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一点震全局:一江山岛战役

时间:2023-05-29 18:40:2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战役爆发背景

开战时机出现一波三折

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攻占上海,渡江战役即将胜利结束。蒋介石不得不接受内战的全面失败,只能撤离大陆,逃往台湾。同时,国民党军派出重兵把守浙东的一江山岛、大陈岛等沿海诸岛,组成了沿海指挥防御体系,作为保护台湾的屏障,反攻大陆的跳板,袭扰大陆的基地。这些岛屿的防务由“大陈防卫区司令部”组织实施,刘廉一任总指挥,守军主要是美械装备的第46师和6个突击大队,还有10余艘海军舰艇经常在此海域游弋,总兵力达2页余人。

此时,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我第三野战军第9、第10兵团加紧渡海登陆作战的训练,准备解放福建、浙江沿海的敌占岛屿和台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6月27日,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驻台湾基隆、高雄等地,为蒋介石统治的台湾当局提供庇护。

为避免在朝鲜、台湾两个方向与美国开战,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集中力量应对朝鲜半岛方向的安全威胁,确保抗美援朝的胜利。这样,解放福建、浙江沿海敌占岛屿的计划第一次被推迟。

1952年初,时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参谋长的张爱萍亲自率领工作组经过实地勘察和反复研究,制定了一个“从北往南打”的作战方案,旨在首先解决上、下大陈岛,然后依次由北向南,逐个由小到大,解放浙江沿海岛屿,进而再解决福建沿海的马祖列岛和大、小金门岛屿。这一作战方案经由陈毅主持的华东军区党委常委认真研究后,上报中央军委,朱德、周恩来、毛泽东先后批准了这个建议,准备同年9~10月实施该计划。

1952年7月,从朝鲜前线回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却对此计划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在华东军区报告上批示:“进攻上下大陈岛,美海、空军也能参加,为慎重,必须在朝鲜停战后举行为宜,请主席考虑、批示。”针对彭德怀的意见,毛泽东主席于7月27日作出指示:“同意你的意见。在朝战结束前不要进行对浙江上下大陈岛的作战,朝战结束后何时进行此项作戰,亦须慎重考虑。”

因此,解放浙江、福建沿海敌占岛屿的计划第二次被推迟。

1953年9月7日,华东军区向中央军委再次提交收复大、小金门的作战方案。此时,朝鲜战场已经停战,但我军的一些作战保障条件并不具备,不宜发动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所以解放浙江、福建沿海敌占岛屿的计划第三次被推迟。

1954年,敌我战场态势发生了变化,长期酝酿的解放浙江、福建沿海敌占岛屿的作战,终于拉开序幕。

选择目标着眼于撼敌全局

1954年4月,蒋介石亲自视察大陈岛,并对守岛的国民党陆军中将刘廉一说:“大陈是我党国反攻大陆的前进基地,一定要守好,不可疏忽。”

蒋介石还提出了“保卫台湾,必先固大陈”的口号,将守卫大陈列岛提高到与台湾安危休戚相关的高度,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大陈岛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视的。

一江山岛,地处台州湾椒江口东南面,西北距黄岩县海口镇38km,东南距离大陈岛16.6km,北距头门山9km。

一江山岛分为南、北两岛,南、北两岛的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两岛相距150m,中间相隔一条江,形成南北对峙的态势,这就是一江山岛的由来。

据守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军为“一江山地区司令部”,下辖突击第4大队、第2大队第4中队和1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

国民党守军以岛上几个高地为核心,设置3道阵地和4层火力网,构筑明碉、暗堡154个,平均每百米正面配2门火炮和2挺机枪,前沿各突出部和阵地前密布铁丝网和地雷,构成坚固的环形防御体系。

张爱萍在作战会议上认为:要解放浙江沿海敌占岛屿,关键在于攻占大陈岛,攻占大陈岛必须先夺取一江山岛。

他将战役突破口选择在一江山岛,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最终果断作出决定的。其主要理由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一江山岛处于我军前进驻地到大陈岛渡海航线的中间,为夺取大陈岛必经之地。若我军绕过一江山岛而在大陈岛登陆,就会增加航程,使我登陆部队在航渡中遭敌海、空军威胁,容易导致初战受挫。

二是一江山岛距离我军前沿阵地较近,距离头门山岛仅仅9km,距离大陈岛16.6km,而且中间有大、小茶花岛等诸岛,战前可通过隐蔽的方式将重型火炮以及120mm迫击炮运上头门山岛、茶花岛等距敌较近处,以设置临时炮兵阵地。

三是岛上守军仅仅1000余人,而大陈岛的兵力是一江山岛的10倍,先打一江山岛符合先打弱敌的作战原则。

四是解放一江山岛后,会使大陈岛及其他岛屿的守敌军心发生动摇,有利于解决大陈岛及其他各岛。

五是我军105师314团在海军华东炮艇大队配合下,曾经一度解放过一江山岛,对其地形比较熟悉。

六是我军夺取一江山岛后,既扫清了大陈岛的外围,使其陷入孤立,还可利用一江山岛,建立前进阵地,使大陈岛直接暴露在我炮火威胁之下。这样,不但为我攻占大陈解除后顾之忧,而且也有了可靠的依托。

