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玻璃装饰风格成因初探

时间:2023-05-30 15:15:1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17到19世纪英国玻璃装饰风格背后成因的分析,来探讨在社会生活的变革时期,一种本土物质文化品牌的诞生需要来自各方力量杂糅而促成,其中包括了文化风俗、社会经济等等因素,而不是单纯是由技术决定的。

关键词:风格;装饰;铅玻璃;切割;新古典主义

中图分类号:J229(561) 文献标识码:A

英国玻璃器以其坚实厚重的“水晶”材质和精致优雅的装饰风格享誉世界。它的诞生源自于人们对于一种材质全新的认知和探索。从那一刻起,英国风格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尽管它与同一时期其他地区的产品有着诸多的关联。但它在玻璃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是无可否认的。它代表了一科新鲜务实的价值观念,向人们展示了工业文明早期的效率和品质,揭示了古老的工艺白手工的生产向着工业化生产转变的可能性。

它的形成,无疑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铅玻璃的诞生

材质的特性决定了产品的加工工艺和最终的风格样式。英国玻璃装饰当中大量使用的切割、车刻手法首先依赖于一种足够坚硬的材质。虽然人类制造和使用玻璃的时间长达5000年之久,但此前的玻璃无论是在光泽度、透明度还是在硬度方面都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和波希米亚地区的产品已较为接近这个标准,但在硬度和光泽度方面还称不上完美,另外它们的成本相当高昂。最终在1760年右,三名工人在荷兰东部尼美根地区沿河的一家工厂里研发出了此类材料的雏形,不久这项技术被其中一位叫做科斯塔的工人传到了英国,它被伦敦玻璃商人拉文斯克罗击特做了进一步的改良。产品的主要原料被确定了下来,是三样物质:氧化铅、煅燧石和钾。此外,英国早在17世纪初就以煤取代了木炭成为熔炉的燃料。(据当时的记载,1660年伦敦煤的输入量比起1580年增长了大约20至25倍)这一措施大大提升了炉温,高温最终催生出了更加稳定的玻璃(同一时期的欧洲其他地区仍普遍使用木炭进行玻璃烧制)。另打外,对于闭合式钳锅的采用也有效地降低了杂质对玻璃熔液可能造成的影响。借助于这些前期的技术铺垫,在1767年,拉文斯克罗夫特真正完善了这项技艺,产品一经面世就赢得了好评,人们描述它“坚固、纯净、明亮、无色”,同时能够很好地折射“阳光和火光”,简直“可以被比作水晶”。这一时期的产品含铅量相当高,一般能达到30%左右,这使得它比起威尼斯的苏打一硅酸盐玻璃和东欧地区的石灰-白垩玻璃更加坚硬。拉文斯克罗夫特本人也凭借这项技术获得了专利权,这项成功的发明几乎立刻取代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一直引领欧洲玻璃制造业的威尼斯玻璃的地位,与后者相比它们更加坚实耐用,尤其是对于当时的城市家庭而言(尽管在产品的造型风格上仍然有威尼斯的影子)。拉文斯克罗夫特的成功引来了大批仿效者,竞争的激烈甚至使他在1679年2月间被迫考虑暂停生产。这项起源于乡间的手工艺成功地转变为令世人艳羡的产品工业。

二、切割和雕刻技艺形成本土特色,并最终走向成熟

(一)切割技艺的先声

人们对于该项技术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它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最早可以一直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老普林尼就曾详细地记叙过当时的制作流程。在这之后后,萨珊帝国的工人又将该项技术大大发展,自9世纪起它在这一地区达到了高峰,而欧洲人要在17世纪末才能做到这一点;同时它所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宽泛,除了玻璃之外,人们还将这项技术运用在宝石的装饰加工领域,对这些不同材质所采用的切割技法之间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中世纪的穆斯林工人对于个中奥妙已经非常熟悉(这在有关当时开罗的财富报告中已被反复提及),切割技术在任一材质内的改进都能及时地影响到其他材质。值得注意的是,玻璃产品在此时仍被作为是宝石(尤其是天然水晶)的模拟产品,对于这种物质本身特性的审美价值尚未形成。因此,对玻璃的切割加工技术往往是滞后于宝石加工领域的,多半是实验性质的,这种情形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1600年左右,布拉格皇家工厂里的宝石切割师Caspar Lehmann首次使用飞转的铜制小轮,同时伴入磨料进行玻璃的切割打磨,之前这项技术就是被用在水晶和宝石切割当中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切割技术始于1680年左右的东欧及德国纽伦堡地区,当时的技师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抛光每一根线条”。

