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3-05-30 20:15: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S8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4-0034-02

1 草地病害及其防治

草地病害主要是指危害草地中的可食牧草,造成植株凋萎、草地减产的病菌和其他致病因子。草地病害因种类繁多、病症复杂、传播途径广泛,为科学有效防治带来较大困难。

我国草地病害防治。限于科研水平、资金投入、综合防治等多种因素,重点集中在栽培与管理条件优越的人工、半人工草地。已发现的、危害程度较大的病害主要有:锈病、轮纹病、褐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根腐病、叶斑病、麦角病、赤霉病、黑粉病等。

1.1 锈病

主要有叶锈病、秆锈病、冠锈病等,病症为:叶两面、茎、花柄、果实等株体上出现棕锈色粉末状小斑点,直径0.25mm,生长后期呈粉末状深褐色斑点,转主寄主为大戟属植物。春季气温上升到15~17℃时始发,锈孢子随风传播,夏季高温高湿,降水结露频繁,草层致密加剧病害的侵染、蔓延。广谱性病害,可危及豆科、禾本科、菊科等牧草。

1.2 白粉病

病株叶两面、花序、叶鞘、茎杆上出现白粉状物,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呈黄色、褐色或黑色小点。白粉病以子囊壳、菌丝体在病残组织越冬,春季气温恢复,子囊壳萌发形成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重复感染。以豆科、禾本科牧草危害最重,严重地段可使豆科牧草减产50%以上,禾本科牧草减产30%以上,且对家畜有一定毒害作用。

1.3 霜霉病

病株叶背发生黄绿色、形状不规则的病斑,并生出灰紫色霉状物。多危害幼枝,使之畸形、弯曲、生长停滞。严重时,病株颜色变浅,生长迟缓,部分叶片枯死。霜霉病多发于植物生长前期,温暖潮湿、草丛过密有利于病害蔓延。多危害苜蓿属植物。

1.4 揭斑病

多危害苜蓿、三叶草等豆科牧草。病株叶片、茎、荚果病斑小点状。火红色、褐色或黑褐色,后期生出黑色、平整的蜡状颗粒。侵染源为病残组织、带菌种子、土壤和病株本身。一般旬平均温度10~15℃。空气湿度60%~75%时病害始发,最适温度为16~17℃,湿度79%~90%。植株发病后造成严重落叶,落叶率高达40%~60%,产草量下降30%以上,粗蛋白含量下降10%左右。

1.5 根腐病

多发生于冬春之交,造成牧草不返青或地上部分凋萎。病株根部及根颈变褐,有腐烂状,根部皮层稍开裂,有时可见根内有白色菌丝体。病源为土壤和病株,受伤植株易感染。干燥、炎热气候病菌易蔓延,且随株龄增加,病情严重。

根腐病分布广泛。病害重发年份,植株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主要危害苜蓿、三叶草、红豆草、沙打旺等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根腐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常危害冰草、黑麦草、鹅观草、鸭茅、雀麦等属牧草,分布相当普遍。

草地病害防治。宜在年度普查的基础上,对所发现的重要病害,及时采样、详查,分类鉴定,精确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发生规律及受害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主要有:清除病原体及寄主、增施磷、钾肥、合理利用草地及化学防除等多种方法。

化学防除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药剂为主,于发病初期用人工或机械喷洒。药剂种类、药液浓度如下:①萎锈灵,20%乳油,发病初期用400倍液喷雾;②代森锌或代森锰锌,80%或70%可湿粉剂500倍液喷雾;③多菌灵或百菌清,50%或75%可湿粉剂,300~1500倍液喷雾;④石硫合剂,0.4~0.5度波美药液;⑤田安,5%水剂500~1000倍液喷雾;⑥波尔多液,0.5%倍量式溶液喷雾,即硫酸铜0.5kg、生石灰1.0kg、水100kg配成的水溶液。

2 草地虫害及其防治

草地虫害种类繁多,其中昆虫类占绝大多数。按昆虫学分类,主要分属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同翅目、鳞翅目及复翅目等不同科、属、种。如蝗虫、象甲、椿象、草地螟、草地毛虫、苜蓿蚜、大青叶蝉、广肩蜂等。按口器与危害方式分类,主要分为咀嚼式口器,如蝗虫、金龟子等,咬食牧草根、茎、叶、花、果,造成牧草断枝、缺刻、光杆、洞孔;刺吸式口器,如蚜虫、叶蝉等,象针一样,吸食牧草汁液,造成卷叶、枯萎、白斑、秕谷等。