由此可见,一江山岛虽是区区弹丸之地,但却是实施大陈岛等岛屿战役的理想突破口。

反常用兵,隐蔽战役企图

为了确保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的胜利,1954年8月,成立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前线指挥部下设空军指挥所、海军指挥所、登陆指挥所,还成立了三军联合后勤部和政治工作组。

浙东前线指挥部指挥员围绕着战役阶段的划分、登陆方向的选择、登陆时间的确定、作战力量的运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周密、细致的筹划,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隐蔽战役企图。

经过多次勘察、研究,张爱萍确定了一个基本方案:在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中,首先夺取制空、制海权,海军航空兵归属空军指挥,海军、空军共同执行护航、支援登岛作战的任务,登岛作战由经过登陆作战训练的陆军部队担任。

一江山岛登陆作战,主要登陆方向选择在北一江山岛西北角和西部,辅助登陆方向选择在北一江山岛的东北部和南一江山岛的西部,选择登陆的时间确定为白天。

战役实施方案确定后,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张爱萍要求各参战部队采取多种隐蔽措施。比如,派飞机对大陈岛、一江山岛、鱼山列岛、披山岛进行长期、无规律的断续轰炸,打击和消弱敌人的作战能力,起到麻痹和欺骗敌人的目的,使其无法判明我军真实的战役意图。又如,登岛部队远离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在距离披山岛较近的乐清湾地区芦苇丛中进行登陆训练。如果不被敌发现,可隐蔽战役企图;即使被敌方发现,登陆作战的目标也容易被判断为披山岛,同样能够达到隐蔽战役企图的目的。

臨战前,我航空兵从上海、杭州、宁波、路桥等6个机场同时或分别起飞,对大陈岛、一江山岛等岛屿进行多次轰炸,特别是对大陈岛的封锁围困,使敌人对我作战意图一直迷惑不解。由于我军的保密、隐蔽、佯动等工作十分周密,又在作战季节和作战时间上反常用兵,直至我舰艇开出头门山岛海面向一江山岛航行时,敌人才判明我军进攻一江山岛的作战意图。

作战准备充分,掌握战场制海权、制空权

遵照中央军委“要充分准备,在确有把握后才开始实施”的指示,浙东前线指挥部组织各参战部队,从1954年8月至1955年1月进行了约4个月的作战准备。突击进行侦察、战前训练、组织协同,筹集登陆器材和物资准备,夺取和保持战区制空、制海权,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

华东军区确定参战部队为陆军第20军第60师1个团又1个营、地面炮兵1个多团、高射炮兵1个多团、火箭炮兵2个营,以及海军舰艇137艘,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共12个大队184架飞机。

地方党政机关大力支前,浙江省党政机关动员3.3万余名支前人员,征集5900副担架和一批海上救护船,上海市动员110名海员,抢修77艘舰艇。

从1954年8月至12月上旬,主要是各军种分练。从12月中旬至1955年1月上旬,主要是三军合练。在此阶段,各参战部队选择了与一江山岛相似的大、小猫山,按照先分段演练、后综合演习的程序,多次研究和演练了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协同作战。

为了检验三军协同作战能力,浙东前线指挥部首长决定于1955年1月9日至13日,选择类似一江山岛地形的大猫山、小猫山岛,组织参战部队一个加强步兵营,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群、舰炮火力支援群的协同下,进行实兵演习。充分体现了“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作战原则。

这次实兵演习,制定并下达了协同计划表,按照预定计划,演练了步兵营集结、装载上船、海上航渡、突击上陆、夺占岛屿的全过程。

夺取和保持战区制空、制海权是登岛战役的第一个阶段,目的是掌握战场主动权,瘫痪守敌作战体系,大幅削弱敌作战能力,为登岛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为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这一侵略性、非法性条约的严正立场,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在条约出笼前后(1954年11月1日~1955年1月10日),按照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第1阶段计划,从空中、海上对战场实行了封锁。海、空军出动飞机226架次,海军鱼雷艇击沉敌“太平”号护卫舰、“中权”号坦克登陆舰、“洞庭”号炮舰,击伤舰艇7艘,击落击伤飞机19架,削弱了国民党守军的防御能力,迫使其舰艇白天不敢在大陈岛锚地停泊,飞机不敢飞抵大陈岛上空,人民解放军掌握了战场的制海权、制空权。

战役经过简述

1955年1月18日8时,一江山岛战斗正式发起。我轰炸机3个大队、强击机2个大队对一江山岛守敌实施第一次火力准备;另以轰炸机1个大队,对上、下大陈岛之敌指挥所和炮兵阵地进行轰炸。航空兵第一次火力准备后,从9时开始,各炮兵营的发射阵地上,战士们紧张地进行着射击前各项准备工作,装填炮弹、标定射向,并开始试射。

