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物理课堂教学的评析与思考

时间:2023-06-01 19:25:1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从新课的导入、课堂三维目标达成的手段等方面对两节教学理念不同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兴趣;自主;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16-3

最近,听了几节“电磁感应现象”的“同课异构”高中物理概念课,笔者感触颇深。同一课题,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确定的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截然不同。有的课教师看上去轻车熟路、讲解自如,但学生课堂反应平淡、缺乏热情,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课教师讲解少。但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课堂参与意识强,参与度高,师生能一起融入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学效果较好。本文就两节理念迥然不同的课堂教学案例。从新课的导入、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方法等方面进行评析与比较。

1新课的导入

案例1

[复习提问]什么是电流的磁效应?

[启发思考]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利用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引导小结]

(1)初中学过,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板书课题)

(2)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法拉第生平的文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

[创设情境]

(1)投影两组图片:A.城市灯的夜景;B.家电商店的场景。

(2)播放一段视频:发电厂材料(片段)。

[教师引导]

“电”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重要贡献,是谁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发电机发电又源于什么物理研究的成果?本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体验他所经历的实验探究过程。

案例1与案例2评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较多,原则上应具有能够唤起学生头脑中与新课程内容相关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情景性”。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建构的“定向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趣性”。案例1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以播放视频激发兴趣,以重温初中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案例2教师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集中在思考“电”与“磁”的联系上,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又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具体目标——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从而自然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

2三维目标达成的手段

案例3

[新课教学]

(1)电磁感应现象:①演示如图1所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②电磁感应

a.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b.教师创设问题:是不是只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其他方法能不能产生感应电流?

c.演示如图2所示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归纳看到的现象:当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或拔出线圈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当条形磁铁停在线圈中不动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电路中没有产生感应电流。

d.得出结论。

教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磁通量。

(2)磁通量

①定义:教师讲解概念,引导分析磁通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计算:公式ф=BS适用条件、磁通量的单位、符号。举例分析磁通量变化的几种情况。

(3)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①教师介绍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投影图示)。

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下表(表略)。

④分析得出结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能产生感应电流。

(4)巩固练习

①小结本节要点。②课堂练习。

评析案例3教师在讲解磁通量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最后进行深入分析和巩固练习。应该说,这节课整个教学环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教师也易于组织。但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问题的设计,把握的重点仅仅是电磁感应知识体系的达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单调乏味,一直处于被动的听讲的状态中,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过程方法。因而目标的达成并不理想也比较单一。

案例4

[新课教学]

(1)了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探索经历。

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划时代的发现”。

②播放演示文稿——“十年磨一剑”。

③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同学互相讨论,积极发言):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以后。引起了什么样的思考?

b.法拉第时代。人们在研究磁生电的过程中思维和方法遭遇了怎样的挫折?

c.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2)模仿法拉第实验(1):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①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a.四人一组分工合作:b.明确探究目标:c.设计实施方案;d.完成实验记录。

②学生:模仿法拉第实验(1)

a.用图2中的实验器材进行初步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b.实验小组完成实验记录。

c.实验小组汇报探究结论,师生交流讨论。

学生共识:磁铁插入(或拔出)闭合线圈时产生了电流,物理学中把这类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由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能不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表述出来。为此,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磁通量。

③讲授新知,总结条件。

④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教师:如果没有磁铁,我们能否用其他办法使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流?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学生:模仿法拉第实验(2)。

a.学生根据图3所示的实验器材确定探究方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b.学生实验小组完成下表实验记录。

c.学生汇报探究结论,交流讨论。

归纳得出结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巩固新课]

(1)小结本节要点

(2)师生共同评价课堂探究活动

评析:案例4先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段落“划时代的发现”和观看文稿“十年磨一剑”,了解法拉第从提出“磁生电”的设想到发现电磁感应的十年探索、数次失败、最终成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用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利用磁铁产生电流,学生对磁生电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建立了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接着通过磁通量概念的介绍和探究问题的转换。将学生的思维顺利引导到总结归纳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使学生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课堂的生成自然形成。最后通过模仿法拉第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学会已有知识的应用,也是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同时学生的探究愿望、合作意识、交流的主动性都得以调动和发挥。做到“知识与技能共进,过程与方法同行”。学生在深刻理解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同时。再次经历了物理规律探究的过程,体会了物理学的思想,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有效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3反思

反思之一:第一节课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实验演示,学生听讲、观察为主的线索展开。但教师讲解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少,理论分析多。学生体验少,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落实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少,能力的培养比较单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过程方法。案例2做到了“知识与技能共进,过程与方法同行”。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整节课呈现出“学生动起来,教师跑起来,课堂活起来”。同时突出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运用实验总结归纳结论、得出物理规律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观,是一节理念和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课堂、“灵动”的课堂。

反思之二: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活动形式单一现象。而应该通过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搭建活动的平台。根据问题的难易、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时机,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如,讨论与交流、观察与思考、活动、实验与理论探究、学生质疑等。用“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他主训练灌输”。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发展,体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获得物理知识和能力。达到新课程倡导的“一切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核心教学目标。

反思之三: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持久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是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关键。仅凭教师讲解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样是无可替代的。事实上,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许多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还原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与实际实验操作相比。缺少了真实性和震撼力。缺少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感悟实验过程的艰辛、无法使学生感受试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注意纠正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的教学观念。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物理、认真学习物理,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栏目编辑 赵保钢)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评析 物理 思考 异构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