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公益预算的企业财务精神

时间:2023-05-30 11:30:0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企业财务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理财中形成和拥有的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一种无形财富,其表现为在理财中考虑相关者利益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文章指出,在财务预算里体现公益内容,构建具有公益预算的企业理财精神,是借助于对外部其他利益的平衡来达到内外和谐,以获取企业持续发展的信任和美誉,这不仅是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的理性需要,也是企业积累社会资本的至善途径。

关键词:公益预算 企业财务精神 社会责任

企业财务精神的内涵

企业财务精神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企业长期倡导和培养的,由理财者和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理财活动中共同塑造而形成的最高层次的精神财富总和。广义的企业财务精神是指影响财务发展变化及其模式选择和财务行为的所有文化构成,包括知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在内的理财者和员工的行为模式以及精神信仰的复合体。狭义的企业财务精神仅仅是指理财者和员工的财务道德,它居于观念层次,主要包括财务信仰、财务价值观、财务行为准则和财务行为习惯等,它是企业可以在较长时期拥有的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一种无形资产,表现为理财者和员工在处理财务问题时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等精神内容。

美国学者沃特曼和波德斯认为,一个组织的基本宗旨、精神和驱动力跟它所取得的成就的关系,远比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结构、革新和时机选择等因素的关系密切。这里所说的“基本宗旨”、“精神”、“驱动力”就是指价值观层次的伦理道德。高尚的财务文化精神总是置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置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置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在财务行为上表现为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企业财务精神文化是财务文化的灵魂,对其他层面的文化起支配、指导和统驭作用,是形成财务物质文化、财务行为文化和财务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源泉。有什么样的财务精神文化就有与之配套的财务物质文化、财务行为文化和财务制度文化。

企业财务精神构建的文化基础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一切有伦理取向的行为,都受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准则支配,一是信念伦理,二是责任伦理。而这两种伦理正是我国周文化精神和秦文化精神的统一。

周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天命信仰、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西周以来宗法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准则和原理支配着整个社会,使其成为一种既重差等秩序,又重义务顾情意的伦理本位的社会;陈来在《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中分析了周代人的巫觋、卜筮、祭祀、天命、礼乐、德行以及信念伦理的构成,列出了周人信念伦理的德目表。他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理性主义注重政治文明和人文德行。周人信念伦理中的社会行动准则是德性,周人的德性观念是与天命信仰联系在一起的。

秦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公”原则、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秦人经过商鞅变法,其行为目标已不是彼岸的天命信仰而是世俗的“公利”追求。秦人崇尚“非有文德”,寡义趋利,“不别亲属”,超越了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德行伦理,抛却了以天命观念为信仰的信念伦理,一切事情都按理性法律规范处理。秦文化是两千年中国文化的基础,秦大一统国家及其观念是秦的责任伦理的功效和价值体现。责任伦理类型的行动者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对行动的手段及其结果之间的关联作出考察,同时能够客观的估计各种可能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周秦两种伦理文化各有长短,一个重视彼岸的天命,一个重视此岸的“公利”;一个重视德性精神,一个重视理性精神;一个重视礼乐,一个重视法术势。如果取长补短,就能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做到此岸与彼岸统一,理性与德性并进,刚性与柔性的互补。董仲舒综合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形成了“阳儒阴法”、“德主刑辅”的综合伦理体系。唐代兼容儒、道、释的信念伦理,同时,也重视刑名法治以及相关的责任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两种伦理的互补统一。当前随着工商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企业培育财务精神必须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周秦伦理文化的精神内涵,经济德性与经济理性兼顾,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共谋。

基于公益预算的企业财务精神构建必要性分析

(一)当代企业理财环境的要求

首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优质的产品、高尚文明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渴望,这种需求强烈排斥企业的非道德理财行为,加之信息的快速传递,任何一个企业在追逐自身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视或漠视社会责任,把投身于慈善事业当成财务成本的认识和作派瞬间会产生广告效应。