9时50分,各支援炮兵试射完毕,准备实施炮兵火力准备。12时7分,头门山海岸炮兵群对山嘴村、海门礁、黄岩礁等敌前沿火力点实施破坏射击。

12时15分至13时22分,登岛部队在海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先后白头门山岛、田岙等地起航,人民解放军的上百艘登陆艇,以登陆输送大队为单位,分三路采取双纵队队形向一江山岛驶进,并逐次转换战斗队形实施冲击。登陆艇编队前方是各类艇船组成的火力支援群,两侧是高速舰艇组成的掩护队,上方是低空飞行的强击机群、中空飞行的轰炸机群、高空飞行的高速歼击机群,宛然一幅立体的三军渡海作战宏图。

13时30分,我轰炸机3个大队、强击机3个大队,对一江山岛守敌实施第二次火力准备,至14时5分结束。强击航空兵为了直接支援登陆部队的登陆冲击,在完成预定的对敌3次攻击之后,才离开战区上空。在此前后,我海军炮艇火力支援队伴随步兵炮兵群,均按时进入射击位置对敌人火力点进行猛烈射击。

在此次战斗中,炮弹总是在步兵冲击道路面前爆炸,有效地保障了步兵的冲击和安全。14时10分,登陆部队第一梯队营先后在大茶花礁一线完成战斗展开,并以全速向登陆地段冲击。各登岛部队攻占敌滩头阵地后,立即乘敌慌乱之际,迅速分路向敌纵深发展进攻。

戰斗过程中,敌人虽然凭着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抵抗,但我登陆部队在各军、兵种的协同和支援下,发扬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2个多小时就夺取了敌人的核心阵地。

登陆作战成功后,被俘虏的国民党军谈起解放军的强大攻势时心有余悸。敌一江山司令部情报参谋葛覃谷说:解放军的炮火将一江山岛司令部炸塌,整个司令部乱成一团。国民党军士兵沈南生回忆说:在炮火轰鸣中,只见许多登陆艇正向我们开来。解放军的军舰在用大炮向岛上阵地轰击。解放军的飞机又在我们头顶俯冲,炸弹响成一片,我们的地堡被炸毁。我刚爬出来,解放军已经冲上岸来,不久就把我俘虏了。

19日2时,岛上敌军被肃清,一江山岛被我军解放。

战役效果及宝贵经验

一江山岛战役,敌军共有防守兵力约1100人,各种火炮51门。我军共投入参战兵力5920人,其中登陆兵4个营,各种火炮283门,作战飞机184架。

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守备司令王生明以下1086人,缴获各种武器1082件。我华东军区伤亡1417人(牺牲595人),损伤火炮3门、舰艇6艘、飞机8架。

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首次实施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虽然战役规模不大,但其对蒋介石集团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此次战役胜利之后,迫使大陈、披山、渔山等岛屿之敌逃往台湾。

一江山岛战役,也给美蒋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此次战役,美军并未参战,美蒋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如同泡影。

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发展历史上的光辉一页,其经验非常宝贵。

击一点震全局,正确的作战方向是取得胜利的前提

一江山岛战役作战规模不大,但达到了小战屈敌的效果。我华东军区鉴于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岛屿的指挥中心和防御核心是大陈岛,而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门户和前哨据点,决定先攻取一江山岛,必能击中其要害,震撼大陈岛守军。

事实证明,华东军区先攻取一江山岛,然后再攻取大陈岛的作战方向是正确的。一江山岛战役结束后,守卫浙江沿海岛屿的其他国民党军,不等我军发动新的进攻,便主动放弃大陈等岛屿,撤逃台湾,从而使我军赢得东南沿海的长期稳定局面。

优化指挥体制,灵活高效指挥,确保联合战力的聚合

“兵贵权一”,是军事指挥历来强调的一项重要原则。一江山岛战役,首次参加联合作战的陆、海、空军的17个兵种达到了如此高的协同水平,除了战前严格的协同训练外,根本原因是指挥体制的优化和集中统一的指挥。

为了统一行动,华东军区根据军委的指示,成立了浙东前线指挥部,任命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浙东前线指挥部下设登陆指挥所、海军指挥所、空军指挥所、三军联合后勤部和政治工作组,负责具体组织指挥各参战部队的作战准备和实施。此战的指挥体制具有人员构成多元化、分工明确、层级合理等特点,战役指挥员级别高,权威性强。作战行动由一线指挥员全权指挥,保持了指挥的灵敏性和及时性;重大问题由军委决策,以保证战役与战略的紧密联系。通过浙东前线指挥部实施集中统一的指挥,较好地聚合了各军、兵种的特长,充分发挥了参战部队的整体作战效力。

组织军事训练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模式

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是我军由擅长的陆上攻防作战转为陌生的渡海登岛作战,由以陆军为主的单一军种作战转变为诸军种联合作战。不仅对参战部队,而且对战役指挥员和指挥机构来说,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从战术思想、协同计划、作战保障等一系列内容方面组织参战部队边学习、边研究、边训练、边制定改进完善作战方案。

正是严格、逼真的针对性训练,使参战部队在短短的4个多月时间里,提高了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能力,最终保证了一江山岛登陆作战取得胜利。

编辑/曾振宇

推荐访问:江山 全局 战役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