狞厉之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几何纹样

时间:2023-06-02 18:20: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几何纹样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装饰元素,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使用几何图案作为装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初期到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末期,中国奴隶制社会正处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上几何纹样的图案形式也十分多样,对以后中国图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商周时期 青铜器 几何纹样

中图分类号:J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115-02

一、引言

商代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进人灿烂期的开端。商代的艺术,既是奴隶制大发展的产物,也是维护奴隶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商代不论哪种艺术形式,大多表现出神秘可怖的形象,具有一种神圣的威严和狞厉的美。

青铜制造业在商周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辉煌创造,因此,历史上又将中国的商周时期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纹饰虽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的继承和发展,但它的美学风格却发生了质的变化,陶器上的纹饰大多是几何纹样,虽然在晚期时的某些几何纹样已经有了狰狞、恐怖的含义,但基本上给人以单纯、和谐,洋溢着人类童年的天真和稚气的感觉。而青铜纹饰风格则不同,尖锐的阶级对立,严酷的阶级斗争,在青铜器的艺术风格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首先在纹饰上有突出的表现。商周时期青铜纹饰气氛神秘、森严可怖,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这与它深刻的历史内涵相关。

商周时期,由于距离原始社会很近,人类艺术的发展也还处于幼年时期,所以“同原始社会一样,具有将事物结构特征的数目减少的共同倾向,纹样同属于抽象几何纹,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商周纹样与原始社会纹洋相比已经具有明显的不同,这其中,商代的尊神重鬼和西周的礼乐制度给予当时工艺纹样的形成和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和界定。”

商周时期的几何形纹样,广泛的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几何纹是以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要素构成,艺术处理和章法结构,显然比新石器时代进步。但由于社会的封闭,抽象纹样受直线规范的约束,那个时期的几何纹样可以分为对自然物的模仿和对人造物的模仿。例如,云纹、雷纹是对自然现象的再现,目纹和直条纹分别是对野兽的眼睛和身体的模仿等。

商代青铜器纹饰发展最重要的趋向是抽象化、线条化。青铜器艺术家们很懂的简化、抽象在纹样造型中的重要意义,青铜器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是饕餮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早期的饕餮纹非常重视线条的运用。发展到后来,连本应最为大放光彩的巨目圆睛都以线条一带而过,这使得兽面纹逐渐演变成了带状的装饰,趋于几何化,狞厉的感觉大大减轻。另外,夔纹、龙纹的身躯是由蜿蜒扭曲的线条构成,到周代逐渐演变成为几何意味强烈的窃曲纹。

商代早期青铜器上一般以动物纹为主纹,而以几何纹为辅纹。青铜器纹饰都不设地纹,装饰上常采用以几何形连珠纹作兽面纹上下界栏的手法,成为当时一大特征。由于附着材料质地的厚重,线条的洒脱,形态的质朴,纹样的对称,使得纹饰沉稳刚健;几何纹的点缀,线条的变形夸张,又使得纹饰流动着灵气与活力。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纹饰逐渐简洁,西周中期是青铜器纹饰大变革的时期,纹饰的抽象化成为这一变化的主流,产生了形式简朴的几何纹饰,如波曲纹、垂鳞纹、重环纹、窃曲纹等。到了西周后期,由于奴隶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天命”论开始动摇,所以神秘的色彩减少,相应产生了朴实舒畅的风格,因此,几何纹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盛行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瓦纹等几何纹样,结构也更加灵活多变。不同形状的几何纹也常常交错互补。如圆形的乳丁纹,涡纹等常与方形的雷纹间隔出现,方中有圆,圆中有方。这样,棱角分明的方形变得圆润起来,柔婉的圆形有了力度,以传达出天地间的和谐精神。纹饰的对比与调和体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包容的和谐原则。

