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进化论对民族舞蹈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

时间:2023-06-02 20:30:0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当前,学术界在不断对人类文化进行探索与发现,随着生物进化论观点而建立起的文化进化论,已经成为一种探索人类社会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方法。进化论学派的出现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对当时欧洲学术界的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舞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也受到了文化进化论观点颇多的影响而发展演变。本文以藏族舞蹈弦子为例,剖析其舞蹈形态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态及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从原始社会时期过渡到当今时代发生的一系列演变和进化,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

关键词:文化进化论;藏族舞蹈;弦子;发展;演变

1 文化进化论的渊源

文化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界产生的第一种民族学理论,有关它的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一是十八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的学说影响,如维科、孟德斯鸠、孔多塞等,这些思想家的进化观念为文化进化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如法国德布罗斯的《偶像神崇拜》,德莫尼叶的《民族风俗的精神》等著作,都为十九世纪文化进化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三是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当达尔文的进化论轰动全球及整个欧洲时,西方学术界的很多学者也开始用进化论来解释和说明人类社会文化现象。[1]

文化进化论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1]这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即所有生物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种类较少到种类较多地发展是如出一辙的。人类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一成不变的文化很可能因为时代的变迁,人类文化的演变而被淘汰,导致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只有吐故纳新的传承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这一研究方法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所指的“文化进化”囊括了藏族的社会形态和宗教文化的演变对藏族舞蹈弦子的影响。剖析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差异,宗教意识对人类心理的潜在作用,使得藏族舞蹈弦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2 文化进化论对藏族舞蹈弦子的形态影响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在西藏自治区这个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里,即高寒气候的雪域高原,这里地势广阔,气候变化明显,以气候调整草场成为藏民的游牧生产方式,这种游牧生产方式决定了藏民的生活方式—高原草场畜牧业文化。[2]在这种高海拔低氧气的高原地带,长期的农耕生活及其游牧文化,使藏族舞蹈独特的文化底蕴展现在舞蹈的体态和舞姿中。藏族舞蹈弦子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藏族称“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嘎谐”,意为圆圈舞,内容多为歌颂家乡、表达男女爱情、反抗剥削压迫等。在经过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思想冲击,其舞蹈形态特征亦会发生演变,原有的舞蹈形态和文化意义也随之受到影响。以下,笔者将列举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当今社会四个不同社会时期藏族舞蹈弦子的形态特征,旨在说明弦子舞在经过不同社会形态和宗教文化的冲击下发生的演变。

3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藏族舞弦子所体现的形态特征

(1)原始社会时期的舞蹈形态。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过着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生活。原始人类为了生存而劳动,战争,繁衍,祭祀崇拜,这些活动也孕育了原始舞蹈的因素,使舞蹈作为人类文化开始萌芽以至逐渐发展壮大。在与自然环境和生存的对抗中,在共同的群体生活之下,他们为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感情,通常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企盼。由于对自然现象和疾病的发生没有科学的认识,认为有神灵主宰,便叩拜天地,祈求神灵保佑,大地干旱,便会跳起求雨舞祈求上天降雨赐福,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就跳起模拟战争,庆祝胜利的舞蹈,来表现喜悦的情感。藏族舞蹈也是在那时孕育而生的,早在数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人类的出现。藏族的许多舞蹈都是藏族先民在游牧狩猎、农耕劳作中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和劳动生产动作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3]弦子舞作为其中之一,亦是如此,作为一种圆圈舞载歌载舞的形式,早在新石器时代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陶盆,就已经有了这种舞蹈形式的记录。人们手牵着手,朝着同一方向整齐的踏舞,这种形式的舞蹈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团结精神,交流感情的作用。藏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舞蹈,因抒情而手舞足蹈,必然缺少规范性,艺术性,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和自娱性。

