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子银行的风险研究

时间:2023-05-30 08:30:3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从现在最受投资者热捧的影子银行现状出发,指出影子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途径,提醒消费者应提高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判断能力,提供应对之道。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银信合作

一、影子银行的现状

近年来,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飞速发展,不是银行又提供类似银行的服务。2002年到2011年,全社会融资额由2万亿增至12.83万亿元,银行信贷所占比重却由91.9%降至58%。数年时间,资金疯狂地由银行信贷平台转向股市、债市、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私募股权、担保公司等平台,蔚为壮观,影子银行大行其道。

2012年全国银行业存续理财产品账面余额7.1万亿,其中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占34%,项目融资类占30%,存款类占22%,权益类占11%,衍生工具类占1%,其它资产以及未投资头寸合计占比2%。信托资产总规模7.47万亿,信托行业超过保险行业,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行业。全国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总规模接近15万亿,尽管与同期银行总资产规模127万亿、贷款余额68万亿相比,依然是不可相提并论,但占据了国内新增贷款数额的半壁江山,相当于GDP两成。不到10年的时间达到如此规模,不能说不令人震惊。

从市场来看,规模最大的“影子银行”是银信合作,涉及面广,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出了大量的资金,满足市场资金短缺者的需要。受银行信贷政策的限制,中小企业往往难以从传统的银行信贷得到贷款,它们委托信托公司设计出与企业贷款相对应的理财产品,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以信托公司的名义向银行申请对应项目的贷款,并委托银行代理销售,投资者在银行柜台购买理财产品,资金的短缺者则可以顺利得到资金额度,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再向银行支付托管费,信托公司的服务费以及支付投资者收益。理财产品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成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二、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

1.风险大

影子银行囤积了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但扰乱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潮,可能引发一场前景难测的金融危机。这种现象已经陆续在一些地方出现,曾经因高利贷泛滥而成为“宝马县”的江苏省泗洪县,在借贷大户“跑路”、停止付息后,高利贷市场崩盘,众多放贷人血本无归。江苏省启东市出现信用社员工当高利贷掮客,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离职、逃跑甚至跳楼等情况。福建省厦门市连续爆出民间高利贷崩盘大案,涉嫌介入高利贷的既有担保公司的负责人,也有银行高管。安信信托昆山案、华夏银行嘉定案等打破国内债券市场“零风险”的神话;曾经的明星企业、最高市值超过300亿人民币的“无锡尚德”被当地法院裁定破产重整。一些从事高风险、高收益投资的企业,除了银行贷款,更多地依靠影子银行体系补充额外的资金需求,将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到正规银行体系,暴露出影子银行快速扩张对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压力不容忽视。

2.缺乏专业性风险鉴别

影子银行设计的产品往往采用复杂的结构和风险控制系统,部分产品甚至还涉及金融杠杆工具。它们对外不公布这类产品的详细结构,披露给客户的只是被简化了的指标,比如期限、预期收益率等,客户无从得知详细而具体的风险信息。即使影子银行披露风险,没有专业顾问进行风险解释,普通客户也未必看得懂。欧美国家以对冲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参与影子银行的模式,可以增加一层专业机构的筛选和缓冲,在我国目前没有这类专业机构,普通散户专业知识严重不足。

3.管理无序

影子银行相当一部分业务被称“银行的影子”,它们灵活、充满创新意识,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业务彼此融合,各种融资工具综合运用,行业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影子银行”体系所创造的金融工具,几乎完全破除了金融系统结构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在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很难监测影子银行业务的资金流向,更不用说要实现实时、动态的风险监管。比如,传统银行贷款不仅要执行贷款“三查”制度,还要加强信贷资产的监测分析与管理。虽然这些制度或理念被移植于信托贷款的风险管理,但实际执行中往往会流于形式。这不仅涉及到部分信托经理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还在于信托公司客观上无法及时掌握融资企业的资金流向,难以顺利实现风险预测和相关风险处置。

4.资金池运作

影子银行以资金池运作理财产品,产品期限错配,发新品偿付到期产品,本质上就是庞氏骗局,理财产品资金流向和透明度都无法监管。民间融资风险集中爆发,不仅牵涉到银行贷款,而且还影响到第三方企业信托理财产品无法到期按时兑付。在金融风险事件爆发后,本是出于降低融资风险的担保链条,却成为瞬时传播与扩散金融风险的助推器。

三、产生的原因

1.参与主体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参与主体主要是对冲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影子银行”通常透过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以及其它非银行融资方式把参与者扩大到普通家庭。两者相比较,后者少了关键的缓冲层次,缺少风险释放、隔离以及利用专业团队实现风险规避。中国投资者对相对比较复杂的金融产品并不熟悉,而风险的释放又具有蔓延性和恐慌性的特点,在一个投资者成熟度不足的环境中,影子银行所蕴含的风险更具破坏力,甚至会波及到银行乃至于实体经济。我国影子银行的参与主体风险的认知能力和防范意识不强。

