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仿真绣

时间:2023-05-29 20:20: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仿真绣是苏绣的一个分支,2008年南通仿真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熟知苏绣的人很多,了解仿真绣的人却很少。

仿真绣也称沈绣,这得名于它的创始人——清末民初的刺绣艺术家沈寿。

沈寿(1874~1921年)原名沈云芝,号雪宦,苏州吴县人,后定居南通。沈寿的父亲沈椿经营古董店,母亲宋氏擅刺绣,姐姐沈立也工刺绣。沈寿在江南绣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从小就学习刺绣,十五六岁时,她的绣品在苏州就已受人欢迎。二十岁结婚后,擅长书画的丈夫余觉常常为她指点绣稿,评析作品,并亲自绘制绣稿,使她的绣艺大增,作品风格也多了些文人气息。慈禧七十大寿时,沈寿夫妇绣制了《八仙上寿》为慈禧太后祝寿,得到慈禧的赏识,授予他们四等商勋,并赐“福”“寿”与余觉、沈寿夫妇,沈寿才把原名云芝改为“寿”。清代农工商部还特设立绣工科,任命沈寿为总教习,余觉为总管。

沈寿的作品按其风格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81~1905年)是她从艺开始。沈寿自8岁开始,伴随姐姐沈立学习刺绣,接受了良好的刺绣基本功的训练,继承了传统苏绣的风格,所绣作品体现了苏绣艺术的平、齐、光、亮等工整细腻的风格,在苏州及绣艺界小有名气。其代表作品有《八仙上寿图》通景屏、《罗汉图》等。而更能体现其艺术风格特色的是沈寿创作的第二阶段(1905~1921年)——独创仿真绣。1905年沈寿东渡日本考察,她发现日本的美术绣吸收了欧洲油画的用色特点,突出对光的表现,色彩丰富,立体感强。沈寿回国之后开始研析日本美术绣,并把中国苏绣技艺融入其中,运用传统苏绣的针法,融入日本美术绣的用针方法,采用欧洲油画的用色用光原理,创造出极具特色并对中国传统刺绣产生深远影响的“仿真绣”。

沈寿的第一幅仿真绣作品是《意大利皇后像》,完成于1910年。原稿为余觉向驻意大利公使索要的一张意大利皇后的黑白铅画照片。作品完成后,时任清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的沈寿就应邀参加了盛况空前的南京南洋创业会。作品展出后令人耳目一新,众人惊叹不绝。此后又被清政府选送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获“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清政府将此绣品赠送给意大利帝后,也轰动了意国朝野。他们惊叹叫绝,觉得不可思议,同时也格外感到亲切。意国帝后还亲自写信颂扬中国刺绣艺术,并将带有皇家徽号的钻石金表赠与沈寿以表谢意。

现存沈寿著名的仿真绣作品有《耶稣像》《女优贝克像》《蛤蜊图》等。

1912年沈寿开始创作第二幅仿真绣作品《耶稣像》,差不多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完成后参加了1915年在巴拿马举办的艺术博览会,荣获一等奖,外国商人欲重金购买被婉言谢绝。绣稿为油画摄影,题名“荆棘冠冕”。内容是耶稣头戴荆棘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情景,由严文梁先生(严先生是我国最早引进西洋画方法的教育家之一)先放大再描到绣料上。作品根据画面颜色配线染色。此作品到现在差不多近百年,依然散发着丝线的光泽,从不同角度观赏,所表现出来的颜色、深浅、浓淡都不相同,我们甚至都能感到耶稣的肤质。作品神态传神,忧戚悲壮使人震撼。用传统苏绣工艺手法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效果的。

