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时间:2023-06-01 17:10:2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作者结合中学历史学科特点,对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理论基础、操作程序、实现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中学历史课教学设计为案例,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试图构建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 历史教学 思维导图 应用

思维导图由东尼·巴赞首创,又称为心智图,是从单个或多个中心主题逐步发散出来的图文结构,其各级主题之间通过关键词、颜色、图像、线条、符号等相互链接形成隶属关系。思维导图能够充分挖掘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利用思维、记忆规律,协助人们寻求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加之,思维导图具有外化表现特点,且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故而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因此,笔者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探讨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策略,构建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重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具有主动意义的建构者,并指出,学习不能以简单的信息积累为目的,学生必须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激发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传统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度低,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而建构主义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工具,突出学生的主导性。历史课堂中的每位学生都可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延伸历史知识脉络。在增加学生历史知识储备量的同时,激发其学习热情,并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思维导图建构历史知识的习惯。

(二)知识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即为知识的呈现与信息的传递。但知识可视化并非以传递数字信息为核心,而是以知识的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预测等为核心,通过上述方式为他人提供知识重构、记忆与运用基础。思维导图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自主地、有意识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开展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认知工具理论

1996年乔纳森提出认知工具概念。所谓认知工具是指能够协助学习者完成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创造和表达等认知任务,提高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工具。作为学生,能够利用认知工具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产生有意义性建构。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图文并茂的思维认知工具,围绕某知识中心,让学习主体以可视化表现形式把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内容以符号、图形、颜色、关键词以隶属关系相互链接。通过使用认知工具,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深度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构建高效的中学历史课堂。

二、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及应用条件分析

(一)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

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可分为如下四阶段:

1.导学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明确本节历史课堂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与学中。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契合,要符合中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特点,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2.绘制思维导图

以学习主题为基础,根据学习材料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绘制。该阶段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对课题内容的理解程度,选择三种绘制方式:第一,边看历史教材,边绘制思维导图;第二,先根据课题中心绘制思维导图,再看书;第三,先让学生看完教材内容后,再绘制思维导图。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之前,教师需为其提供提纲。

3.思维导图展示

当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绘制任务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思维导图内容进行讲解并展示,在展示时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交流,解决本节历史课中的重难点。

4.思维导图的拓展

当学生展示完思维导图成果图之后,教师可为其提供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实况的基础上,借助所学理论知识对相关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迁移,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条件

1.对学生的要求

授课前,教师需要求学生准备必要的纸笔工具,学生要学会使用思维导图表征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会自主思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知识概述。

2.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以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以表征历史知识。同时,在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师生之间互动时,教师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自主判断。

3.教学环境

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无过多限制,教室最好配备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以方便学生展示和教师讲解。同时,教学氛围要尽可能地活跃,确保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发挥大脑的创新思维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呈现自己的观点。

三、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作者以高一年级人教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案例,研究思维导图的具体实践效果。

(一)教学设计和实施

1.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以思维导图的应用为基础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在历史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问题情境,并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与该时期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图像化、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与形象思维,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该章节所学习内容为1953年-1957年之间的历史,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部宪法等知识。该章节节教学设计所用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教师负责补充“一五”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及相关背景知识。

3.学生特点

高一年级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及Office等软件,能熟练使用画图工具,已掌握思维导图绘制方法。

(二)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完成后,学生需掌握如下内容:第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第二,全国人大召开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第三,“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第四,“过渡时期”的概念、总路线;第五,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与具体措施。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经济复苏期间的知识,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授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并指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如“三大改造”,以整合知识脉络,方便思维导图制作。具体教学步骤为:

1.创设情境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之前,可为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制作案例,以供学生鉴赏,并引导学生对案例提出一些建议。以问题形式引入课题,如“同学们想尝试这类课件的制作方式吗?”如此,激发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制作兴趣。

2.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

在本教学环节,教师可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为其讲述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与本节历史事件相关的网站,让小组内成员分工搜集并整理资料,为思维导图制作提供基础支撑。

3.小组讨论,制作思维导图

引导各小组根据组内成员搜集的资料尝试从“过渡开始”“道路选择”“社会主义过渡所选道路”等不同的方向绘制思维导图。在该环节,教师可组织各小组成员分别绘制思维图的一部分,而后进行任务交换,以查遗补漏。

4.思维导图展示与评价

按照教师规定的时间,各小组将制作完成的思维导图展示在学习交流区内,各组相互交流评价,查找各小组思维导图制作的不足与优势,并对作品进行修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整合零散的历史知识点,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知识构建能力,值得在教学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郑丽.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J ].科技创新导报,2015(23).

[2]杨丽娜,邹霞,周浩.思维导图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 J ].现代教育技术,2009(03).

[3]何露.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J ].教育导刊,2009(12).

[4]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 J ].电化教育研究,2012(05).

[5]刘梅.思维导图在历史学术性课堂中的应用[ J ].中国校外教育,2012(32).

[6]刘海燕,关山.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J ].成人教育,2013(03).

推荐访问:探究 思维 策略 中学历史 教学中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