早期藏族先民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亦称之为原始苯教,苯教认为万物有灵,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河谷、土石、草木等一切自然物质都有神灵栖托其间,是对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观念,人们需顶礼膜拜。[4]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当人们受到自然因素的困扰和影响,面对疾病痛苦,衣食或缺等问题,便认为是鬼神作祟,所以要祭祀鬼神,认为苯教可以消灾祈福,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和生产顺利进行。在这种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跳起祭祀舞祈求各神灵庇佑,成为一种精神崇拜和信仰。伴随着藏族早期文明的出现,藏族较早的有了歌舞活动,而且这些民间歌舞遗留在岩画壁画中,如阿里日土地区的崖画上表现的舞蹈场面,大多是男女对舞或手拉手舞蹈,男性舞姿矫健,女性舞姿舒展。[2]在原始社会时期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也展现了弦子舞祭祀性的歌舞特点。

(2)奴隶制社会时期的舞蹈形态。约在六世纪前后,西藏地区已由原始氏族过渡到奴隶社会,公元七世纪初期,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并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迎娶了两位公主,两位公主的进藏推动了西藏文化艺术飞快发展,丰富和发展了藏族的音乐和舞蹈。松赞干布建都拉萨,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农耕文化气息愈加浓郁,并与藏族舞蹈息息相关。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统治者大力支持西藏文化艺术,使藏族的弦子舞开始进入整齐化,规范化,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在动作的姿态,队形,音乐等等均有所提高。

公元7世纪,随着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为藏族舞蹈文化增添了新气息,带有深刻佛学哲理的宗教法舞取代了原始的祭祀歌舞,那些受到冲击的祭祀歌舞也逐渐成为劳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时跳的具有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的集体舞。由于宗教意识的影响,舞蹈的队形和方向必须是按顺时针方向圆圈前进,后由于宗教色彩的逐渐淡化,世俗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功能形式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了以圆圈为主的舞蹈。加上农耕文化的劳作方式形成了藏族舞姿弯腰颔首,踏步勾脚的动作特点,根据佛教中的神灵形象而手舞足蹈,形成长袖飘飞的歌舞形式。后又加入弦胡伴奏,形式更为完美,成为了弦子舞的进一步舞蹈形态。弦子舞的发展,不仅仅是在舞蹈的外在形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佛教融合于舞蹈中的教义和哲理也极其深刻,宗教艺术在完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显露出藏族先民较高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3]

(3)封建农奴制社会时期的舞蹈形态。进入九世纪后期,藏族社会逐步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藏族全民信教,对佛教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转世”深深的企盼着。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不仅是对农奴本身的一种摧残,也严重的阻碍了藏族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导致生产力下降,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封建腐朽的农奴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农奴们用自身承担超负荷重量的劳作,当牛做马,无力抵抗,通过这种劳作方式酝酿了弦子舞中的一步一跟、三步一撩等步伐。长期繁重的劳动,使他们下身承受大重量的压力,为了减轻体力负担,他们上身前倾,膝部弯曲,所以在藏族舞蹈中,突出了颤膝的动律特征,及松胯、弓腰、上身前倾的基本体态。

在封建农奴社会时期,实际上是以宗教神学的名义为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做了辩解,从而客观上起到了维护旧藏族剥削制度的作用。[5]农奴深受宗教禁忌的束缚,不敢反抗农奴主,长期被压迫,人们便将自己的不幸和遭遇表达在弦子舞中,气氛低沉的弦子舞呈现出一种负重的感觉,充分的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困苦的生活,因而弦子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群众的喜爱。受宗教意识的影响,舞姿呈现出顺手顺脚,拖步拂袖绕圈行走,舞蹈队形成圆的突出特点。通过弦子舞表现了下层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文化,审美情趣,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保存了浓郁的民族个性,塑造了鲜明的舞蹈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4)当今时代新文化渗透下的舞蹈形态。20世纪中叶,西藏和平解放,逐渐从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藏族人民身心得到解放,是对中国和世界人权使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篇章。新时期藏族的文化特征,呈现在大量的舞蹈作品中,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参加的第九届桃李杯民族民间舞群舞、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群舞、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作品《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个新作就凸显了藏族人民在新时代下的新生活。一个纯正的藏族舞蹈,舞蹈用藏族舞蹈的弦子、热巴等特色的舞蹈语汇,让我们领略了藏族人民的文化底蕴,历史变迁及民俗风情。[6]整个作品的情节以递进的关系为我们展示了藏族下层人民从“束缚”到“解放”,再到“释放”一个艰难过程,从封建农奴社会的低身俯首,被剥削劳作而压弯的脊梁的无能反抗,到新时代解放纵身跃起,高抛长袖抒发不可言喻的喜悦,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对新西藏和广大翻身得到解放的藏族人民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生动朴实的表达,简明形象地反映了新西藏的新气象,触动并表达了一代翻身农奴的深层心理和深厚情感。[7]弦子舞的基本体态由过去的弓背弯腰,上身前倾衍变为昂首挺胸,直腰立背,舞姿也变得更舒展豪放。在社会形态变更和文化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思想的解放与提高,都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正如文化进化论中的理论观点,社会形态不断进化,人类文化也在进化,弦子舞也逐渐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展现出其新特点,新视觉。