沈寿不久后还创作了表现美国女优的作品《女优贝克像》。沈寿在去逝前将这些绣品捐赠给了南通博物苑。抗日战争期间为防不测,张謇家属将绣品寄存于金城银行保险柜中,后又取出携至香港妥善保管。1983年,张謇的后裔将绣品捐献给江苏省人民政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在仿真绣出现之前,传统的刺绣艺术从宋代开始都是用中国书画作品为绣稿,仿真绣的出现使沿袭了千年的刺绣艺术形式和内容产生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仿真绣的画稿以油画、照片和自然界的物体为对象,吸收西洋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用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来表现西方艺术。其色彩比传统的苏绣更加丰富,丝线的自然光泽与独特的针法、明暗关系所展示的刺绣作品变化莫测,立体感强。从不同角度观看都会显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用针和用线方面充分体现了刺绣的针法与绣线的工艺,作品具有仿真的艺术效果。

具体在用针方面,沈寿改变了以往刺绣中平铺直套的针法,而是根据物像的肌理用旋转针,按自然物的形状旋转铺绣。在《耶稣像》中我们已感觉到旋针的艺术魅力。另外沈寿虚实针、散整针、施毛针巧妙灵活并用,绣制翎毛、头发等,创造出具有物体质感的仿真效果。

在用色用线方面,刺绣中的用色首先是用线。沈寿从日本刺绣中发现,日本的绣线是根据画面的要求染线配色,这对绣线的颜色要求较高。绣线的颜色似油画颜料,一种颜色以浓淡色差之分有十几种之多,比如红颜色分红、深红、砖红、绛红等。回国后沈寿对相对单一的传统绣线进行了补充,颜料所能调出的颜色,绣线都能表现。

仿真绣强调明暗、光与影的用色关系,是苏绣的创新也是仿真绣的艺术风格。沈寿曾这样阐述光与色的运用:“面光者色浅,背光者色深,侧者酌深浅之中以取和。”来说明刺绣明暗和中间过渡颜色的运用。这在以往的刺绣中是没有的。为了调和颜色,沈寿用几种丝线穿于一针协调颜色,丰富色彩的表现力。这些都是沈寿潜心研究、积累的制作经验,也是仿真绣独具魅力的艺术特点。

作品生动、传神也是仿真绣的特点。生动的画面需要丝路绣制灵活,运针自如。绣针就好似画家手中的笔,线如同画家所用的颜料,在充分理解原作品的结构、造型、色彩之后静心绣制。画家可以乘兴创作,而刺绣则不同,缺一针或多一针都不行。想要达到预期效果不是常人所能为之。丝线的自然光泽、绣面神态变化无常也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一生热爱刺绣事业的沈寿,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还为了传承其绣艺,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井将毕生的创作经验和传统针法进行归类、总结,由她口述,张謇执笔,手录完成了《雪绣谱》。此书于1920年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发行,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的刺绣理论著作。全书共分8章:绣备、绣引、绣要、针法、绣品、绣德、绣节、绣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刺绣的要点,对刺绣的工艺技法做了深入研究。她在书中提出“色之用无定”“针之用无定”,强调用色用针用线的灵活性。《雪宦绣谱》中对染线颜色的分类设置的色阶表一直沿用至今,充分体现了仿真绣艺术用色用线的特点。

沈寿一手开创了仿真绣,但真正使仿真绣事业得到发展和促进的则是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张謇开创了女工传习所教育、创作、展览、销售、收藏、保护相结合的先例,由此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使仿真绣艺术在南通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扬。

张謇与沈寿相识于191O年的南洋创业会上。张謇任大会总审查长,时任清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的沈寿专审绣品,并携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皇后像》参展。张謇观后称“精绝为世所未有”。张謇将这次大会上为博物苑征集藏品购得的“露香园绣”董其昌书屏,请沈寿鉴别真赝。“女士一见决为真,困推道其针法,谓足为师。”初次交往,张謇不仅敬佩沈寿深厚的艺术功底,同时更看重她为人谦和严谨的品格。第一次的交往为以后聘请沈寿来南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40岁左右的沈寿正是事业发展之时,但在当时沈寿很难有所进展。辛亥革命以后,京师绣科解散,沈寿先后在天津、苏州自立绣工传习所,勉强维持。“謇恐其艺之不果传也”诚聘沈寿来南通,以其地位影响为沈寿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请她传授技艺,创办女工传习所。张謇在女工传习所记事序中提到:“吾南通之女子,乡居者大抵能以耕织佐生计,城市则习于逸而愈贫。昔长忧之而未有策也。”希望能把技艺传授给城市中的女子,使这些妇女能够自食其力。张謇亲自任传习所董事。女工传习所的创办不仅为沈寿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平台,使仿真绣技艺得到保护,而且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刺绣艺术工作者,开创了当时妇女刺绣领域的新天地。绣制者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绣工或绣娘,而是具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刺绣艺术家,使南通刺绣从“民间实用”型上升到“艺术创作”型层面。