草地害虫,与其他昆虫一样,一般要经过成虫、若虫、蛹、幼虫和卵几个发育阶段。其对草地的危害,随种类、密度、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因此虫害防治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

2.1 蝗虫

直翅目蝗科害虫,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为我国农村、牧区危害程度最大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种类有亚洲飞蝗、土蝗等10余种。危害特点是:大量咬食农作物及牧草的茎、叶、花、果,造成农田、草地减产。

蝗虫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我国各类草地均有分布。一般气温20~30℃,土壤含水量8%~22%时,蝗虫卵的孵化率最高。其日间活动规律为:晴天上午7~10时,下午2~4时;高发期为每年6~8月份,每年繁殖1~2代。

蝗虫的防治,国内外多采用预防与灭杀相结合方式综合进行。如草地封围、划区轮牧、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适时刈割等,均能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使蝗虫失去产卵与栖息场所,抑制其发生与发育。化学灭杀,以广谱、低毒、低残留农药毒杀。常用药剂有:①40%乐果乳油,有效用量300~450g/hm2;②50%马拉松乳油,有效用量450~700g/hm2;③5%稻丰散乳油,有效用量300~450g/hm2;④80%敌敌畏乳油,有效用量450~600g/hm2

防治方法:根据虫口密度、危害面积等分别采用人工、机械或飞机喷药。喷药时间以无风晴天的上午7~10时或下午2~4时为宜。

此外,我国新疆、内蒙等地草原牧区,在蝗虫高发期和高发地用放牧母鸡方法消灭蝗虫,达到养鸡、治虫双重目的。

2.2 草地毛虫

鳞翅目毒蛾科害虫,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等海拔3000-5000m的高山草地,主要危害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蓼科、蔷薇科牧草。

草地毛虫,一般每年4~5月幼虫出土,6~7月危害最盛;日活动量上午8~11时,下午3~6时;每年繁殖1~2代。

防治方法:防治时期为每年5月中旬、6月至7月上旬,即虫龄在3龄期。药物为敌百虫液剂或粉剂、敌敌畏乳油等。①人工喷雾用90%的敌百虫300~1000倍液;飞机喷雾用有效浓度为1.8%的敌百虫溶液,防效95%以上。②地面超低容量喷雾,用10%的除虫精溶液15kg/hm2,稀释浓度0.2%,灭效80%~90%。③喷粉防治:用6%的敌百虫粉剂,每公顷用药22.5kg,灭效90%以上。

3.3 草地螟

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分布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各省区。以幼虫取食植物嫩枝、嫩叶而危害作物与牧草。草地螟虫卵发育温度20~30℃,相对湿度60%~70%,幼虫期20~30d,多在傍晚频繁活动,取食牧草及作物。

化学防治:①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②50%马拉硫磷乳油500~600倍液;③2.5%敌百虫粉剂每公顷22.5~30.0kg。

3.4 苜蓿蚜

同翅目蚜科害虫,广泛分布国内各省区。主要危害苜蓿、三叶草、红豆草、毛苕子及豆类作物,部分地区还危害棉花、甘草、骆驼刺等植物,蚜虫危害牧草,以成蚜或若蚜群居在植物的嫩枝、花序及叶背,以刺吸口器吸食牧草汁液,使其凋萎、发育不良而减产、死亡。

蚜虫一般以卵在苜蓿等作物的根部越冬,长江流域还可以成蚜、若蚜在牧草或绿肥作物的心叶上越冬。北方地区每年4月中旬后越冬卵孵化,5~7月为蚜虫危害盛期。

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药剂及用量:①乐果,40%乳油1 000倍液喷雾;②氰戊菊酯,25%乳油,用量525~900mL/hm2或稀释1500~2000倍溶液喷雾;③氯氰菊酯,10%乳油,用量225~450mL/hm2,喷雾。

推荐访问:草地 病虫害防治 技术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