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结号》看中国电影大片的转向

时间:2023-06-01 12:30:2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冯小刚从1997年拍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到2007年推出《集结号》.在这十年发展过程中,冯式电影从创作到运作模式的悄然转变,其电影本身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衍化。《集结号》从人性化的视角,颠覆传统战争题材,开启了银幕大片的新风气, 彰显出中国第一部具有自主话语权的民族商业电影的诞生,对我国多年来顶礼膜拜的传统战争题材的创作形成了颠覆与冲击;《集结号》必将成为中国电影在入世后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影片。

[关键词]冯小刚;《集结号》;电影大片; 思考

一、故事梗概

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接到团长命令为掩护大军撤退阻击敌军,以集结号为令。最终战斗结束后仍未听到集结号声,全连仅谷子地一人幸存。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谷子地一直在寻找原来的队伍,为的是给全连四十七位战死的好弟兄讨回一个“烈士”的名分。

战后的谷子地经历了几番波折,最终找到了团长的坟头,这时司号员告诉谷子地一个噩耗,其实团长从没有打算过要吹响集结号,谷子地等战士成为了部队转移的战略牺牲品。最终,我军追认全连47位壮烈牺牲的战斗英雄为烈士。

悄然间,作为舶来品的贺岁片迎来了她的10周岁生日。1997年,冯小刚推出了中国大陆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全国票房突破3000万,为持续低迷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至此开创了大陆贺岁片的新纪元,贺岁片也成为了冯氏电影的代名词。2007年,冯小刚推出了他的第9部贺岁作品《集结号》。十年磨一剑,《集结号》将成为中国电影在入世后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影片。

二、冯式电影从创作到运作模式的转变

电影是工业、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商业电影是市场运作下应运而生的,一部优秀的商业影片必须紧紧把握市场诉求的风向标。1997年,冯小刚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划出了一个特殊的档期,专拍贺岁片,开了中国大陆贺岁片的先河,《甲方乙方》的成功,迅速推动了贺岁片的浪潮。随后的《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等票房飙升的佳作构成了冯式电影特有的品牌效应。

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冯式电影本身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转变。

首先,这种转变体现在冯小刚敏锐的市场眼光。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贯穿始终的是冯小刚电影创作的幽默、抖机灵、嘲讽世事的本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市民阶层的心理消费需求,也助长了冯小刚的信心和贺岁片的发展态势,多年的摸索使得冯式电影愈加成熟,生活化的切口始终迎合着当下社会的热点,从《手机》中的严守一、费老,到《天下无贼》中的傻根,直至《集结号》中的谷子地,他们的人物性格往往能博得广大观众的认同感。

其次,这种转变体现了冯式电影与时俱进的运作模式。如果说初期的《甲方乙方》还只是低投入的本土“小品”,到入世后的《天下无贼》业已成为两岸三地的资本运作。在近年来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片”风潮下,冯小刚不甘落后,火速形成了当下中国影坛的“三国演义”之势。而这部《集结号》又一改时下的武侠之风,纠正了偏移到《夜宴》的技术形式探讨放大而舍弃了内容把握不足的走向,强调了电影艺术应该走向追求艺术内涵的道路,以及如何采用商业类型因素加强艺术风格化追求。

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再到《夜宴》,在冯小刚执导的商业片中,观众总能找到熟悉的面孔。但在《集结号》中,冯小刚一改时下的武侠之风,舍弃了明星,摒弃了明星效应,不启用“御用”班底葛优、徐帆,选用名气逊一筹的邓超、王宝强,至于男一号张涵予更是名不见经传,动用的基本上是“生”面孔甚至新人。正如冯小刚所言:“没有大明星的电影如果也有票房,说明电影的内容是好的。”

冯小刚又一次挑战自己,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影片的制作上。据悉《集结号》的投资是8000万人民币,而演员的报酬不超过100万,正是这种理念成就了该片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三、人性化的视角,颠覆传统战争题材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这正是导演冯小刚本人的战争观。

《集结号》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抒写人性之美、歌颂浩然正气的大片。它既与宣扬美国主旋律的好莱坞大片分道扬镳,也与冯小刚过去嬉笑怒骂的市井小品渐行渐远,进入到刚性十足和人性探究的另一个境界,突破性的震撼战争场面,直指心灵的救赎追问,寻找到了近年来被国产商业大片丢弃的人性,让观众体验了以往国产商业大片从未给予的观影高潮,为《集结号》注入了饱满激情。

《集结号》是中国战争题材影片经典与转型之作。它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将战争年代的凄美故事娓娓道来。它不是一部单纯的男人电影,影片只是在前半部分采取了惯用的男性化的叙事风格和节奏,讲述了男权意识形态下的男性情谊,塑造了一个个有异于传统战争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为电影后半部分主人公在和平时代的漫漫求索路所作的铺垫。