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争的是忠诚顾客,哪个企业的顾客满意度高就能持续发展,再加上有才能的人都愿意在有财务德行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里发展,有德行企业才能长久发展,才能给员工创造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平台,也就能留住人才。还有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是协调财务关系,所以企业想使理财活动卓有成效,就必须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包括将资金投身于公益事业,这不仅是企业作为社会人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科学理财的道德底线。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本质是社会组织,追逐经济利益只是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企业如果只是一味追逐经济利益而不承担社会责任,当国家和民族遭遇不幸时也认为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身公益事业和企业的财务目标不相符合,那也就破坏了社会效益,阻碍了社会道德和文明的发展进步,这与企业为社会创造社会财富的终极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二)承担社会责任能增加企业的财务绩效

就资金运营来说,企业对社会利益的兼顾,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其实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是借助于对其他利益的平衡来达到内部团结和谐,外部获取信任和美誉,从而促进企业自身资金运动的快速有效。相关研究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的财务绩效成正相关关系,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会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盈利能力。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传统社会的许多巨贾富豪只是在临终之前为了弥补良心的愧疚才将自己的财富捐赠给教会或社会。虽然“经济领域非道德”的观点仍有很大市场,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文明社会的人们却发现了两个巨大的秘密,那就是通过“经济理性”和“经济德性”来实现“财富之路”和“德性之路”的汇合统一,从而创造出一个自由繁荣的新世界。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认为,首要的秘密是经济理性,它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自由繁荣,促进了社会的民主进步。但经济理性也有局限性,那就是经济活动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个人物质利益至上,以利己主义的计算理性作为行动的原则,它调动人的内在占有欲,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紧张对立,引发阶级矛盾和斗争,造成社会政治经济危机。

20世纪中叶以来,理论界、企业界试图探寻另一条企业发展的路径,以弥补经济理性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很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观点,要求把企业当作社会公民来对待,企业在通过其核心业务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向社会各方面显示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Dirk Matten等(2003)对代表性企业公民进行了三种形式的划分,第一种形式就是企业公民与企业公益活动、社会投资。该理论强调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实体必须承担应有的义务,实现经济行为与更广泛的社会价值的沟通与互联。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经济人本身就是道德人,二者可以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经济人只有在道德的支持下才能完成追求自身利益和促进社会利益的双重目标。涩泽荣一曾提倡“道德与经济合一论”,他认为若将道德与经济分开,经济非但不振,道德也会蹈空。

基于公益预算的企业财务精神构建策略

在现代社会,企业家及其企业在公益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良好的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主体。世界许多著名企业家及其企业已把公益事业作为实现其崇高理想、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至善途径,通过投入公益事业的财务支出,达成经济德性与经济理性互补统一的完美境界。近年来国外著名企业在财务德性上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直关心公益事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并不断地为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

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在企业财务文化的精神层面构建高尚的财务价值观已经普遍受到中外企业家及其企业的高度重视。比如惠普公司总裁戴维•帕卡德指出:“社会应当由于惠普的存在而变的更为美好些”。目前不少企业在运营中已经基本走出了资金运动只讲效果与效益、漠视道德伦理、忽视人文精神、轻视文化规范的误区,形成了重视人本管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重视企业财务德性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检验了中国企业群体的财务德性,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民族灾难面前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利益诉求,自觉地把社会责任担在了肩上,通过公益捐赠履行了企业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高尚的财务德性和财务人格给全球市场留下了值得信任的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了企业的外部营销力,也为企业家及其企业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

所以古人说的“舍”就是“得”,即“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它是企业赢得公众好感、取得社会信任、提升财务德性、改善财务关系,获得长久发展以及实现企业家终极价值的至善途径。企业构建财务精神时需要把经济规则和道德规则相结合,在资金运营中重视对硬资源的节约和软资源的有效培育,把对公益事业的财务支出与培育具有责任意识的企业财务精神联系起来,在财务预算中明确公益预算,在每一个计划期把组成预算内容的公益支出分解为归口分级的财务任务指标,长久下去企业通过计划任务的制度化落实与考核,逐步演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财务意识和理财行为习惯,这将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2003

2.[英]阿马蒂亚•森.经济学与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0

3.王小锡.经济的德性[M].人民出版社,2002

4.齐文.汶川大地震:中国企业在行动[J].企业文化,2008(6)

5.王兴尚.论周秦两种伦理类型的特征[J].人文杂志,2009(1)

作者简介:

马焱(1963-),女,陕西乾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经管系财务管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企业文化的创新。

推荐访问:企业财务 预算 公益 构建 精神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