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浪潮”电影时期的一部杰作

时间:2023-06-01 13:15:3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新浪潮”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导演丘赫莱依执导的影片《士兵之歌》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典。

[关键词]战争片 “新浪潮” 人道主义

50多年来,每逢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以及众多影院都要放映一部名为《士兵之歌》的影片。俄罗斯观众都会满怀激情地去重温这部电影,回味那战争的岁月,欣赏主人公阿廖沙那真挚善良、忠贞赤诚、充满青春魅力的英雄形象。俄罗斯人实在太喜欢那个带有几分稚气的小伙子了,他永远激励着人们去热爱生活,努力工作。

这部电影当年(上世纪60年代初)曾经在一百多个国家放映。而且曾获得戛纳等10几个国际电影节的大奖,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影片《士兵之歌》从未在我国放映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影片《士兵之歌》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个19岁名叫阿廖沙的士兵在战场上击碎了两辆敌人的坦克,从而扭转了战役的局面,将军召见他,要为他请功,他却羞怯地提出了允许他回一趟家,因为他参军时走得匆忙,未来得及给母亲修好屋顶,怕下雨会漏水。家离战线不远。将军还是同意了,给了他6天假期,两天去程,两天返程,在家里和母亲呆两天,于是士兵高兴地上路了。整个影片就是讲他在路途上的经历,通过这一段经历,观众看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和灾难,也看到了主人公阿廖沙这个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最后儿子见到母亲,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他再呆在家里了。因为他为帮助别人用去了所有的时间。匆匆见了母亲一面之后,就得返回部队了。但是,这个士兵再没有回来,他为国捐躯了,甚至不知道他被埋在何处。

影片《士兵之歌》的故事仅此而已,但是作为俄罗斯电影史上“新浪潮”的典范,确有许多创新和独特之处。

这是一部讲述卫国战争的艺术片,而在之前几乎所有描写战争的影片,必须都是充满高大英雄形象和有激烈的战斗场面。这已落入公式俗套,观众也早已感到厌烦。“解冻”文学的出现,打破了公式化的戒律,而影片《士兵之歌》正是在解除戒律之下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普通战士在战争中的经历。主人公能真实形象,不仅使观众看到了他的善良和真诚。同时也看到了他有时也很羞涩,甚至有点胆怯。但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观众们不仅看到了前后方的忠诚和勇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甚至还有良心的背叛,这在过去的战争片中是绝对禁止的,所以影片《士兵之歌》让观众感到真实,动人。

其次,影片《士兵之歌》突破了叙事电影的框框和固有的戏剧结构,影片中似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部散文结构的电影,而且其中的有些情节甚至和主人公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和影响,但是导演却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把他在战争时期看到的真实景象给观众展现了出来。通过战争时期前方和后方的横断面,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展示了在战争考验面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影片中导演的镜头语言的运用是极其丰富的,也是具有独创性的。镜头紧紧抓住了人物的眼睛,特别是主人公的一双眼睛,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在序幕中,导演突出了母亲的眼睛,她凝望着远方,迟缓地走出村庄,在村头的路边,那凝视的眼睛从特写镜头中逐渐充满了整个银幕,从眼睛里浮现出那遥远的战争场面。空旷的战场上,敌军已节节退败,两辆敌军坦克像杀人机器轰隆隆地碾过大地,这时观众又看到了一双惊恐的眼睛,这是留在战场上的通讯兵的眼睛,正向司令部报告战场情况,司令部命令撤退,年轻的通讯兵急忙跳出战壕向后跑去,坦克发现了,即刻追赶过来,观众看到了通讯兵回望的那一双惊恐的眼睛,这时导演突然采用镜头倒拍的手法,天地完全旋转过来,天在脚下,坦克倒爬在天空。追逐着狂奔的一个小小的身影,此时观众强烈地感觉到天要倒塌下来,世界像要毁灭似的,此时很难想象在镜头运用的可能性上,有比这更加震撼的了,导演能想出这样的镜头,并不是形式上的噱头。而是最深刻地领悟了人物的体验之后,才构思出来的,这是主人公的一个主观镜头,通过眼睛所看到的,正是表现了主人公的恐惧心理,也让观众感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可怕。这种镜头的运用在当时确是一个新的手法、新的创造。而这一组镜头确实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让观众久久不能释怀,是刻骨铭心的。