该片的一大亮点是从“原始”的战争中把握住人性的内核,以其精神内涵的丰厚性撞击人心。战场上,谷子地和他的兄弟们始终在坚守;战场外,谷子地的寻找更是心灵的坚守。正是有了这样的视角和内涵,谷子地才不同于传统战争片中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他更立体、更耐人寻味。

主人公谷子地的性格和情感既表现了“东方式”的舍己为他的大度境界,满足了本土欣赏的渴望,又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执著个性,满足普世大众的心里需求,最终其实就是激昂的人本人性的追求。

战争题材的大片,中国拍过不少,早期的《南征北战》、《红日》,前些年的《大决战》、《大进军》,全都集中表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党我军的英明决策,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是国家至上、英雄无泪。我们几乎看不到战场上的血雨腥风,看不到战争中人性的挣扎和迷茫,看不到小人物的孤独和无助,看不到个体在战争中的作用和位置……

与其他战争大片有所不同,《集结号》将两场战役都集中在影片的开篇部分,在观众经历了1个小时的视听震撼之后,影片所要讲述的故事主线才刚刚开始,而且后半部分的“和平年代”,主要依靠谷子地的情感力量来感染观众。

《集结号》解构了战争年代的冷酷无情,保留了浓郁的生活质感,对以往中国的战争片也有了新的超越和突破: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战争中个人的价值,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老兵——一个战斗英雄伤痕累累的内心疮疤,看到了在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下,个人生命也不再是那样的无足轻重了,47个弟兄,他们也是人,他们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

谷子地寻找战友遗骸的下半生比他在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他为了47个牺牲的兄弟灵魂安息而不断奔走、呼告。他愚公移山般从被深埋的真相的煤山下不断地寻找、挖掘,只为了他们不是“无名”,只为他们评上烈士,家里就能多分五斗谷子…… 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们看到了激情和忍耐的中国意识(这在许多电影乃至生活中都萎缩了),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那悠远绵长的集结号,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刚强,一种坚毅,一种责任,一种缅怀。

《集结号》比较完满实现了技术大片向“电影大片”的转向,丰满的故事,个性英雄情感的追求、顽强的精神坚持、艰难的历史进程、最终获得光荣精神的褒奖等等善恶褒贬分明的因素,都汇聚成为一个故事丰满的精神价值对象。大片让人能够真切的感同身受,还要让人可以歌哭涕泣,伴和着影片获得精神提升,最终长长舒叹心中的块垒,《集结号》给了我们这种期待已久的感动和冲击。

《集结号》开启了银幕大片的新风气,将银幕上久违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芒重新带回观众面前,给人感动和力量,它保留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却一改以往的乐观主义姿态,对我国多年来顶礼膜拜的传统战争题材的创作形成了颠覆与冲击。

四、电影大片带来的思考

1994年,《亡命天涯》携好莱坞资本入驻国内大银幕,2003年,中国电影入世,院线制形成,好莱坞的宏大投资对本土电影的冲击之势愈演愈烈,这种瓦解不仅存在于经济层面,同时也渗入到文化领域。

中国电影人在“与狼共舞”的不利情势下走上了大片模式的图存之路。继张艺谋的《英雄》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后,陈凯歌、冯小刚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内地大片的“三国演义”的时代。

《集结号》无疑是2007年中国电影大片的重大收获,也是典型的大片转变路径成功的最大收获—— 彰显出中国第一部具有自主话语权的民族商业电影的诞生。

它的成功揭示了一个重要意义,即从专家们和市场(今天已经达到两亿四千万)的双重积极反应,都说明了一个令人欣喜的事实:中国电影观众、电影创作者、理论研究者三者之间,绝对有可相吻合的地方;中国电影也从市场基本协调、走到创作试图协调,再到具备观赏创作相协调的平台上。所以,《集结号》为2008年重新看待中国电影大片提供了新的理性解说可能。

对于商业电影而言,票房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电影优劣的唯一标尺,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运作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增长的利润推动了电影工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单一的武侠文本创作已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孰是孰非的激烈辩证同时,冯小刚已借贺岁档之际手持国产大片的异文本,吹响了迫在眉睫的中国大片改革之路上的“集结号”。

总之,中国电影需要进一步确立自身的品质,探讨如何利用好商业元素,制作一部老百姓能看得懂并且看了之后有所收获的电影——这是以往大片一直努力而没能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电影的长足发展,也只有这样中国电影的世界地位才能难以撼动。

[参考文献]

[1] 行文.弘扬久违了的精神[N].文汇报,2007-12-21.

[2] 周星.《集结号》改变大片命运的价值[OL].https:// blog.Sina.com.cn/1234567abcdefg.

[3] 李婷.《集结号》开启银幕大片新风气[N].文汇报,2007-12-21.

[作者简介]陈和(1962—),女,上海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教学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推荐访问:集结 看中 转向 国电 大片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