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地区盐碱土改良利用途径探讨

时间:2023-05-30 19:40:2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在分析彰武地区盐碱土改良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地盐碱土改良利用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 盐碱土;改良利用;途径;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0-0231-02

彰武县有盐碱土面积约4万hm2,是彰武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发利用治理好这部分土地资源,对增强彰武农业发展有深远意义。为此,结合几年工作试验研究成果,对盐碱土改良利用的途径进行探讨。

1 彰武地区盐碱土改良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彰武盐碱土多半是轻、中、重度盐碱化土壤,呈复区分布:耕地一般处在轻、中度化土壤或弱中度碱化土壤区域内,全盐含量小于0.3%,pH值8.5~9.0,碱斑面积小于15%种植作物有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随着经济作物的发展,甜菜、向日葵等已具有一定的耐盐抗碱性。近年来,部分碱斑面积超过15%的盐碱草地已垦为耕地,由于广种薄收,耕作粗放,只用地不养地,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从盐碱土现有耕地利用现状看,主要是旱田,水田很少,在低洼易涝耕地中,只要采取挖沟排水,修建台条田,都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耕地中的零星碱斑,尚无有效的治理措施。

中重盐化和中强碱化土壤,绝大多数是草原和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全盐含量为0.3%~0.7%,pH值9.0~10.2,碱化度30%~90%,有机质含量低于1%,植被覆盖度小于70%,生长着碱草、碱蓬、星星草等耐盐碱植物,由于长期过度垦耕和放牧,已严重引起草原退化,鲜草产量低。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开荒种地,毁草开荒,把深层碱土的碱化层翻到地表,形成白盖碱土,而逐渐形成不毛之地。二是过度放牧,牲畜踏坏了表土层后,水冲风剥,使碱化积盐层裸露地表,破坏了地面的植被,加剧盐分累积。三是人为活动的直接破坏,如雨后放牧、抢草皮、拉土积肥、乱挖土地等,破坏了表土层,形成大片碱斑,草场退化极为严重。

2 改良利用途径

改良盐碱地必须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道路。树立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一切从彰武具体条件出发的思想,做到水利、农业、生物、化学、改良相结合,农林牧相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相结合,搞好生态平衡,促进土壤良性循环[1-2]。

2.1 退耕种草养牧,实行草田轮作

彰武盐碱土集中分布的地区,地多人少,劳力不足,土质瘠薄,盐碱危害较重,作物产量低,应实行粮草轮作,种草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用地养地结合,是加速发展彰武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改变只顾眼前,广种薄收,而不顾长远利益的现象。应先种草,以草改土,实行粮草轮作制。

2.2 利用盐碱地建设草场,兴牧促农

畜牧业的发展与盐碱地天然草原牧草生长不良而且超载过牧的矛盾,必须用改良盐碱地、开发建设人工草场、种草养牧的方法解决[3]。从全放牧型逐渐过渡到半舍饲半放牧,并逐步实现全舍饲、工厂化饲养的道路,有计划地实行轮牧,保护草原使之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增加耐牧性,提高草原载畜量和初级生产力。试验结果表明,草场在围建以前草量仅750 kg/hm2,经过几年围建,目前产草量已增加到7.5~15.0 t/hm2,最好的人工草场已达到37.5 t/hm2,效果明显。

2.3 开发井灌区,种稻结合排水改良盐碱土

在水质水源条件适宜的重盐碱地种稻改良盐碱土,既满足水稻本身生长发育的生理需要,又起到了淋盐、改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旱改水”是改造与利用结合,避害兴利行之有效的措施[4]。彰武县在打井种稻结合排水的大面积试验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种稻2年,平均产量达10 747.5 kg/hm2,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由此表明,在盐碱地种稻结合排水可以把土壤内的大量可溶性盐分淋溶到地下水中,使土壤含盐量降低,盐化度逐渐减少,将盐碱地变成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

2.4 在轻度盐碱土上种大麦,是开发利用的一条新途径

多年来,辽宁省几十家啤酒厂家,其大麦主要来源是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部分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进口,而且价格连年上涨。辽宁省每年啤酒产量在1 000万t以上,大麦需求量巨大,在盐碱地上种大麦,销路有保证。另外,大麦种植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生育期短(3月下旬播种,6月下旬成熟);二是适应性强,在pH值>4.0、全盐>0.2%的土壤上可以正常生长,其质量可以满足啤酒生产的要求;三是种植大麦经济效益高,大麦下茬复种作物较多,可种早熟大豆、油用向日葵等,既改良了土壤,又增加了收入。

2.5 耕地中的盐碱斑应重点治理

各地有不同的改土条件与要求,在治理措施上也是多种多样,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彰武县几年来采取的深翻、压砂、埋草、施草末子、秸秆还田、压青草、多施农家肥等措施,使碱斑面积减少了68%,保苗率提高30%,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6 增施有机质,培肥地力是改良盐碱地的基础

治理盐碱土的最终目的是变低产为高产,从盐碱土的本身属性上分析,低产的因素很多,但“地瘦”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作物产量高低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成正比。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拿出一部分耕地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既经济又简便可行,也是今后提高土壤肥力的方向。但和绿肥相比,其纤维含量多,碳氮比高,在分解初期存在和作物争氮现象,影响当季作物增产,所以在采用秸秆还田的同时,应施适量氮素化肥。同时,充分利用绿肥、秸秆等饲养牲畜,利用牲畜的排泄物发展沼气,经过多层次利用后还田,搞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平衡促进土壤的良性循环[5-6]。

3 参考文献

[1] 王利民,陈金林,梁珍海,等.盐碱土改良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1):143-148.

[2] 李志杰,孙文彦,马卫萍,等.盐碱土改良技术回顾与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10(2):73-77.

[3] 马晨,马履一,刘太祥,等.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0(2):28-32.

[4] 刘宏,刘剑钊,闫孝贡,等.盐碱土改良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12(2):20-23.

[5] 马利军.盐碱土改良技术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5):20-21.

[6] 贾立平,顾云杰,姚和雨.大庆地区盐碱土改良利用初探[J].北方园艺,2000(2):47-48.

推荐访问:盐碱土 彰武 改良 途径 探讨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