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

时间:2023-05-31 14:10:3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编者按: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组成的。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深植着根系。民间文化是精英文化的背景、前提和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和血脉。它始终紧贴着大地自由飞翔,带着泥草的芳香,负载着灵魂的重量和祈望,记录、创造、传承着民族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历程和轨迹,如何在社会转型播散着强大冲击波的今天,把“根”留住,这是需要每个有良知的国人思考的问题。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物质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是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56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同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保存并展现着无数各具特色的文化图卷。根植于广袤田野中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精神、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从文化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它们既珍贵而又脆弱。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为西方人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无数的人在颤动中寻觅、探索中迷茫,书中展示的那个神秘而温情、遥远而又清晰的纳西王国,那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人类家园早已随风飘散,无处追寻,只留下梦幻般的传说让后人怀想凭吊。其实小说正是通过对消失的人类精神家园的怀念和祭奠,带着读者去思考现代文明主流文化的霸权暴力对大地及其价值的损毁。民族民间文化因其非主流性、独特性、差异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私相授受、自生自灭的状态,从未取得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我们曾经拥有什么?过去的诸多世纪里,在主流知识话语之外,那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思想的?

挽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尊严,保护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保护好自己文化的多元性,就是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全球化运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更激发了各民族、地域、群体直到个体保护保持自己的个性与传统的愿望。今天,随着人类对民族民间文化认识的日益深化,随着政府管理保护措施的力度加大和民众自觉维护意识的增强,民族民间文化正愈益显示出勃勃生气和迷人的现代魅力。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001年5月我国的昆曲艺术名列第一批19个代表作名单之中,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2003年11月我国的古琴艺术又名列第二批28个代表作名单之中;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宣布一次“代表作”,一个国家每次一般确认一个项目。评选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其一为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其二为需要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缺乏保护而将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

昆 曲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因为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其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

古琴

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古琴音色纯净、幽雅,有三种音:散音、泛音、走手音。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古琴拥有91个泛音,是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无法相比和不能达到的;走手音,更是古琴艺术之一绝,如人声在低声细语,音韵特别悠长、深厚,感人肺腑。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它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包括“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长调民歌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内部结构较自由,题材集中表现在思乡、思亲以及赞马和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制。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除独唱外,还有齐唱、对唱、伴唱,乃至“潮尔”合唱等演唱形式。优秀的长调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走马》等,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等,都是乐段体的长调民歌。

相关链接:

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2006年1月开始向社会公示,为期30天。据介绍,该名单是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 315个项目进行审议后筛选而成,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10大类。其中,备受关注的梁祝传说、格萨尔史诗、川江号子、秦腔、傩戏、吴桥杂技、水书等文化遗产均获入选。另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进入推荐名单。

甘肃省16个公示项目:

民间文学类:

武威、酒泉河西宝卷

甘肃的格萨尔史诗

音乐类:

肃南裕固族民歌

康乐、岷县、和政花儿(莲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河湟花儿)

庆阳唢呐艺术

舞蹈类:

永登高跷

兰州太平鼓

戏剧类:

敦煌、华亭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曲艺类:

武威(凉州)贤孝、临夏(河州)贤孝

兰州鼓子

美术:

庆阳香包

酒泉夜光杯雕

临夏砖雕

手工技艺类: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中国 口述 物质 人类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