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初探

时间:2023-05-31 21:40:0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大学生  意识形态安全  制度化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课题编号:XJK18BDY008)阶段性成果。

制度是言行准则,是行动规范。作为指导指南和思想工具的制度,本身具有约定俗成的公信力。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要有制度进行保障、规范与限定。这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确保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育人的关联

任何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属性。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是国体的安全,就是国家性质的安全,就是确保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就是维护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我国的安全。

特色发展是高校的动力。在我国,不同高校除了具有专业特色外,还同时具有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中国特色。我国高校的育人工作在性质上决定了其不能脱离意识形态的主导。从教育对象来看,目前的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心智情感仍不成熟”。面对伪装在各类外衣下的社会思潮和言论,他们容易随意跟风,盲信盲从。这就决定了高校的育人工作必须要把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教给学生,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甄别能力、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主动抵御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内容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是针对任课教师、行政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后勤人员等如何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一系列流程、规范与责任的规定,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实施的细化与要求。

1.“课程思政”的制度化

专业课与“思政课”虽然在教学领域是“术业有专攻”,但是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可谓是“隔行不隔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应运而生。“课程思政”的主要思路:第一,学校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只是教育的方式、内容、途径有所不同;第二,教书育人要落到实处,要以课堂为主战场;第三,从“思政课程”单一的表现形式转向“思政課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体系。“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结合,专业课程如何融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素等,都是“课程思政”的制度化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2.“管理育人”的制度化

“管理育人”制度化建设就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在管理层责任落实的体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是否健全、职责是否落实、重点是否突出、保障是否有力、意识形态工作是否科学等都离不开管理育人制度的规范化。

“管理育人”作为“三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管理育人”制度,提高育人效果,是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任务。要重视制度建设的基础作用,如果没有规章制度或规章制度不完善,必然导致行动不一致,目标分散,难以实现育人目标。要使管理育人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管理育人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最基本的条件。

3.“服务育人”的制度化

“服务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 服务是育人的根本, 贯穿于育人过程的始终。教育工作者应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生为本,践行服务育人理念,增强服务育人成效,通过思想引领和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从学校干部到广大教职工都能自觉坚持服务育人的良好风尚,凝聚强大育人合力。资助、后勤、学生事务办理等看似很寻常的服务类工作,其实最能够发挥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这类服务工作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直接面对学生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这类服务工作人员往往是教师党员,在服务中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和热心服务能直接影响学生对一所高校的评价,继而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对社会大环境、对国家以及政党的评价。“服务育人”的制度化就是要将看似简单的、流程式的服务通过具有感染力、正能量的言行,来间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各职能部门当前应特别强调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完善相关体制与措施,坚持将服务育人制度化并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的构建路径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在内容构建上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与时俱进。

1.尊重历史: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传统制度的优势

(1)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从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应该坚持深入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的优势。

(2)坚守灌输理论。灌输就是输送、注入的意思,主要指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向工人和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最基本方法,同样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本质。灌输并不等于填鸭式教育,也不意味着强制性的宣讲。在历史传统中,灌输又包括了三种方式,一是文字灌输,即标语、宣传口号、黑板报等;二是语言灌输,包括了当前还在使用的报告、讲座、演讲、谈心谈话、辩论等形式;三是形象化灌输,包括了影视剧、舞台剧、小品剧等手段,也就是“声画结合”的育人方式,更为直观。

(3)坚持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时代高校如何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方向。无论是作为制度化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还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制度化,都离不开现代大学制度理念作为支撑。这关系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落实,关系到高校“精神生产”,更加关系到新时代的高校治理能力。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的构建必然要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理念。

2.与时俱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的时代创新

(1)要与高校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同步。当前的时代是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上网普及率达100%,意味着所有高校的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网络。在这种趋势下,每一所高校都要占领自己的网络阵地,且要有所作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工作的推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的留学推进计划也逐步启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如何通过国外留学生来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增强国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真正的“知华派”“友华派”,也是新时代每一所高校需要不断努力的新方向。

(2)做好复杂化、多变化、碰撞化的社会思潮中的价值引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思潮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特点。2018年人民网、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2017年出现在我国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总结,包括“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激进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在面对社会各种思潮碰撞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等,都离不开意识形态教育的制度化保障,尤其是分类教育的制度化。如“思政课”“课程思政”“青马工程”、选修课、政治类社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必须纳入到制度的分类指导与責任确定,真正发挥以制度建设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引领作用。

(3)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目标。我国已经步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放置于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统一到制度建设中来。这种统一是有机的,尤其是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当文化日益与意识形态交织缠绕难分时,意识形态的文化面相不断映显,社会解读的意识形态范式就无法拒斥文化的渗透,甚至还需依托文化哲学来寻求社会存在的新的价值和意蕴。”因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必须将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统一起来,用制度化的文化模式来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袁小云.高校引领当代社会思潮要“实、效、新”[N].福建日报,2017-06-20.

[2]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

[3]沈江平.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N].教学与研究,2018-03-03.

(作者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制度化 意识形态 初探 安全教育 大学生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