,到处探视。当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系上燃烧的东西时,他急中生智,伺机逃脱,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大火,火烧了楞伽城,为后来罗摩和魔王的战斗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二、相似形象背后两种不同的诠释内容

(一)孙悟空——一个时代的悲剧

孙悟空武艺高强、本领非凡,本想有一番大作为,他不想拘泥于花果山,做一个山中大王,他也想被朝廷认可,并且可以人尽其才,朝廷见他有灵气,就索性封他一个“弼马温”,做一个养马的小官,但当他知道自己官职的渺小卑微时,变逃离了岗位,给自己起个“齐天大圣”的称号,其叛逆触犯龙颜,派天兵天将擒拿,但却失败而归,最终只好封他做齐天大圣,但这只是出于安抚的目的,并没有给孙悟空以实际的职能,他还是受权利的束缚。他不满天庭的这种权利格局,力求突破权威,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他演绎了一场大闹天宫,可最后却没能逃出权利的手掌心,限制人身自由达五百年,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他勇敢无敌,所向披靡。但是上级唐僧却对其大加限制,三打白骨精时,他三次铲除恶势力,但上级却认为这个淳朴表面下的恶势力是好人,三次都用紧箍咒来折磨这个功绩卓著的下属。孙悟空是精明能干的先进代表,但无论是反叛和忠于职守都不能被上级所认可,一方面是天庭不会自动打乱现有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是直属上司判断力差,能力低,一副善良的面孔惩治的只能是自己的下属。其实“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必须经过作家主体这个‘加工厂’方能成为文学。换句话说,文学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体,必然烙上作家主体深深的印记。”(1)所以,透过孙悟空,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在的明世宗统治时期,当时的社会对人才在权利上的束缚的严重性。

孙悟空被五行山压了五百年后,奉命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但是在做本职时,却是困难重重,一路上妖魔鬼怪不断阻挠,让取经工作充满坎坷和曲折。但是我们通过作品会发现这些妖魔鬼怪,他们总是和天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在与波月洞的黄袍怪大战时,“行者心想:那怪说是有些认得我,想必是從天下来的怪物,我到天上找他去。”(2)(《西游记》,第十八回 花果山八戒请行者 波月洞大圣降妖魔)结果黄袍怪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众神将将其收回时,“行者见了,拦住就要打。众神劝住大圣,又把奎木郎星押到玉帝面前。”(3)(《西游记》,第十八回 花果山八戒请行者 波月洞大圣降妖魔)。比如,在莲花洞,师徒四人遇见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实际上是为太上老君,看金炉的童子和看银炉的童子。比如,无底洞的鼠精,实际上是托塔李天王的亲属。

众多妖怪在地方胡作非为,违法乱纪,让民众困苦不堪,怨声载道,他们在天庭里有各自的主人,并且随着携带的武器多是主人身上的宝贝,最终却变成了护身的法宝,一批有着背景,有着护身符的破坏社会安定的犯罪分子给去西天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孙悟空纵然有能力可以将其铲除,但最终只能是因为妖魔是从天庭来的,自己位卑无权将其绳之以法,面对官场上的这种黑暗局面,他只有一种选择:放妖怪回到主人身边。“《明朝那些事儿》里说《西游记》在当时是一部禁书。于是重读它,还真得发现了明朝时的一些事儿。”(4)孙悟空出生入死的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不仅仅是地方反动势力对其阻挠,到了西天,阿傩和迦叶为索要礼物对其进行刁难,白鳖在送唐僧回程的途中,由于唐僧没有帮助白鳖问事情,白鳖愤怒之下将唐僧翻入水中。一路上黑暗的官场却压得孙悟空喘不过气来,这是有着孙悟空这一类形象的先进者的悲哀,更是明朝当时官场上的悲哀。

(二)哈奴曼——一代历史的功臣

罗摩衍那,在梵语里的意思是“罗摩的历险经历”,作品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罗摩借神猴哈奴曼的力量战胜了魔王罗波那,与妻子相聚。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其实罗摩和罗波那恰恰是两个时代的不同代表。罗摩生长的环境是十车国,从十车国祭祀、王位继承等方面来判断,十车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封建时代,在宫廷之中,里面的勾心斗角,为王位各种争夺,体现出中央集权本身的威力和留给人的无限的诱惑力,所以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罗波那成长的环境是在楞伽城,在《罗摩衍那》第三篇《森林篇》中介绍说,楞伽城林子里到处是罗刹,他们行凶吃人,罗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喜欢上罗摩,也是那种出于原始上的自然的本能上的喜欢,而没有一种理性层次或者家族式的联姻想法,罗波那以吃肉为生,进行游牧活动,楞伽城统治方式也是一种绝对服从式的残酷统治,这些现象都证明着楞伽城还是停留在奴隶社会的层面上。所以罗波那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而当先进力量和落后力量做较量时,历史往往会给出正确答案,哈奴曼选择在罗摩的阵营当中,其实质上是推动了新时代消灭旧时代的进程。当他火烧楞伽城,盗仙草等一系列功劳建立后,一个时代的功臣也就此产生。