接着,这个年轻的通讯兵跳进了弹坑,本想他会被坦克碾过,但他发现了反坦克炮。于是在最后时刻克制了恐惧心理,举炮向坦克射去,坦克被击中了,又一辆坦克被炸毁了,这时年轻的战士才第一次抬起头来,观众才看清影片的主人公阿廖沙那一张天真无邪的面孔,镜头这时又一次突出了他那真诚朴实、充满稚气和讽刺的眼睛,他仅仅只有19岁,还是个孩子,但是就这样一个羽毛未丰的少年却要经受残酷的战争考验。是的。战争是无情的。

影片从这里才真正开始了。

由于击退敌人的两辆坦克,战场的局面有了转折。将军要为年轻战士请功。最后给了他六天假期,但是必须准时返回部队,这是命令。

故事就从这一“旅程”开始了。整个电影就是描写士兵的“旅程”。电影以旅程开始,又以旅程结束,首尾紧紧呼应。虽然这一旅程并不遥远,但是就在这短暂的旅程中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在苏维埃制度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年轻士兵的丰满的形象,而且谁看了之后,谁都会立刻喜欢上这个朴实、纯真、忠诚的战士,他的心灵像水晶般晶莹、透彻、纯洁。

在这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的旅程中,没有什么严谨的叙事情节,也没有什么紧凑的戏剧结构。但是通过在旅途中的经历和那些不连贯的“插曲”。或者叫做“小故事”,来展现了战争的真实和形形色色的人物。

阿廖沙来到车站,看到一个残腿的伤兵,得知是顺路,他毫不犹豫地扛起伤兵的行李,为此还耽误了火车,尽管他着急。也有抱怨,但是当看到伤兵的妻子不离不弃地接他回去时。阿廖沙眼睛充满了欢乐,导演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片段,不仅表现了阿廖沙乐于助人的淳朴的高尚品质,而且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俄罗斯人在战争年代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

主人公在返家的路上接受了陌生战友的委托,往家里捎两块肥皂(战争短缺用品),当他好不容易找到战友的家敲开房门时,发现了战友的妻子已经背叛了丈夫,尽管其妻子万般无奈。但导演再次通过年轻战士眼睛的特写镜头,表达了明显的态度,因此他再次返回战友的家,不仅愤愤地拿走肥皂,而且连包肥皂的纸也没给留下,他认为不忠的妻子不配得到前线战士的礼物,这里的很多细节也是很动人的,比如说,在阿廖沙经过的楼梯上有两个孩子在吹肥皂泡玩,肥皂泡飘在空中全部破碎了,这里的寓意自然是很明显的。

阿廖沙不惜一切地保护着在车厢里巧遇到的同龄姑娘舒拉,在相互的接触中他动了真情,也许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迸发出爱情的感觉,但当他得知姑娘是去探望在医院

养伤的“未婚夫”时,他拒绝了任何亲近的机会,而和舒拉一起畅想着纯洁的友谊和战后的美好生活,导演通过两个人的巧遇、分别、再次相遇和离别的几个片段,表现了阿廖沙善良和真诚的美好心灵。

还有列车遭遇轰炸,阿廖沙如何从车厢中救出老人和少女……等等,每个细节都展现了主人公的高尚情操和无畏精神,影片就是通过这些片段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俄罗斯普通士兵的形象。