2.监管不到位

影子银行无序化的运作,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尤其是具有融资功能的地方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这类机构最近几年呈爆炸式增长,扩张迅猛的背后,有少数机构从事“地下钱庄”生意,偏离主业参与民间借贷、委托贷款等;有的机构抽逃资本金,挪用和占用客户担保保证金,利用关联企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用于高息房贷和高风险投资;有的小贷公司变相提高贷款利率,超比例、跨区域发放贷款,变相抽逃资本金;部分高达30%-40%的利率将贷款投向短期周转和“过桥”的房地产和应急性需求;2012年有超过40家上市公司发布上百份涉及小额信贷的公告。提供这些融资活动的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缺乏整体性的监管机制,而目前的监管机构在分业监管的现行体制下,也无法拥有履职手段和监管权限,影子银行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

3.中小企业资金紧缺

中小企业在传统的银行业中得不到贷款支持,资金紧缺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本应作为金融服务有益补充的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等影子银行,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剑走偏锋,做起私募、高利贷等有悖于传统经营的违规业务活动。2010年以后国家收紧银根,为影子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最适宜的土壤。银根紧缩,重点调控行业难以从银行渠道得到融资,影子银行乘虚而入,为它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且影子银行的资金成本大大低于民间借贷,手续简便,而且时间成本也远远低于发债和上市,影子银行自然大行其道。

4.居民理财的需求

中国家庭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加速提高带来了空前的理财需求,理财就必需有理财产品,以及配套的理财平台。在这种背景下,一边是大批企业渴望银行外的相对规范、成本适中的融资渠道,一边是大批的投资人努力寻求高于银行存款利息、风险可控的投资产品,于是,影子银行以每年50%以上的增长速度甚至显得过于“谨慎”了。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家早已形成一种国内债券市场“零风险”的理念,长期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一旦大面积出现问题,将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的将是美国“次债危机”般的巨大打击,后果将不可想象。

四、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途径

客观而言,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但其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为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应该加强对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风险的研究与管理,降低影子银行的风险。

1.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分类监管和服务

尽快完善金融相关法律和协调机制的建设,科学认定非金融机构类别,规范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对规范运作的影子银行适当放宽资金来源渠道和业务范围,开辟绿色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将影子银行纳入正常的金融监管体系,让其发挥作用,又将其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根本上化解影子银行潜藏的风险,满足中小企业急需的融资需求,又不至于伤及实体经济。只有这样,中国的金融业才会呈现完整的、多样性的健康生态格局。

2.加强对消费者的风险意识教育

中国的优势是监管体系效率高,影子银行发展时间短,便于梳理;劣势是市场成熟度不足,投资者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金融危机,对风险认识不足;专业机构的规范性也远远不够,更难以奢求风险投资的专业性。所以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消费者风险意识教育,加强消费者抗风险能力,增强对风险的辨别、判断;加强培养投资机构的专业性,使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在影子银行推出的业务中起到专业筛选和缓冲的作用,降低金融创新产品推向市场的风险度。

3.加强建设规范、小型、社区型信贷机构

大力加强规范、小型、社区型信贷机构的建设,在科学规划下,造就一大批民间银行,解决它们“杠杆率”严重偏低问题,确认其金融机构的身份,将民间银行纳入金融机构的规范监管体系之中。如果大部分的影子银行转变成规范管理的民间银行,那么就可以大大降低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

五、 消费者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应对之道

目前在我国,消费者是参与影子银行投资的主体,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也是影子银行风险最大的受害者,涉及面最广泛,波及到众多家庭,消费者应该掌握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应对之道。

1. 购买自己能够辨别出风险的产品。

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辨别水平,通过充分的分析,购买风险辨别水平内的产品。理财产品风险和收益是一把双刃剑,高收益的产品一定伴随着高风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平白无故掉馅饼。收益越高的理财产品,越要重视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注意分析挂钩和捆绑销售的产品,不能被表面简单的风险描述所蒙混。在购买理财产品前,投资者应确保自己完全了解该项投资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与审慎评估该理财产品的本金保证情况、理财资金投资方向、理财产品风险类型及预期收益等基本情况。

2.防范休眠卡片被利用。

对长期不用的信用卡、储蓄卡等休眠卡片,消费者最好主动注销,以防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种卡片做违法交易,而卡的主人还被蒙在鼓里。记得携带个人身份证到本市范围内发卡行的柜台注销。

3.防范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高收益产品的主力军为结构性产品,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对只有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区分清楚产品的风险类型,判断出银行承诺的收益率是否能够实现。

4.防范保险产品“变身”理财产品。

投资者应仔细查看产品认购书。保险类理财产品与定存、理财产品有本质区别,它主要着重的是保障性,而非收益性,保险产品在退保时,本金受损较大。只要仔细分析,这一点是很容易区别的。

5.防范霸王条款。

有的银行利用霸王条款之便,赚取渔翁之利。霸王条款,银行不但赚取了手续费,而且赚取了超额利润,对于这种霸占投资者超额收益的理财产品,应尽量不购买。另外,在购买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之前,投资者也应该仔细阅读相应的产品说明,判断是否有这样的霸王条款。

参考文献:

[1]易宪容;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及风险;上海商报,2011.09.06

[2]何德旭;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经济管理,2009.11

[3]曹伟;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1984-2004;金融与经济,2005.07

[4]高丽;基于SVAR模型的货币市场利率影响因素研究;商业研究,2010.07

[5]陈剑;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财经问题研究,2012.08

[6]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11

[7]邸磊;银行监管有效性问题分析方法新探索;中国市场,2009.01

推荐访问:影子 风险 银行 研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