三、浅析两个形象的历史影响

(一)对佛学禅宗的影响

哈努曼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的真传,专为天地冥三界除恶扬善,并且史诗《罗摩衍那》是印度教的一部宗教经典,罗摩是和真理的化身,哈努曼心中唯有罗摩,在多次危难中,他默念罗摩的名字就逢凶化吉,至今在印度纪念罗摩战胜魔王的“十胜节”民间舞台演出中,特别突出哈努曼的朴实忠厚、遵守纲常、敬仰罗摩、无限虔诚的圣者形象。

孙悟空最后也皈依了佛门,但孙悟空对佛学禅宗的影响却远没有哈努曼影响之深,人们在了解孙悟空时,只能读出佛法的神通广大,佛家宣扬的惩恶扬善,以及善恶之间的因果报应,人们也通过《西游记》这部作品知晓了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等一些佛家形象,促使佛学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人们通过孙悟空并不能参悟佛学禅宗的本源。再加上自己骨子里的玩世不恭和叛逆,就注定不会受到膜拜,但至少从孙悟空一生经历来看,读者通过对他的解读,对他的喜爱,也就间接的肯定了佛家文化,尊敬并接受佛学禅宗的要义。

(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两只神猴——孙悟空和哈努曼,都是乐观、勇敢和正义的化身。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灵魂,读者喜爱孙悟空,主要是因为他勇敢坚强、神通广大,具有正义感和富于反抗斗争精神。特别是在中国的广大少儿群体,在早期接受教育时,无不受到孙悟空乐观、勇敢、正义的精神所激励,渴望成为一个像孙悟空一样的优秀人才。

另一只神猴哈努曼,受到了印度人民特别虔诚的供奉。“在新德里有两尊巨大的哈努曼塑像,一尊是在庙群当中,有五六层楼那么高,顶天立地;另一尊是高架路旁边,高架路才到他的腰部。”人们之所以这样供奉哈努曼,主要是因为哈努曼有非凡的本领,人们向他祈求战胜困难。所以哈努曼在印度各个角落或者是社会上的各个阶层中,都把哈努曼当做是一个乐观、勇敢、正义的象征。

(三)给人们生活的启迪

如今,根据哈努曼和孙悟空而改编的文学作品,影视戏剧等卷帙浩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在广大的少儿群体中,他们喜欢孙悟空和哈努曼的形象,并把两只神猴树立为榜样,主要是学习孙悟空和哈努曼的在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敢想敢为。但是,特别是在成人眼中,孙悟空和哈努曼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是要追求正义。孙悟空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始终代表正义一方,降妖除魔,最终到达成功的目的地——“西天”。哈努曼守护的羅摩,本身就是一位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二是要锤炼本领。孙悟空和哈努曼的一身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孙悟空在祖师那里学到了七十二般变化,一万八千里的筋斗云,还有各种武艺;哈努曼从小苦练功夫,付出的心血感动了各路神仙,在众天神的教导和帮助下,他的功夫与法力举世无双,天地三界妖魔鬼怪都无法与他抗衡。三是要历经磨难。在1983年版的《西游记》中,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中曾有一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某哲人也说过,苦难是一笔财富。诚然,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真的勇士正是能从淋漓的鲜血和满目的废墟中奋起前行,把苦难化作财富,赤手去拼出一片天地的人。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练就了火眼金睛,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成为了斗战胜佛。哈努曼为惩恶扬善,在与罗波那斗争的过程中不知遭遇了多少坎坷,但坎坷证明了他的虔诚,使他得到了罗摩的信任,坎坷之中他的神通广大、超凡智慧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出来,得到了后世人对他的膜拜。特别是变成了印度普通百姓的崇拜对象,在农村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哈努曼的雕像。只有在坎坷之中勇敢的闯过,才会实现自身的价值,踏平了坎坷,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也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脚下。

孙悟空和哈努曼两个英雄形象,经过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传送,成为了千古佳话,两个神猴的非凡的本领,卓越非凡的智慧受读者所敬仰,但同时两个英雄也有不同的文化韵味:孙悟空这个英雄是具有叛逆性并追求人生自由的代表,但所处的时代给他的命运以悲剧式的结局;哈努曼应时代所需而诞生,他是追求真理,对主人报有虔诚之心,为时代的进步甘愿出生入死的光辉服务者的形象。两个英雄有着相似的本领,侠肝义胆的正义,并且都和佛家有关,所以给后来佛教文化的兴旺发达做出了贡献,再有根据两个神猴改编而成的影视戏剧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也给人们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够在两者身上找到快乐和感悟。

注释:

“取经人”与吴承恩—关于《西游记》作者心态的探讨.《昌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1页

吴承恩.西游记.曲天真.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91页

吴承恩.西游记.曲天真.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1页

冯奇远.《西游记》中的明朝那些事儿.2010年7月3日http:///publicforum/content/no05/1/166391.shtml

推荐访问:悟空 形象 哈奴曼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