最为感动的是影片的最后一场戏,主人公阿廖沙经过曲折艰难的“旅程”终于回到家中,但是母亲在田地里劳动,儿子急忙奔去。有人告知母亲儿子回来的消息,母亲也从田地里匆忙跑去,母子终于相遇在村路上,热烈地拥抱在一起,音乐戛然而止,也没有人声,尽管周围站着无数村民,观众听到的只是默默的啜泣声,这里不仅是母亲发出的啜泣声。周围的村民也真正地动容了,突然,等待士兵返程的卡车(一辆顺路的卡车)鸣起了喇叭,母亲明白了。这才哭出了声,紧紧抱住儿子,生怕离她而去,这也是最为震撼观众的地方,每一次看到这里,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但是时间不能再等了,必须按时回到部队,这是命令。儿子掏出在集市上为母亲买的黑头巾,亲手围在母亲头上,就匆匆辞别了母亲。可是儿子此去就再没有回来,甚至不知道牺牲在哪里,又埋在了何地……而母亲明明知道了儿子永远不会再回来,但每天清晨,她仍要走到村头,翘首遥望着儿子离去的远方……

电影《士兵之歌》在这里就结束了,让观众又回想到了影片的开始,给观众留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就好像失掉自己的亲人一样,感到悲伤,这正是导演的成功之处,他通过真实的描述与刻画,让观众深深地记住了纯真朴实的士兵形象。让观众更加憎恨战争。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们应该记住影片的导演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正是他给世界电影史上增添了这样一部经典。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生于1921年。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了国家电影学院。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他作为大学二年级学生,毅然决然地走上前线,先后五次受伤。但每次伤愈后又重返前线。战后。他回到电影学院导演系继续学业,先后受业于电影大师尤特凯维奇、罗姆等,毕业后,先做导演助理,1956年,他独立导演的处女作《第四十一》开创了苏联时代“新浪潮”电影的先河,立即震动了世界影坛。并为苏联电影首次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58年。丘赫莱依开始拍摄影片《士兵之歌》,1960年完成,并于当年又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后又在旧金山、伦敦、德里兰、墨西哥等地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名目繁多的奖金和奖项。1960-1961年,丘赫莱依又完成了一部震撼影坛的巨片《晴朗的天空》,这是一部讲述人道主义、讲述忠于祖国、忠于爱情的影片。该片同样获得多种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这三部影片使丘赫莱依登上了世界影坛的巅峰。被冠以多种头衔。特别是他在1963年出任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时,力排众议,将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的影片《八部半》评为最佳影片,为世界电影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他为此被召入克里姆林宫,受了批评,但是他仍然坚持了自己的决定。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常受到莫须有的刁难,甚至多次被禁止出席国际电影节的重要会议,以至于后来他拍摄的多部影片也受到了影响,也再未超越这三部影片的水平。2001年10月29日,一代电影宗师丘赫莱依因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前几个月,俄罗斯国家总统普京为他对电影艺术的杰出贡献而授予他国家勋章,这也是当年的一件盛事。

影片《士兵之歌》的巨大成功,应该说也离不开主人公阿廖沙的扮演者伊瓦绍夫的努力。当时他是电影学院表演系二年级的学生。也只有19岁,他在导演的指导下刻苦努力,创造出一个朴实而纯真的士兵形象。影片上演后,他红遍了全国,随着影片走遍了世界各地。毕业后,他片约不断,先后出演了《当代英雄》、《铁流》等片的主角,1980年获人民演员称号。苏联解体后,伊瓦绍夫所在的剧团大批裁员,许多著名的老一代演员被辞退,他也自动离职。为了养家户口。他不得不去建筑工地扛运麻袋、木头,1995年电影界又想起了他,请他为电影新人授奖,他穿上礼服。来到“电影之家”,会后他又脱下礼服去了工地。装卸石棉混凝土板,1996年,由于过度劳累,导致胃部出血。做第二次手术时,心脏无力承受,去世时年仅56岁,可惜一代名演员竟如此结局。但电影《士兵之歌》中伊瓦绍夫扮演的普通士兵的可爱形象永远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推荐访问:俄罗斯 杰作 新浪潮 时期 电影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