(二)本土化切割风格开始的阶段

铅玻璃坚硬的特质令它可以适应各种装饰手段。在荷兰、德国和波希米亚等地区,它的到来显然立刻为雕刻技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深度雕刻在那里非常受欢迎,切割技术基本是辅助地呈现。而在英国,人们似乎更加喜爱平面上有着轻微凹陷的切割装饰图案。1700年左右,这种装饰技艺渐渐实现了本土化,并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就在此前,英国仍然要从威尼斯进口大批的玻璃产品)。到了1725年,伦敦的切割行会已经有了“超过30名的会员”,其中多数是从事镜面和玻璃灯具切割的。此时对于酒具和餐桌用具的切割装饰尚不普遍,原因在于那时的杯身部分往往显得薄脆而不适于切割和雕琢,仅在杯脚和杯茎上运用简单的切割手法,这说明当时的铅玻璃材质还不够完美。17世纪中后期一批来自于波希米亚和德国地区的优秀玻璃装饰工人前往伦敦,此后更由1714年德国汉诺威选帝候乔治对英国的访问掀起了热潮,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技艺的精湛使他们明显具有心理上的优越感。但在风格上,他们很快就为英国的本土特色所同化,这种本土风格至少保持到了1750年左右。

(三)安妮女王风格与罗可可风格的交汇

冷静而矜持的安妮女王风格稍后占据了英国的主流位置,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总体上来看仍是朴素简洁的,信奉新教的人们并不喜欢流行于波希米亚地区的罗可可风格的样式,在他们看来,那些产品无论是造型还是图案装饰都显得矫揉造作。在这一时期英国人对于材料所作的技术性改良一直没有停止过,在铅玻璃生产过程当中有关于节能和高效的技术专利不断涌现,最终这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新产品更加坚硬。这随之带动了装饰技术由原先的简单浅层打磨转向了凹面的砂轮切割,三棱面的切割代替了二棱面切割,图案比起以往更深了。但很快,切割装饰就不再是一枝独秀,它综合了更多的雕刻手法。到了1730年,在一些英国银器上开始出现不对称的涡卷状图形,真正的罗可可风格对英国玻璃器的影响最早要到1740年左右才出现,(它的姗姗来迟是由英国同法国政府及欧洲大陆的天主教势力之间的对立造成的)。此后,罗可可风格在英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在1775年左右达到巅峰状态,其中最优美的一些作品可以同欧洲大陆的同类产品相媲美。纹章图案和风情画作为装饰大量出现,内容多以牧羊人、午后的风景、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想象中的东方风情。描金、施釉以及雕刻是主

要的表现手段。切割技术出现在一些精美的鼻烟壶、烛台和水杯以及调味瓶上,不再作为单独的装饰表现手段。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很多着色的玻璃器皿和仿瓷器效果的白色玻璃。

(四)新古典主义真正令切割装饰大放异彩

自1760年被引进英国之后,新古典主义就迅速地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装饰风格,克制冷静的切割手法再次占据主流。这显然应该归因于它所推崇的崇高理性的审美标准同英国人在气质上的呼应。古典主义对于英国玻璃器风格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巴洛克和罗可可风格,它被大规模地运用到了日用玻璃器皿的各种类型当中,其影响远播欧洲大陆、爱尔兰和北美地区。

这一时期也是玻璃切割手法的分水岭,它根源于人们对于铅玻璃材质进一步的认识。此前,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器皿表面的反射效果,而在一定程度新上忽视了材质本身良好的折光性能,于是深度切割技艺进入人们的视野,最终是切割技艺将新古典主义的“Angleterre”风格推向了世界玻璃制造业的前台(新古典主义初期的风貌是切割同雕刻相结合)。随着工人们对于该项技术掌握得越来越熟练,到了1820年左右,切痕在器皿上已经变得很深,图案也日趋复杂,由早期的简单星形、花卉形、线槽变成了菱形、棱柱、扇形面、网纹面、浮雕和“草莓”菱形。1789年对蒸汽驱动切割机的引入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嬗变的进程,到了1830年,器身上的图案排列方式已由以往的以横向为主的转变成了纵向。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退居次要地位,一般只用作镶边和铭刻花押纹样。