在新文化的渗透下,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得到了解放,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时代变迁,思想观念的更新,都为藏族的舞蹈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时的弦子舞从最初的自娱性,祭祀性走入了规范化和严禁化,从原来以抒情而舞,开始提升整体的艺术效果。经过收集、整理、加工,弦子舞的艺术性也逐渐加强,表现力的增加,音乐和舞台效果的配合,慢慢呈现在艺术演出的舞台上,和专业院校的教学课堂中。在人类文化进步的同时,藏族舞蹈中积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以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同时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与传承。20世纪60年代广为流传的优秀藏族舞蹈《洗衣歌》,通过新颖的编排,独特的立意,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新文化渗透下藏族舞蹈的魅力,表达了藏族人民翻身解放后感谢解放军的真诚心声,在弦子的元素基础上,加入了泼水、搓衣、踩衣等为红军洗衣的动态形象,充分表现了藏族姑娘活泼热情的性格。与以往沉重气氛的弦子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以欢快的节奏,热烈的场面,真实朴素的感情,风趣活泼的戏剧场面,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随着宗教意识逐渐淡薄,藏族人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对弦子舞的外在形态特征也产生了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感和意识激发了藏族人民对其文化的认知和赞同,在舞蹈中充分洋溢着藏族人民幸福快乐的情感。在传承了本民族传统文化根源的基础上,融合了新时代的发展要素,弦子舞原有的动律、步伐、动作等依然留存在如今的舞蹈创作中,但是舞蹈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及其表意也跟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深刻,呼应了当代藏族社会的精神风貌。

4 文化进化论对民族舞蹈形态演变之引思

当文化进化论对民族舞蹈形态的演变发展起到正面的影响时,我们也应深思,在进化论的观点下,对民族舞蹈形态的负面作用。诚然,任何民族舞蹈的发展都势必会受到文化进化论的影响,虽然在进化论观点下的民族舞蹈在不断提升演变,成为今天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的舞蹈。但是,在民族舞蹈发展演变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其民族性,根源性,不能一味的迎合时代的发展,而忽略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流失民族文化的根。

如今,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受到各种审美观念的影响和审美视觉的冲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对舞蹈文化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人们追求时尚,追赶时代潮流发展的同时,民族舞蹈文化还能否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能否继续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而不被同质化,概而言之,保持其根源性,文化性、艺术性。提高国人的文化自觉,克服文化殖民心态。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即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8]有鉴于此,以前瞻性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彰显民族文化特征,以更深刻和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展示民族舞蹈的独特光辉,有益于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中国民族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912,9.

[2]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M].民族出版社,2009:250,255.

[3]康·格桑梅朵.巴塘弦子—藏族农耕文明孕育的轻歌曼舞[M]:35.

[4]魏强,周润年,嘉雍群培.藏族宗教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0.

[5]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6.

[6]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857027.htm

[7]引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8186651.html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283.

[9]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M].云南人们出版社,1996.

[10]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1]格桑达吉,喜饶尼玛.略谈藏族封建农奴制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晨(1990—),女,河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实践。

推荐访问:进化论 演变 形态 舞蹈 民族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