以往刺绣在民间常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只传授手工技艺,艺人之间也缺乏技术交流,发展缓慢。张謇将分散在民间以母女、姑嫂代代相传的家庭刺绣,运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实行职业技术教育。重视技能和知识的双重培养,不断提高了妇女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而且将授课与实际制作相结合,开创了女工传习所的办学特色。

张謇首先借鉴于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学经验,加之沈寿在日本考察的美术绣工艺教学情况和她多年在外的教学实践,制定和完善了刺绣教育课程。刺绣为学员的专业课,除此之外有语文、算术、体育、音乐、书法、绘画。绘画分国画、水粉、素描,按不同的年级来分课。在课程的安排上因人施教,根据学员不同的情况分班教授。首先是基础技能的学习,其次是技术的提高,而后是文化知识的陶冶。他们将教学课程分为预备班、普通班、本科班、高级班,学完最后的特班研修班需要四、五年的时间,差不多是我们现在艺术类本科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学员都必须从开始学到研修班,它有普通班毕业、本科班毕业、特班毕业,因人而异。能学到本科班、特班毕业的妇女都是非常热爱这份职业,且在刺绣上有特殊造诣的妇女。这大大提高了仿真绣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仿真绣成为苏绣独树一帜的刺绣分支,也培养了独具特色的刺绣人才。这批学员不仅刺绣上成绩显著,且对南通的刺绣传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学员毕业以后可以继续留在学校绣制作品,并教授新的学员。

张謇还竭力筹划、销售女工传习所的刺绣作品,参与各类展览,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使她们不用为自身的生计而奔波,安心学绣,创作作品。

1920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绣织局,沈寿为局长。在上海、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设立分局和办事处,销售女工传习所的刺绣工艺品与实用绣品,参加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这些机构的创办与设立对南通仿真绣的传承、交流,艺术的提高与成熟提供了更高的艺术平台,同时扩大了中国刺绣艺术品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刺绣艺人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南通女工传习所的绣品既有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又有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符合西方艺术的审美要求,深得西方贵族喜爱,张謇将中国刺绣艺术推荐到世界的舞台上。

另外,张謇还精心收藏保存了沈寿的作品及女工传习所其他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仿真绣艺术的技艺特征,为我们研究、发展、传承仿真绣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部分作品就包括曾藏于狼山观音禅院的刺绣观音像。

狼山观音禅院是张謇在上世纪初精心营造的一座佛教寺庙。寺庙以藏杭州辨利院历代观音像以及女工传习所师生特制观音像而远近闻名。张謇为了保护这批观音像,详细地制定了保存、参观、监察等办事规则。创办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更是把收藏保护沈寿的作品与女工传习所优秀学员的刺绣作品作为苑藏的重要藏品。

张謇的扶持、关心、保护、宣传,加之沈寿诲人不倦地传授技艺,才使南通成为仿真绣的传承之地。

当年的女工传习所学员们继承沈寿精神,建国后成立合作社组织学员继续教授刺绣。1974年开始筹建闻名全国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集刺绣研究、设计、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南通主要文化产业之一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著名的刺绣艺术家巫玉、庄锦云、李巽仪、张元芳等都是女工传习所的优秀学员,是刺绣界的工艺大师。她们为沈寿仿真绣在南通的传承、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刺绣工作者。

由沈寿开创、张謇精心培育扶持的这个奇葩,已不是单一的仿真绣艺术风格作品。它包括传统的苏绣、新开发的彩锦绣、现代工艺壁挂等,并延伸发展了南通其他工艺美术,如剪纸、风筝、蓝印花布等。

推荐访问:南通 仿真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