二、几种商周时期典型几何纹样特征

云雷纹是商周青铜器上的典型装饰,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有一种明显的承继关系,并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吉祥纹样回纹。云雷纹盛行于商周这个尊神事鬼、畏服天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里,为云雷纹注入一种交织神权观念和敬畏情绪的凝重内涵。商周时代包括兽面纹在内的许多纹样往往是由云雷纹组合而成,所谓的云纹是指圆形的涡纹。而雷纹则是指方形的涡纹,因此。由这类纹样组成的兽面纹往往带有很强的几何形装饰的特征,云雷纹的用途,一是用作主体纹饰的底纹,到后期被用作独立的装饰,以粗与细、阴与阳的线条相互配合,或与乳丁合用,成为方格形的乳丁云雷纹;也可以丁形为骨,组成勾连雷纹,这类纹饰用作器物的大面积装饰时,无论器身有什么起伏变化,都不会产生变形的感觉。

商周时期的云雷纹十分贴切的处理了主纹和辅纹的关系,它层次分明、虚实相间,以简单的造型繁复的排列烘托出狞历厚重的主体形象,营造出雄健刚硬、震撼人心的装饰气氛。例如在浙江长兴出土的西周青铜云纹铙,铙通体饰涡卷云雷纹、富丽堂皇。

弦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它复杂花纹的衬托,装饰于器物的颈、足部分,可以产生一种简单朴素的美感。盛行于商周时代,两汉时期仍用。例如西周晚期的颂鼎,只在腹部施了两道弦纹,简洁大方。

重环纹:又称鳞纹,是以龙蛇躯体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是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环带,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一般作为装饰带施加于器物的口沿或圈足部分。有时也与其它纹饰相配出现。排列的方式有连续式、重叠式、并列式三种。这类高度象征的纹饰,在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的龙纹体躯,或盘的纹饰中偶尔可见,到西周中期发展成为主纹,例如西周后期一件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毛公鼎,造型简洁,鼎体只饰以一圈带有几何趣味的重环纹的装饰带,简洁中透出典雅。

窃曲纹:西周中期以后,商代的一些具象纹饰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 《吕氏春秋》记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 窃曲纹突破商代以来用直线形式为组合纹样的特点和对称格局,是采用两端回旋或作S形的线条组成的中间以目纹为隔的直中有圆、圆中带方的带状纹样,使纹饰构图显得活泼、清新、秀美,给人以极强的运动感和生命活力。实际上它是夔龙、凤鸟等纹饰抽象化了的形式。窃曲纹的适应性很强,可根据器物不同的部位随机变化,纹饰的线条很宽,在凸起的主纹上刻出阴线,装饰感很强。如以颂壶颈部的窃曲纹与其腹部的蛟龙纹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其蜕变的痕迹。器身上的花纹以环带纹、蛟龙纹为饰,圈足与壶盖则饰以垂鳞纹和窃曲纹。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花纹一反主轴中线、两两对称的铺排,而喜用连续环接的纹饰。窃曲纹的适应性很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器物各种不同的部位。窃曲纹至春秋战国仍沿用。

环带纹:是以一组较粗的线条盘旋往复,犹如汹涌澎湃、气势雄伟的波浪,因而也称为波曲纹。这种抽象化的纹饰也是由龙、蛇一类爬行动物衍化而来的。

环带纹的出现给严冷的青铜世界带来了活泼的生机。盛行于西周。例如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大克鼎上面的主体纹饰就是环带纹,线条雄浑流畅,在显示出庄严厚重的基础上,又有了流畅、活泼的感觉。

火纹:又称涡纹或冏纹,这一纹饰出现很早,湖北省境内屈家岭文化中出土过新石器时的陶纺轮上就有火纹,其特征为圆形,中间有突起,沿边有旋转的弧线,表示为光焰的转动,因此其象征太阳。火纹在商代早期已经普遍使用,西周中期起,单个火纹的外圈常同以各种形式的雷纹。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火纹的装饰以鼎、簋的腹部为多,这可能与食物的烹煮有关。雷圭元先生在著作《中国纹样作法初探》中认为“冏”是许多纹样的起源。

这些纹饰主要有动物纹和几何纹等。它们通过线条的有意味、有规律的飞动,趣味盎然地传达出丰富的象征意味。这些纹饰不仅代表了当时的艺术高度,更充分地反映出商代人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雷圭元.中国图案美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2]李松.图案.第三辑 [M].轻工业出版社.1986

[3]马承源.中国青铜器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雷绍锋、杨先艺.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 [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纹样 青铜 之美 几何 器上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