三、玻璃装饰的发展自17世纪世纪以来的英国社会生活有着诸多关联

(一)消费阶层日趋庞大

历史上,贵族们对于奢侈品的搜求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这一直是他们日常消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十七世纪起,由于中央集权的国家控制力日趋加强,贵族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享受生活当中,像以往一样,对于装饰品和餐具的需求持续增长。另外,他们的夜生活也更加丰富和频繁,舞会和戏剧都是选项。为此他们花费大量金钱去订购高档的水晶灯具和酒具,以此来体现他们的气派。这对于手工艺人提出了求新求变的要求。

另外,自18世纪工业运动以来,中产阶级兴起,他们的财富规模引发了当时国内的消费浪潮,商人们把目光瞄准了奢侈品交易,玻璃器皿成为焦点。伦敦的商店据说到了晚上十点还是灯火通明。此时的玻璃制作已从宫廷的影响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可以向任何有钱人提供服务的行业。市民阶层也被带动起来,开始关注这类消费品。

此外,乡村居民的家庭消费观念也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产生了新的变化。他们的收入因工业资本家在乡村的原始积累而有所增长,对于镜子以及各种展示性器皿有了更大的需求。

(二)英国人对于餐饮礼仪的讲究以及对于酒的爱好促进了玻璃装饰发展。

英国人把礼仪和按部就班的态度一直带到了饭桌上,尤其是当上流社会开始他们的晚宴时,晚餐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巩固同家人以及亲友之间的感情联系,边吃边聊,以至于有时一顿晚饭会花上他们几个钟头。上菜是严格地按照顺序来进行的,器皿的形式和摆放有了很多讲究。成套的餐具和酒具往往是依据主人的要求而特别订制的,整体设计的概念也由此产生。

此外,对于酒,英国人也有天生的偏爱。英国在十八世纪经历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增收,由此也带来了酒产量的攀升。酒具的装饰在这一时期推陈出新,品种繁多。

(三)英国专利体制激发了对于新技术的创造以及作为新教国家有着特殊优势。

专利保护在英国非常发达。它最早产生于16世纪,到了18世纪申请专利已经变得十分流行,申请者对于其成果拥有15年的专利权。给于技术创新者的激励对于英国发展影响深远,例如里查德罗宾逊用于打磨切面的引擎设备可以将玻璃器皿的表面打磨的很细(在1698年获得了专利);由佩洛特改进的熔炉有效地降低了燃料的损耗(在1743年获得了专利)。新的制作和加工工艺、新的风格样式在整个英国工业发展史中不断涌现。

同时,作为新教国家,从16到17世纪,英国接纳了大批欧洲大陆的移民,他们因为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而被迫选择了流亡,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身怀绝技的玻璃工人,这立刻就使英国大受裨益。

(四)工业革命的到来促进了玻璃工艺的现代化,也随之改变了玻璃装饰的面貌。

早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几个世纪,借助机械来替代完成某些手工进行玻璃装饰就很普遍。然而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以蒸汽作为动力的机器加工替代了更多的手工技术,同时分工也日趋细化。作为手工艺的玻璃产业走向了工业化的生产。其装饰工艺变得更加精确复杂,1830年之后的一些产品表面的装饰甚至是过份繁琐的。

(五)出版业的繁荣也扩大了装饰风格的影响力和普及面。

自文艺复兴以来,学者对于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渐渐增长,对于风格美学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借助出版业的力量积极地对当时的日用品和室内设计做出引导,有些甚至直接参与设计,比如著名苏格兰建筑师罗伯特·亚当,书市上也有了相当多的此类论著和有关风格纹样的图谱。此外,报纸作为传媒力量,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大量的玻璃产品商业广告利用这个平台获得了城市人群的关注。借助于出版业,风格引导了大众的趣味。

结语

通过对17至19世纪英国本土的玻璃装饰风格形成过程当的诸多因素的探讨。可以看出,玻璃装饰风格的演变不单是来自于技术本身,同时还与当时当地的时尚趣味、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推荐访问:英国 成因 初探 玻璃 装饰风格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